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内燃气管道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多年来燃气设计工作实践,总结了在室内燃气管道设计中,如何做到既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等,又充分考虑住户的利益,从而达到安全用气、美观实用的目的。
关键宇:燃气管道;设计;安全;美观
在室内燃气管道工程设计中,如何搞好居民住宅楼的室内燃气管道配套是我们从事燃气工程的设计人员历来重视的一个问题,经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应当从安全合理、美观实用等整体概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取得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果。
一、 确保室内燃气管道安全运行是我们设计人员的职责
城市燃气安全,人命关天。因室内燃气管道具有普及性(敷设在住户家中)、危险性(燃气泄漏后极易造成事故)和长期性(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所以要使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必须从源头上把好设计质量关,从而杜绝事故的发生。
当今社会,安全工作已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保证,尤其是燃气管道的安全更是燃气工程设计人员所追求的。室内燃气管道经过千家万户,能否安全运行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利益,因此,作为燃气工程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及规定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复式住宅的室内燃气管道设计中,我们就采取了与房屋开发单位签订协议,并要求房屋开发商在卖房时与购房者签订“安全用气承诺书”以及燃气立管在穿越非用气房间时要全程加套管等,最后由房屋开发商将签订好的“安全用气承诺书”移交给管道燃气公司存档。这种做法,让用户保证了不把有燃气立管穿过的房间做卧室,从而使我们的燃气设计既做到了不违反《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第10.2.14第1条“易燃或易爆品的仓库、有腐蚀性介质的房间、发电间、配电间、变电室、不使用燃气的空调机房、通风机房、计算机房、电缆沟、暖气沟、烟道和进风道、垃圾道等地方。”的规定,又达到了复式住宅设计安装燃气管道的目的。
二、 燃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要适应现代化住宅的配套要求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内的装修、装璜工程不断升级,而作为燃气管道的主要地点一住户厨房,更是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餐厨分离、灶具操作间较少以及整体厨房装修等,都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人美观、实用、高雅的装修理念。在住宅环境由“生存型”向“小康型”迈进的今天,室内燃气管道怎样更好地为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家庭装修服务,已成为我们燃气配套设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为了减少室内燃气管道的位置不当和与现代化的住宅配套不够完美等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方案先行原则。一般房屋开发单位提供给我们的建筑图纸,通常只提供每个房间的轴线尺寸、梁柱及承重墙的位置,并没有十分明确地给出房间的功能用途,单凭平面图,设计人员无法得到较直观的信息,特别是在目前广泛采用的框架结构中,餐厨分隔不很明显,用户装修过程中又按各自喜好进行分隔,为煤气管道的设计工作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设计前期首先要求设计人员到现场实地察看,然后根据经验和配套管位,确定厨房的形式和灶具、水盆等的具体位置,用CAD做出多个不同的方案图,并据此同甲方委托人就管道走向、位置、居室配套要求、厨房布置等问题,在设计前期做进一步的沟通和探讨,从各方面考虑几种方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有效避免因设计管位不当或甲方不能满足设计配套要求而重复设计或拖延工期的现象发生。
(二)以用户为关注焦点,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在设计时完全站在住户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将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周全。例如,目市场上出售的抽烟机品种繁多、大小不一,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就要尽量考虑到市场上现有的最大民用抽烟机的安装空间,同时还要从方便住户使用和美观的角度去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住户满意的目的。施工过程中或施工完成后,多次进行住户回访制度和经常与施工单位沟通,反馈信息,从生活方式学、住户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照顾到大多数用户的实用要求和个性追求,从而使燃气设计符合众多住户的要求。
(三)关注科技信息,认真抓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燃气工程中的应用。例如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注意吸收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使我们在进行燃气配套设计时,具有超前意识,设计思路跟上时代步伐,从而提高燃气行业的科技含量。近两年来,我们在一些高档的智能化小区住宅内采取了远传煤气表来计量,避免了抄表员挨家挨户地抄表,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保证安全,我们还在户内管道的设计时加上安全切断报警装置,从而减少事故隐患。
总之,随着住宅设计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燃气工程设计人员必须改变旧的设计模式,在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设计质量,选择和创造各种新的设计思路,完善我们的设计成果,从而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下一篇: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