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混凝土施工的几点意见
摘要: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建筑物的安全,也对建筑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混凝土 施工 意见
一、自拌混凝土
1、混凝土强度及主要影响因素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成反比,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综上所诉,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
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避乱石表面粗糙,与水泥砂浆的粘接性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际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另外混凝土强度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规定予以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
2、混凝土标号与混凝土平均强度及其标准差的关系。
混凝土标号是根据混凝土标准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值确定的。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确定均有95%的保证率,低于该标准值的概率不大于5%,充分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从此推定,抽样检查的几组试件的混凝土平均确定一定大于等于混凝土设计标号,其值大小取决于施工质量水平。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看出,施工人员不但要使混凝土平均确定大于混凝土标号,更重要的是千法百计的减少混凝土确定的变异性,即要尽量使混凝土标准差降到较低值,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造价。
3、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混凝土质量控制包括两个基本内容:(1)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际上是标准差的控制。实际上控制标准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由试验室通过试验确定,除满足确定、耐久性要求和节约原材料外,应该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试验室要设计合理的配合比,必须提供合格的水泥、砂、石。水泥控制强度,砂控制细度、含水率、含泥量等。只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才能作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才能使施工得以正常合理的进行,达到设计和验收标准。
(2)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按施工配合比施工,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次,要用重量比,不要用体积比,最后,要及时检查原材料是否与设计用原材料相符,这要求供方提供两份同样材料,一份提供給试验室,一份给工地,工地收料人员应按样本收料,如来料与样本不符,应马上向上级汇报,采取相应措施,应保证混凝土质量。
(4)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我们以28天强度为准,为施工简便和质量保证,我们一般做3天试块等,以对混凝土强度尽量根据其龄期测定其发展,以明确确定其质量。
二、商品混凝土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在城市中泵送商品混凝土已得到大面积推广,但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的墙板、梁柱节点易出现收缩裂缝,主要原因泵送商品混凝土骨料细度大,水泥用量大、水灰比大,容易引起混凝土收缩。即使在砖混结构中该问题也表现比较突出。
不过只要措施得当,以上问题还是可以避免或得以控制的。1、合理设置后浇带。2、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每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尽可能将墙板的水平钢筋置于混凝土外侧,控制混凝土保护层不得超厚,水平钢筋的间距尽可能小于150mm。4、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决不允许现场加水。5、建议尽可能延长拆模时间,浇水养护时间适当延长。6、混凝土构造柱浇注前应充分湿润,避免柱筒太感影响混凝土的水灰比7、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合理利用混凝土外加剂,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90天强度值)设计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控制混凝土质量,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以保证企业信誉和发展。
下一篇: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