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护理医学论文 > 正文

月经后期的中医护理方案初探

作者:文阅期刊网 来源:文阅编辑中心 日期:2022-10-17 09:18人气:
  摘    要:月经不调已成为当代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此文通过阐述月经的产生机制,分析其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想角度探究月经后期的中医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等,体现了三因制宜与辨证施护相结合,发挥中医护理在月经调理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制定月经后期的专病中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月经后期;辨证分型;中医护理方案;
 
  随着社会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受各种身心应激事件影响,现代女性发生月经紊乱已很常见,其中月经后期的发病率约为10.2%~19.6%[1],尤其好发于青春期及育龄期的女性,研究表明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发病率为10.2%[2]。月经周期延后7 d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常伴有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3]。西医学并没有明确的“月经后期”这一病名,归属于月经不调、月经稀发、子宫异常出血等范畴,也常作为一种症状出现于某些妇科疾病中,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卵巢早衰(POF)等[1]。目前西医多采用激素疗法,短期效果显著,可快速恢复月经周期,但停药后较易复发,需长期使用,且不良反应明显,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护理方面主要强调生活和饮食方式调节,但因疗程长难以保证其依从性。中医护理月经后期依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并结合女性生理、心理等特点,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辨证预防和调护方法进行整体调理,月事得以时下,便能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护理常规是现行中医妇科护理标准,其中有关于月经不调护理常规,但无月经后期的专病护理指导[4],故本文归纳总结月经后期的中医护理,以期为制定月经后期的专病中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1 月经与月经后期的中医理论
 
  1.1 月经的产生机制
 
  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也叫“月事”“月水”“经水”。《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以明确女子生长发育和月经产生机制的过程,即“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的调节。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 d,平均28 d,每次行经时间正常者为3~7 d,经量50~80 ml,经色、经质也是衡量正常月经的指标[5]。当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发生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其他的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就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痛经等等。
 
  1.2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月经后期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温经汤治疗“月经至期不来”的记载,至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第一次把月经后期从月经不调中独立出来专篇论述。此病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等,同时也不能忽视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1],临床上月经后期的诱因繁多,病情反复,病机复杂,不仅有寒热虚实之分,还涉及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平衡,中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致月经后期,常由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所致[6]。
 
  对于月经后期的辨证分型,目前临床上各医家有不同的体会,因此证型较不统一,证属本虚标实。现代中医妇科学教材中将月经后期分为血寒型(虚寒型、实寒型)、气滞型、痰湿型、血虚型和肾虚型5型[3],是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好指导性意义的分型方法[7]。治疗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对月经的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辨别,标本兼顾,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调理全身脏腑,从根本上避免复发,临床疗效显著[8],并且不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更易于广大女性接受和信赖。目前临床上以中药和针灸治疗最为常见,亦有温针灸、穴位埋线、拔火罐、穴位注射、壮医针刺、穴位敷贴、耳穴贴压、艾灸等治疗方法,将这些疗法与月经周期的气血阴阳变化相结合,根据辨证在治疗时又有多种具体治法,临床效果显著[9,10,11]。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时根据月经周期的节律性特征,创新性提出经后期分期论治的学术思想为月经的分期调护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12]。此外,月经后期的发病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而体质具有后天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月经后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13]。
 
  2 月经后期的中医辨证施护
 
  2.1 生活起居护理
 
  根据气候环境变化,适当增减衣被,不宜触碰凉水,以免招致外邪,损伤气血;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避免长期熬夜干扰内分泌;适当运动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行经期间,子门正开,血室空虚,易感邪毒,故必须保持外阴清洁,勤更换卫生巾,禁止性交、盆浴和游泳,注意保暖。研究表明缺乏运动是月经后期的危险因素之一[2],坚持长期、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调畅气机,调和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段和不同个体差异相应调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14]。月经期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以促进经血排出[15],避免引起腹内压增加和使腹部震动剧烈的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跳高、跳远、投篮等。经后期为卵泡重要发育期,根据夏桂成教授调周法之经后3期理论分为经后初、中、末期[12],经后初期为阴血恢复期,宜静息以养阴血,经后中期和经后末期宜动静结合以助阳消阴长,故经后期运动应以散步、舒缓瑜伽等为主。排卵后至月经前则为黄体期,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整个月经周期的激素波动会影响肌肉损伤,在卵泡期性激素浓度较低且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肌肉损伤,而在黄体中期可以增强力量调节负荷[16],所以月经前可通过慢跑、艺术体操、健身气功等传统健身项目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经血通畅。
 
