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研究
摘要:哈尔滨近代建筑是世纪之交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其装饰形态不仅映射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而且也反映出建筑装饰之美的原则和机制。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的美学现象,这是整合城市历史与建筑精神文化场所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探索城市历史建筑发展与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近代社会历史,文化融汇,美学思想,哈尔滨近代建筑
作为一种令人激动和使人心醉神迷的现象,美在现实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美,但是美这个概念本身就要求把美表现于艺术作品之中,对于直觉观照成为外在的,对于感觉和感性想象成为客观的东西。因此,美只有凭这种对它适应的客观存在,才真正成为美和理想,建筑装饰之美亦如此。建筑装饰是一种纯粹的外在风格表现物。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还是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装饰都体现出形式美感,并进一步反映出社会、文化、宗教等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建筑装饰具有表意功能,并进一步成为表达建筑功能和社会文化的美学符号。哈尔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兴近代城市。哈尔滨近代建筑不仅反映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是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建筑装饰作为建筑之美的外在表现形态,体现装饰自身重要的感官价值。因为建筑是由事物本身决定艺术的开始,所以装饰对于我们以材料和形式去表现精神内涵和意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主要从装饰视角研究哈尔滨近代建筑外装饰的审美价值。对于建筑装饰之美来说,它依托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受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体现美学思想的贯通,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之下呈现出满足于建筑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外在形式。这种外在形式也成为人们欣赏和解读它的依据。
一 社会历史背景
作为近代城市,哈尔滨的历史刚逾百年。哈尔滨城市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的。1898年中俄签订《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哈尔滨作为铁路附属地城市开始建城。在短短的50年时间里,哈尔滨从一座北方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兴现代城市。哈尔滨的近代建筑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幻,映射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
早在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就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相继通过《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霸占了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以西、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1896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窃取了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修筑“中国东省铁路”的特权。《中俄密约》签订不到半年,1896年9月8日沙皇俄国又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决定委派华俄道胜银行设立名为中俄“合办”,实际是由沙俄政府独揽一切大权的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即中东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至此,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侵略势力都已大大加强,但是贪得无厌的沙俄帝国主义者并不以此为满足。1897年12月,沙皇俄国借口德国军队侵占胶州湾,派遣舰队强行霸占了旅顺港,并于1898年3月27日和5月7日,逼迫清朝政府分别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于是,沙俄又获得了旅顺口、大连湾和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俄国可在旅顺口以及大连湾内建造炮台、驻扎军队。条约同时还规定,清朝政府准许俄国从中东铁路的某一大站起修筑至旅大海口的支路。同年7月6日,沙俄又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正式决定修筑自哈尔滨至旅大的支路,即所谓“东省铁路南满支路”。与此同时沙俄还获得了租借铁路沿线附属用地、官地森林采伐、煤矿开采和在辽东半岛租地内“自行酌定税则”等一系列特权。就这样,沙俄帝国先后夺取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行政、驻军、司法、采矿以及贸易减免税等特权,使该地区成了“国中之国”,为它实现吞并全东北的罪恶计划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当时东北沦为沙俄的势力范围,而哈尔滨则成为沙俄侵华的活动中心。
承载着特殊历史命运的中东铁路于1897年动工修建,1901年完成了满洲里至哈尔滨段,长935公里;1902年完成了哈尔滨至大连段,长940公里;1903年完成了哈尔滨至绥芬河段,长548公里。至此,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条全长近2500公里的“丁”字形大铁路,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的铁证。中东铁路不仅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动脉,同时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从此,西方文化沿着中东铁路源源流入我国东北。哈尔滨和旅大是当时传播西方文化的中心。不仅中东铁路是中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哈尔滨近代建筑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促成的。
二 人类文化融汇
历史积存的哈尔滨建筑是人类文化融汇的结果。建筑装饰本身始终在表明,建筑艺术存在的基础正是永恒的价值和内涵及这些价值与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受的变化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哈尔滨近代建筑的装饰也凝结了人类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翻开人类发展史,显而易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传播的。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首先受到俄国殖民文化的入侵。伴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大量的外国商人也相继涉足哈尔滨,哈尔滨的殖民地化,客观上不仅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融汇了西方建筑文化,使哈尔滨的城市面貌迅速形成。哈尔滨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世纪末还是鲜为人知的小渔村,从1898年建城,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近16万人,1934年达50万人,到1945年全市人口已达68万人。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之后,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俄国以及其他各国移民,也促进了哈尔滨当地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哈尔滨逐步成为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反映西方工业文明新体系、新思潮的建筑基地。哈尔滨近代建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建筑装饰在审美方面也更多地体现窗人类文化的差异与融汇。
