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正文

双碳目标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析

作者:文阅期刊网 来源:文阅编辑中心 日期:2022-02-17 08:50人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国际比较上看,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通过知识、技术、治理等方式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产业链正逐步向中高端迁移。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朝着更加绿色低碳、更高生产效率和能源更加高效利用的方向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推动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传统产业,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应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研制,进一步筑牢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模拟结果显示,钢铁、水泥、铝冶炼、煤化工、交通行业的预计达峰时间分别是2021年、2023年、2024年、2025年、2028年,石化化工行业为2029年,电力行业达峰时间为2031年。促进低碳行业发展,减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智能、绿色、低碳制造业,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低碳高效行业,使经济发展逐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目前,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已成为各地“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行业。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以数字经济引领绿色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及智能化控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资源浪费,促进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2020年,全球气候行动峰会的最新《指数气候行动路线图》指出,通过在能源、制造业、农业和土地使用、建筑、服务、运输和交通管理中实行数字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减少约15%的全球碳排放,也就是2030年所需减少50%碳排放目标的三分之一。
  
  二、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能源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能源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国家能源供应和消费低碳转型重任,必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努力建设以新能源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生产结构。我国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占比超一半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较少。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上升。要大力推进传统油气业务低碳转型升级,积极构建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多种绿色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0余个省(区、市)已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工作重点内容。建设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在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洁电力需求,构建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等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今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将加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
  
  三、持续完善碳交易市场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激励和引导资源向低碳绿色项目倾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将企业生产的外部性货币化,碳排放权期货揭示市场对碳排放权的未来定价,从而形成市场化的供需调节机制。在交易过程中,高排放企业会增加购买碳排放指标的成本,环保企业将获得收益。这种市场调节机制在激励企业不断改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也引导资源流入减碳技术和新能源行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我国于2011年开始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将首批以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燃气发电机组)2000余家企业纳入交易主体,明确今后会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等高耗能行业逐步纳入。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四、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2012年2月,原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业务指引》。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在浙江等多个省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2018年1月,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成立。2019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及解释说明文件。2020年7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启动运营,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2020年12月,财政部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案》,增加对绿色信贷占比指标的考核。2021年4月,央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2021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创新债务资本市场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2021年5月,央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