  2.2 饮食护理
 
  月经后期患者饮食应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清淡营养易消化等原则,禁忌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辛辣香燥之品,尤其在行经时虚寒证及月经量少者忌食生冷、苦寒、辛燥、收敛之物,如雪梨、香蕉、草莓、樱桃、螃蟹、瓜果、冷饮等,肥胖妇女月经推迟伴量少、经血黏稠者少吃甜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而至生化不足,或聚湿生痰或凉血引起月经不调[17]。《景岳全书·妇人归》认为:“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因此月经病者宜进食补益气血、健脾益肾之品[18]。气血虚弱者应加强平时营养,保证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增加行气补血之物,如党参、黄芪、当归、枸杞子、大枣等食疗或代茶饮;痰湿重者忌食甜腻之物,可常食化痰之品,如薏苡仁、山药、海带等;肝郁气结者宜食橘子、金桔饼等。经前、后适宜进食大枣、枸杞子、阿胶等滋阴养血之品或用红糖、生姜煎汤饮服[19]。经期宜调和气血、引血归经,可选用当归、川芎、黑豆或鸡血藤、益母草等煮鸡蛋或甜酒[20]。清代医家叶天士治病善用食疗,鱼、羊肉、羊肾等血肉有情之品滋养精血、填补冲任[21],现代医家也重视药食同源和辨体施膳,炖汤时加入黄豆、香菇、排骨、脊椎骨等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同时根据经期生理特点和个人体质差异擅用花茶饮、食物、药物等进行食疗[20,22]。
 
  2.3情志护理
 
  “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中医学认为,月经病的诱因繁多,其中情志因素颇为关键,因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较易多愁善感,阴性凝结郁阻气机,气郁则血滞[23],加之生活工作或学习压力下情绪不稳定易致内分泌失调,导致月经错后以及痛经[24]。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者七情过极,扰及冲任。适值经期应重视调畅情志,放松心情,消除烦恼、紧张、忧郁、恐惧心理,改变固执、忌妒的性格,使气血条达,顺利度过月经期[25]。尤其肝郁气滞型月经病者更宜予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只有情志调和、阴阳平衡,才能更好地维持脏腑机能。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告知其保持心情愉悦,可将中医情志护理八法融入其中。研究表明利用中医整体护理和辨证情志护理干预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负性情绪,消除患者压力,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纠正其不良行为,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26,27]。
 
  2.4 用药护理
 
  月经后期患者中医用药遵循辨病、辨证、调理冲任气血的原则,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和配伍规律选择用药,同时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月经周期中人体气血易受冬夏阴阳之气所伤,而致寒凝血瘀或热灼血结,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季节变化与用药配伍[28],将中医时间医学与月经周期的整体性和节律性相结合,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法则及方药[26,29,30]。月经后期病性以虚寒居多,用药多为补益类,宜久煎、饭后温服或热服,服药期间忌口,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的必要性,如同时服用西药者应告知其用药的注意事项,观察用药后反应和效果。
 
  2.5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护的理念与方法对患者施以适宜的中医特色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月经后期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有艾灸、拔火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临床常用作辅助治疗,可单用或多项技术联合应用。艾灸是通过燃烧的艾绒作用于腧穴部位,通过温热性刺激和药物作用发挥温通和温补的功效,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用于妇科尤其适合虚寒型月经不调者。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身患月经后期者,辨证多属虚寒,此类患者素体多阳虚为主,给予隔姜灸大椎、关元、气海、神阙、脾俞(双)、肾俞(双)、命门、腰阳关,每穴灸3壮,隔天一次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阳虚质虚寒型月经后期患者的中医症状,且疗效优于口服艾附暖宫丸[31]。邓小霞[32]运用艾灸水泉穴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能有效改善临床证候,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促进排卵。张晴晴等[33]治疗虚寒证月经后期通过艾灸任督二脉,并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进行穴位埋线,疗效优于温经汤中药口服。穴位埋线是运用埋线针将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蛋白线输送入穴位以长时间缓和性地刺激,起到恢复机体功能、调节自身代谢平衡的作用,对月经不调疗效确切[34]。研究显示选取主穴气海、关元、三阴交兼辨证配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同时使用温灸疗法,可提高月经后期的治疗有效率[35]。霍森森[36]研究表明口服固气调经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证月经后期的有效率高于单纯口服固气调经汤。魏绍斌教授注重脏腑气血辨证,除擅用药食同源外,主张多途径治疗,在中药方剂基础上选取肝、脾、肾及子宫、卵巢、内分泌等对应的脏腑穴位进行耳穴贴压,同时借艾灸的温热性刺激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以达到温经活络、调畅气血的作用[22]。
 