一方面,哈尔滨近代建筑主要受到18到19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17世纪中叶,俄国也从西伯利亚到达满洲边境。至此打开了中国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到19世纪发展成为一股引发中国与西方之间直接碰撞的力量。俄罗斯建筑艺术发展可谓是宗教文化的发展。艺术与宗教是一对孪生姐妹,在人类社会早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宗教借助艺术得以深入人心,艺术依靠宗教获得长远发展。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艺术受到宗教的影响非常强烈。因为这段时期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东正教信徒,宗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题材,更是他们内心深处重要的创作力量和创作标准。这一时期,俄罗斯最精美的古建筑无一例外就是教堂,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就是一个教堂建筑群。俄罗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俄罗斯文化的首要特征是基督宗教性。当欧洲的文艺复兴把古希腊文化融合进基督教文化而孕育出欧洲现代文明时,俄罗斯人却真正把基督教精神继承下来了[1]。
另一方面,各国移民的相继涌入也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新潮流,并且发生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交锋。整个19世纪是自由主义思想和保守主义思想在俄国既互相缠绕又互相争斗的形式极为复杂的年代,同时也是俄国国内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竞争最为引人注目的时代[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真正的“文艺复兴”,因为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不光在绘画、音乐、文学、诗歌等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巨匠诞生,而且,从东西方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白银时代是具有俄罗斯独特精神的文化产品真正开始为世界所接受的年代,乃至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资本主义的发展把工业进步的成就带入建筑中来,促进建筑技术的完善,新的建筑物开始出现[3]。从建筑艺术发展方向上看,受到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一时期建筑具有一种折中主义风格。建筑没有什么局限和框框,各种风格建筑、装饰成分都得到运用。这体现其独特的发展过程,30年代末古典主义逐渐衰微,建筑家们开始复归过去流行的风格,即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
三 美学思想贯通
哈尔滨近代建筑外装饰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发展和美学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复兴。因此,对于建筑装饰独特的审美现象,就必然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地系统研究,以西方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作为学术研究的大背景。
哈尔滨近代建筑整体上反映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建筑装饰之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心理上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定义[4]。由于上述特点,西方古典美学表现出推崇逻辑演绎、数理推理法、强调经验归纳等特征。古希腊晚期亚里士多德就认识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推崇理性思维,贬低感觉经验,认为只有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才能认识真理。西方建筑美学重视数理推理,讲究比例尺度。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影响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圆球形最美)、比例对称(“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数的概念经过绝对化,美仿佛就只在形式。根据这一规律设计建筑,从而实现可以由数字证明的美感,用数学关系来预示视觉上的和谐。最后,在文艺复兴时期为了抵制宗教神权和追求人文主义,有部分人提出要重视经验和理性,也就出现了经验主义美学。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在大量的建筑实践、艺术鉴赏和审美现象中,运用归纳法揭示艺术美的本质,阐释美的规律,并进一步建构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体系[5]10。
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美学思想,不仅反映了西方传统美学观念,同时也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中国美学基于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哲学基础。华夏先民不仅认为天人合一、万物普遍联系,而且反对知、情、意的明确划分。在他们的哲学思想模式中,表现整体的时空统一观,反对精神的逻辑分析,善用具象表达,疏于严谨的抽象梳理[5]13。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强调整体性,对这个整体的把握只能靠直觉顿悟。在这种思维体系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对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意境通过“直觉”和“顿悟”这一审美行为而获得。最后是坚持辩证系统观。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哲学肯定自然存在并强调自然之道的作用,把世界视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表现出重整体、着眼于运动的辩证思维特点,从而建立起一系列观照自然的哲学范畴,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审美思维。
参考文献:
1梅汉成. 觉醒与繁荣: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艺术成长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75.
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命运[M]. 汪剑钊,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63
3胡建成. 俄罗斯艺术[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52
4张法. 美学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
5曾坚, 蔡良娃. 建筑美学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0, 13.
下一篇:谈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