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师论文发表植物配置方向范文
摘要:园林工程师进行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以期在环境保护、城市绿化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发表在《新西部》上,是园林工程师论文发表范文,文章分析了植物配置在当前的设计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改进措施。
关键字:植物配置 设计空间 土壤条件
近几年来,各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在所有行业中发展尤为突出。在房地产开发的初期,绿地并未如现今这般欠缺,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几乎很少考虑周围绿地对建筑的附属作用,那时的绿地功能仅仅停留在“覆绿”的概念上。只要在建筑周围随意栽上植物即可,甚至划出极少的用地作为绿地景观。植物与建筑本身的关系被基本分离,恰似两个没有交集的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绿地用地越来越少,同时受行政指令的引导,无论是商业用地、居住用地还是商住用地类型,开发时绿化率都作为其中一项硬性指标,而且人类也意识到绿地对未来生活品质的极大影响。因此,如今绿地规划中的优秀的植物配置设计在城市绿地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发挥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植物配置设计的成果看似简单,最终也只是在图纸上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植物。然而,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植物配置方案其背后蕴含着设计师对植物的了解和掌握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植物配置工作,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本人提出了一些相关意见和建议,现归纳为如下。
首先,从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 设计师没有完全真正把握材料的特性。图片中的树木和苗圃中的
状态与在都市空间中看到的样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而且很多方面要通过实践才能获知了解。比如植物种类、生态习性、园林用途、成活率等。
2) 设计师在植物配置的技巧方面不够透彻理解。更多考虑平面图的效果,而忽视了植物种植后的现场空间效果。比如,植物的纵向林冠线、每株植物间构成的立体层次关系等。如何将设计效果,树木特性,空间构成等要素,这些角度有效结合是作为一个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 年轻设计师在进行配置时显得太随意或盲目性太大。很多时候往往以苗木的价格或稀有苗木来作为一个项目的景观档次的评价,也有片面强调长官意志。目前尽管在绿地设计上实行了绿化资质制度,但还是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早些年在浙江地区花费巨资运用的大型加拿利海枣树种即是一个典例。设计师没有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等要求,背离了设计的宗旨。
针对以上这几方面,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在植物配置时应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
一方面,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常用植物自身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现列举以下几点:
首先是熟悉掌握每一常用植物的土壤条件。如杜英,茶花,杜鹃,红花继木、香樟喜酸性土壤;而菊花、龙柏、石榴则是喜碱性土壤;杨柳,木槿等属于耐盐碱性土壤。
其次是必须了解光照,温度,湿度,花期,生长速度,形态,抗风灾能力,抗虫害能力,抗冻能力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尽可能多采用乡土树种。
再者,由于一个项目所采用的植物品种动辄要达到几十甚至几百个品种,配置前应适当考虑各科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比如:薄荷、月季等能分泌芳香,对临近花卉的生态有一定抑制作用。桧柏与梨、海棠不要种在一起,以免后者患上锈病,导致落叶落果。朱顶红和夜来香、一串红和豌豆花种在一起,双方都有利等等。
另一方面,与铺装材料、建筑外墙相比,植物的配置更容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它可以把相互独立的场所有意识地连成一个整体。在今后的城市所要求的植物配置,明确的是将以空间构成手法为目的,展示城市空间的多样性。
下面是从植物的设计效果、材料特性和空间构成要素来探讨一下植物配置。具体表现在:
1)设计效果分为以下几种
指示方向―通过等距离连续种植树木、间隔前方空间等,来引导人们的行动路线、视线,控制人们的行动。
遮挡边缘-纵面上用绿色覆盖背景,把视线导向建筑物等焦点。平面上把周围圈起来、用绿色覆盖棱角,产生柔和边缘的效果。
场的形成-因为一棵树的存在或一片数目覆盖、围成的空间,聚集了人群,这样就诞生了所谓“场”的空间领域。场的形状和强度随着树木的配置与密度的不同而变化。
接合要素-通过植物配置把各个独立的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大量的植物配置可以把分割的地块连接到一起或连接成街区。
扩大、缩小-保持空间和建筑物与植物配置的平衡。通过配置一棵大树或者是中等大小植物组成的树阵,使对象物的相对规模发生改变。
诱导-通过沿行进方向上产生逐渐向内空间、树木的连续性、日照等明暗的变化,引导步行者。
分割-从平面上切取空间或改变造型,用地界把地面分割成小部分,形成风格迥异的空间。
2)材料特性
即将植物的色彩、树形、纹理(质感)、突出部分、尺度、序列、平衡等方面融入整个植物的选种和布置过程中。[1]
3)空间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场景的构成都有顶面、立面、地面的构成。因而对一个景点的植物配置应该包含相应的各个效果。
顶面:植物能遮雨蔽日,守护我们头上的环境,在景观上能形成远景、中景的轮廓,又可作为近景把影子投放到地面上,体现出含蓄、曲折变化的情感。比如有厚实的、柔和的、树盖、孤植树。
立面:遮挡太阳光、声音、风等各种环境压力。另外,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挡住视线,保持空间的隐蔽性,是作为障碍物从物理上控制动线的屏障。如绿篱、群落式的绿化带等。
地面:作为配置要素的基础,并与周围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形式有大地、代表平面样式的草坪、山丘或微地形、地被植物。
最后,设计师本身应注意平时实践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本人曾经做一个小区绿化设计时用到海桐,一个施工人员提醒,海桐不太适合用于小区,因为其很容易招引苍蝇。对此,从纯粹的理论上根本无从查证,但从人性化方面考虑,这对于居民的现实生活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尽管植物配置只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分支,但跟任何设计一样,说来简单做则复杂,设计师在植物配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
1)现场原有植物的去与留
深知现场存在的成年树种,尽最大努力去保留,或作适当移栽。可知一株新栽植物的效果要等几年以后才会有所展现。目前,舍本逐末的行为也不断重演。
2)珍惜植物,价值最大化
避免将过多树种堆砌,杂乱无章。重点部位重点配置,切不可随心所欲无主题设计。在游人停留居多的景点做精致化配置如点缀一株大树或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非重要处则可采用相对易成活易养护的树种。在当今社会,植物苗木价格随着规格大小、树形优劣、苗源多少等方面而参差不齐,而且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波动。
3)平等对待,植物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在金钱和权力大肆挥霍的时代,很多植物也同样遭到“打入冷宫”的厄运。这必将导致:植物树种的减少、设计效果的单一、虫害的侵入。举个简单的例子,法国梧桐的飞絮基本阻止了再用作行道树的可能。人无完人,植物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弱点就将他完全否定,对其本身同样是不公平。
总之,高质量、高水平的植物配置与合理的布局之间必须是一种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在植物配置时,既要掌握各种植物的习性、质地、形象和变化,又要考虑植物与植物间的相互依存、烘托和掩映下所展示的群体美;既要考虑人工植物群落与立地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否适应,又必须兼顾四周环境氛围是否融合、协调。植物配置时更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要有特色,不要千篇一律。
设计的最终成果就是图纸表达,包括植物的配置平面图和苗木规格表。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清楚、规范,标明乔木的数量、规格、株距,以及灌木地被的规格、植栽密度、特殊要求等等,以有利于施工人员方便施工。
综上所述,植物配置是一个集生态、历史、自然、人文、艺术、工程于一体的综合体。希望我们对待每一植物配置如同对待每一个生命一样,将它们用于适合的地方,充分展现每一植物的魅力和独特的价值,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冢本英文,都市的植栽设计,景观设计,2004年第6期
下一篇:林业工程师职称论文发表生态建设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