  3 小结
 
  月经后期病因复杂,病情反复,常由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所致,此疾病大部分可通过调理恢复正常月经周期,但如果失治误治,迁延日久,可发展为闭经甚至导致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及家庭稳定性。中医在调理月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护理通过生活调摄增强体质,饮食疗法提高抗邪能力,调摄情志顺畅气机,辨证用药因时制宜,同时内服中药周期疗法结合中医护理技术以扶助正气、温通经络、暖宫逐寒、行气活血,体现了三因制宜与辨证施护相结合,发挥中医护理在月经调理中的作用,为制定月经后期的专病中医护理方案提供参考。目前对月经后期的辨证分型尚不统一,缺少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虽然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但缺乏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望今后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为推广其技术应用提供可靠、客观的评价依据,同时为促进专病中医护理方案制定提供循证支持。
 
  参考文献
 
  [1] 史荣荣.月经后期的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及发病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
 
  [2] 王琳琳.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3] 谈勇.中医妇科学[M]. 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1.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3-224.
 
  [5]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130.
 
  [6] 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 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6-70.
 
  [7] 余颖诗.中医药治疗月经后期的Meta分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8] 孙静.王秀霞教授治疗月经后期的用药规律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0.
 
  [9] 邓黎,张伟毅.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后期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40-41.
 
  [10] 周红,唐子惠.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4):58-60.
 
  [11] 孙利杰,申鹏飞.月经后期的中医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23):4726-4730.
 
  [12] 方晓红,章勤,丁宇星,等.基于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调周法之经后三期理论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10):2428-2430.
 
  [13] 杨可可.月经后期发病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14] 李艳丽,侯小花.高校女大学生月经状况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2):35-37.
 
  [15] 赵丽霞.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经期生理健康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93-96.
 
  [16] ROMERO-PARRA N, CUPEIRO R, ALFARO-MAGALLANES VM,et al.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Strength Cond Res,2021,35(2):549-561.
 
  [17] 畅达,戴海青.中医治疗月经病的几点思考[J].山西中医,2017,33(9):4-5.
 
  [18] 郑宏杰,王修竹,俞梦圆,等.朱丹溪与张景岳论治月经病学术思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4):678-681.
 
  [19] 陈艳从.张景岳妇科诊疗特色与贡献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7.
 
  [20] 文乐兮,严秀梅,魏一苇,等.“辨体施膳”论女性药膳食疗[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2):36-39.
 
  [21] 谭溶.中医妇科食疗方法与方药规律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2.
 
  [22] 马月莲,魏绍斌.魏绍斌“健脾补肾、滋阴养肝、气血并调”药-食-耳穴压豆-艾灸辨治“月经不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6):12-14.
 
  [23] 王艳娜,路凤阳,王亚娟,等.从“女子以肝为先天”论治妇科疾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7):134-135.
 
  [24] 吴树婵.加味逍遥汤联合西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20,39(36):174-176.
 
  [25] 邓月娥.古代妇产科文献中月经期“治未病”的思想与方法[J].福建中医药,2018,49(4):54-55.
 
  [26] 周亮文.中医护理在月经不调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19,34(20):3200-3202.
 
  [27] 汪有妹.中医情志护理对月经不调女性康复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4):3510-3512.
 
  [28] 张淼,方玲.从中医时间医学探讨月经病治疗的周期规律[J].江苏中医药,2016,48(9):12-13,15.
 
  [29] 蔡竞,孙康,吉娜.补肾调周法辅治月经后期肾虚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6):949-951.
 
  [30] 沈晓婧,陈旭,佘侃侃.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临床用药差异比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646-648.
 
  [31] 章淑兰.隔姜灸调体治疗阳虚质虚寒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32] 邓小霞.艾灸水泉穴配合针刺治疗血寒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33] 张晴晴,邓林林.任督周天大艾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后期虚寒证30例[J].中医研究,2018,31(2):63-65.
 
  [34] 罗美英,张霖云,吴明霞.穴位埋线治疗月经不调应用近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12-14.
 
  [35] 黄卫强,岳进.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月经后期45例疗效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0):63-64.
 
  [36] 霍森森.固气调经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月经后期(虚寒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