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今山水城市的营建
摘要:在如今的城市改造大潮中,如何保护自然生态,又能完善人居环境。山水城市理论的提出使城市找到一条自然人居和谐共荣的道路。山水城市的营建过程漫长且需要谨慎的长远规划,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固有自然特点发展属于自己的山水模式。山水城市的精神不是“山水”二字的本身字义,而是“山水”二字代表的和谐自然生态。
关键词:城市改造;自然生态;山水城市;长远规划
武汉是以水闻名的城市,或许是湖泊众多的缘故吧,武汉人过去并不珍惜她们。曾经有片区域,叫“杨汊湖”,六七十年前,这儿水清鱼多,湖水能直接饮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湖水分片承包给个人,而后被分割成无数的小鱼塘,再而后填土盖房,修了马路,再而后,这儿变成了熙熙攘攘的街道,早已不见了那景色秀丽的湖面,只有一个地名告诉后人它曾经的碧波荡漾。
在日新月异的改造大潮中,杨汊湖只是九牛一毛的事例,但仔细数数,几乎每个城市在改造扩建中都遇到过,这不能不引出一个命题:在现代的城市改造中怎么才能保护好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跟人造环境冲突时怎么规划才对,怎么建设才好,怎么取舍才有利?在城市建设中,什么理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看看中国幸福指数前十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山水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人居舒适。这似乎暗合了古人建城立宅的风水原则:“阴阳平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地共宜”。
其实这道理并不生涩,就是不管小到独门单院还是大到都邦城郭,都要考虑其范围内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依山榜水而建,做到环境利人人利环境的循环共生。杭州之所以被誉为天堂,得益于湖光山色。自然山水是构成城市的骨架,无论是我国古代风水学说,还是现代的山水城市理论都阐述了自然山水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既是陶渊明笔下理想家园的模式,也是城市选址的重要依据。它虽然受我国传统风水学说“天人合一”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这种山水自然地传统,更是发展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画,田园诗,微缩的园林景观。可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由钱学森老先生将这些跟古风水升华为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理论。1990年7月31日,钱老给吴良镛的信中,正式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我近来一直在想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词,古典的园林建筑跟中国古代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久了就要返回自然了”。“山水城市”旨在把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城市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是老百姓最向往的居住生活环境,是理想生活模式。
我们在这些理论指引下深入的探究,看看中国当代典型的山水城市。
第一类呢,是杭州,苏州,桂林,丽江此类。自古就是山水城市,宜居典范。依一江一湖为依托,城市围绕江湖展开,层层拓展,终成气候,近现代以来亦没有大的变动,一脉相传下了山水城市的风韵。他们的山水情怀是浸入骨髓的,成为了整个城市的名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是其传统,一木一物都依此而生,几乎任何破坏都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所以这些城市既有水之气,又具山水之韵,更得山水持续之力。
第二类,是长沙,昆明,贵阳此类。历史上的风水脉搏近代被阻断过,其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异的气候环境,在近年来成长为新的山水城市。这些城市旅游业发达,保护山水,优化山水是居民的经验,得到普遍共鸣。
这两类都呈现出旖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人文景观,和谐的天人关系。
可我们大多数城市不具备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规划山水城市时该怎么入手呢?
首先,培养整个城市人民的山水观念。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一理论。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场所,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这是城市改造营建的原动力和终结点。城市居民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行为可以成就环境亦可毁掉环境,所以山水城市营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民的山水观,山水情怀,这是山水城市营建的基础。
其次,山水城市的营建需要做完善的周密的切合实际的策划。
钱学森在1991年提出:“城市学也要分清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功能不同的城市类别,并研究每一类城市的特点”。这种先期的策划和论证为日后的改造营建做出指导和方向控制。在山水城市营建之始,认真考察固有自然环境,做出准确的定位判断。山水城市营建的关键原则是: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在不破坏固有生态环境前提下适度建设人工环境,自然生态景观是固本,自然生态人工建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相得益辉。比如北方很多城市大多远离江河水系,缺少自古传承的水文化,那常规的山水环绕的山水城市模式就不适用,水固然灵秀,但无水强求水,刻意开渠,人工造湖,成本高昂,而且在多旱的北方后期维护更是昂贵,其与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地山水原则背道而驰,与山水城市营建的初衷越行越远。我见过某个城市,地处大陆季风气候地带,其在城区开挖了几个大的人工湖,然而几年过去后,无外来活水的人工湖富氧化越来越严重,随着后期维护的脱节,人工湖渐渐成了臭水湖,蚊虫肆虐,反而成了四周居民生活的最大障碍。如果前期做了周密策划,从本身实际自然条件出发,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这个城市在常年的季风气候下,孕育了大片的阔叶林,那么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山水环绕的山水城市模式完全可变为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旱地“山水”城市模式。山水城市的精神并不是“山水”二字,而是“山水”代表的和谐自然生态。
再次,山水城市的营建须要做长远的规划。
挖掘城市的自身自然环境,遵循生态,逐步营建山水城市,天人合一。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撮而就的事业。传承至今的诸如杭州之类的山水城市,无一不是沉淀了上千年的山水文化,慢慢孕育出这一方的秀水灵山。目前国内的城市改造大潮势不可挡,从一线大城市到三四线小城镇,都在花大气力改造城市面貌,大兴土木。“XX第一大人工湖,XX第一大园林”等等之类常见诸报端,这种不及生态后果,盲目求大求快的心态盖住了很多理性的声音。一个人工湖之类的生态构造对整个生态构成陈么样的影响短期内无法完全呈现,它的长远影响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显现。宏大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生态周期的漫长,故我们在改造营建的过程也应着眼于长远效益,而不能在乎短期的得失。
山水城市的营建关乎整个城市的生命延续,是恩泽后代的基业,一定要本着长远的眼光,杜绝急功近利只为朝夕的心态,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最后,山水城市的营建需要美学的介入。
如同苏州园林,一墙一窗,一步一景,其叹为观止的美学形式成就了这沁人心脾的美景。山水城市的营建是生态环境的学问,具体到实施却是美学的范畴。
美学的功能在于将事物用令人愉悦的方式组合呈现,山水城市小到局部的宅院花木,大到宏观的布局构图,美学的参与从一而终。它保证山水城市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按人类美的法则发展,而美才能使居民愉悦,使之产生共鸣,继而参与其中,保护生态,产生全民的山水城市观,实现可持续的山水发展。“山水城市”是系统科学指导下的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城市理念和模式,不仅是“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以山水为代表)相融合的理想居住环境,而且是科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时代典型。
实践山水城市的理想模式,意味着中国城市发展步入到基于自身传统文化,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新时代。正如钱学森老先生所说“山水城市的概念是中国几千年对人居环境的构筑与发展中总结出的,它也预示着新世纪崭新的中国城市”。
我们尊重前人的思想并且勇于探索,在城市建设中,把自然、人、城市三者构筑成一个大空间体系,相互和谐共荣,由此形成了我们理解的“山水城市”思想,指导我们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亦能实现对民族情怀和传统美学的不懈追求。
参考资料
1. 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钱学森.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城市规划,1993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