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规划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方法和规划设计的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对当前乡村设计规划设计的几点考虑,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浅议;乡村;规划设计
乡村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创新手段来务实工作,改变传统观念,继续深化和完善其内容和方法,并加强乡村规划管理,使乡村规划设计确实对乡村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1 规划设计方法
1.1 确定主导因素。确定当地目前、近期及远期内的工作重心,比如工业建设为主导因素、社会事业急需跟进、道路系统严重影响发展、文物古迹急待保护等,从而为下一步方案的取舍做出准备。
1.2 方案的取舍。将区位、产业、公建项目、环境保护等各个系统独立出来,确定其最佳的布置方案,当其中有矛盾时,则根据上面确定的工作重心予以取舍,当然还应跟有关部门多次商讨确定。比如沿国道建设与道路交通规划有矛盾时: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整治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防灾及疏散能力,这样就要相对弱化沿街建设指标;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工商业的发展和促进沿路居民点的建设,则只能放弃一部分在交通安全方面的考虑,通过技术手段或使对外交通改道等手段来进行弥补。
1.3 图面分析。在确定了以上大的原则后,图纸上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功能划分、规划结构、道路系统、公建布局、绿化系统、环卫系统、防灾系统、基础设施布置等方面,有了立意在先,这些工作都变得较为清楚和明确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闭门造车、无的放矢之嫌了。
1.4 规划资料收集。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自然、历史、人口、土地、建设现状、基础设施现状及计划、经济发展现状及计划、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环境建设情况等。这一部分工作成效直接影响规划成果的优劣,应该按部就班,切忌缺斤短两,除了现场踏勘以外,还应配合乡村干部解决规划的选址、定界以及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
1.5 规划资料分析。大致可以从规划背景(起因)、区位区域、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人口预测、土地利用情况和可能、道路系统的优化、公建布置现状及需求,农宅建设的规格和朝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需求及可能性,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列出其优势和制约条件。为避免思维混乱,各方面之间的影响可以到下一步( 方案的取舍) 再考虑。
2 规划工作的特点
设计一枚胸针和一个城市是相通的,从立意、定性、定量而到埋头苦干,并不时的回过头看看是否偏离了初衷,但量变产生质变,不同的事物又有着不同的自身规律,学习设计的过程也是对研究对象的规律掌握的过程,这也导致了不同领域的产生。
2.1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当考虑城市的建设条件时,涉及到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当考虑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时,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些问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须统一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树立全面观点,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合。
2.2 建筑设计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设计是宏观而模糊的。建筑设计一般针对既定的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与人的尺度相当的,也是为人所常见的,故此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比较明确和具体; 而规划设计更加类似于模型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建立模型———实践———再建立模型—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比较模糊。
2.3 建筑设计是相对感性的,规划设计是相对理性的。似乎人们一直有个认识———规划是一门艺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当今的规划应该更加理性地面对,审慎地抉择,抽丝一般地思索,而将展示激情的渴望隐藏在逻辑性的词句和线条之后。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因为规划中能够自主地确定一个城镇的景观导向以及主导风貌,却少了许多建筑设计中的约束,这无疑是一种补偿吧。而建筑设计在生活日益宽裕的今天,却展现出另外一番风采,建筑物的艺术性也有可能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许多甲方不仅自己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同时也给设计者提供了更大的展现空间,这无疑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
2.4 建筑设计思维是相对单一的,规划设计思维是网状的。建筑设计因其明确性,前期条件或外在约束是较为具体的,所以设计工作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建筑物本身的研究之中,从内外联系———功能布局———造型处理———理念的表达的方面找到切入点,虽然思考过程中有反复和比较,但相对而言是单纯的; 规划设计的模糊性决定了它的工作重点是在前期,包括当地资料的收集、判断和筛选,还包括上级的、同级的、相关的一些政策规定以及规划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资料的前提下,在脑中形成感性的认识以及好感,才能准确地定位性质和确立规划原则;相对而言,具体的方案编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5 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外延学科有所不同。建筑设计涉及的学科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学、精神文化学和艺术文化学三大类,研究对象分别集中于材料、结构、建筑和人本身; 规划设计的交叉学科则更注重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宏观研究,包括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生态学、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等。
3 对当前乡村设计工作的考虑
目前有些单位和领导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似乎走入了一种误区。反应出的问题是对现状农居布局和建设模式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归纳,“一刀切”地强调整齐划一,使得以住的农村印象逐渐弱化。与之相反,当今欧美国家则提出应重视和学习古老的村庄布局模式,因为这是人类良好的居住模式的原型,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经历多年形成的对自我生存空间环境建设的一些认识。
记忆中的农村是自由和谐的,一棵老树,一口石井,一面挡壁,一片小小的谷场,一座村口的山神庙,这些都是一种趣味空间,也是可供人记忆的元素,更深刻的是反应出一种田园生活的舒适态度。而在当今许多新农村的建设之中,这些似乎都看不到了。
3.1 忽视了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新建的空间布局依从着严格的功能分区,变的机械乏味,缺少生气,简直像是城市住宅楼的翻版。整个村落可识别性减弱,以往村头巷尾的交流空间被压缩甚至消灭。
3.2 过分强调道路的平直方正,并表现为兵营式的院落布局方式,这样不仅弱化了其作为农村的自由感觉,同时使农村群落空间的趣味性逐渐消失。以往宅前屋后那绿树成荫、儿童嬉闹的空间变成了统一化的规则绿地,超过屋顶的树冠所形成的美好天际线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农村一些特色生活方式被强行调整并规范,这是违反新农村建
设初衷的。
3.3 房屋造型的简单重复不仅违背了农民的自我意愿,损害了个性发展的可能,同时也违背了中国民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以简单的体型进行灵活的组合,从而形成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反之少部分豪华小别墅用地开阔,个体造型繁复张扬,地位孤立不群,材料应用与众不同,虽然算是百家争鸣,但也与规划指导相违背,显得不伦不类了。
3.4 在规划过程中对原有聚集空间不够重视,贸然改变其用地性质或将其转移,进而改变了原本良好的交往模式。正如北京的天桥,苏杭的沿湖风光,我们保护的地方特色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应包括地方习俗和生活风情。现在一些著名历史文化名镇的风情保护意识也应该融入大部分普通的乡村设计之中,这些就需要我们规划工作人员细心的品味和体察了。最后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规划的理念能更加的深入人心并受到重视,同时也提高我们自己的责任感,将我们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为自己留下一份满意的回忆,也为他人留下一方清朗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