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空间边界及其处理方式浅析
摘要: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边界不仅起到分割两个空间的作用,也是相邻两个主题空间的联结和过渡的关键,对人感知核心空间和在灰空间的过渡作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边界安属性分类,并提出一些处理建议,有利于对灰空间的研究。
关键词:灰空间,边界,积极空间,消极空间
Abstract: The grey space as the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transition space, to a certain extent wiped out the buil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boundaries, making two as an organic whole. The boundary is not only to the segmentation of two space, and it is the key point of two adjacent theme space connection and transition, it is crucial on person perception core space and in the gray space transition. This article will border security attribute classif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favor of the gray space research.
Key words: grey space; boundary; the active space; the negative space
中图分类号:P4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灰空间及其边界
1. 1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由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适用日本茶道创始人敢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1]一般指后者,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1.2空间的创建与边界
通常为了创造空间,人们必须介入数学—物理空间进行,以获得能被人们体验的建筑空间。而这种界定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定义。
一种是,空间的限定元素通过设定边界、限制、包围、环绕、容纳,将一块数学——物理空间限定出来,使其可以被感知。空间的外围或空间的边界需要被创造出来,空间限定的感觉,通过空间边界所带来的维和尺度来实现。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区分室内、室外、“里面”的和“外面”的空间,以及处于物体之间的空间。
另一种是:一个空间界定元素,被其自身的体量激活,成为数学—物理空间某处的一个存在物,它占有空间,并由此“排挤了空间”,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空间的存在。[2]
这两种空间分别指出了两种边界在空间创建中的作用,一种是按照预设的想法来用边界来围合出所需的空间,另一种是由空间来自然生成边界。但无论哪一种,边界突出了空间的领域感和虚实强弱。
1.3灰空间边界的形成
依据灰空间的定义,灰空间通常用来作为连接两个相邻的异质空间,如室内外空间,在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情,又满足遮风避雨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使二者尽量缩短空间的转换感,模糊二者清晰的分界线。所以灰空间的边界和相邻两个异质空间的存在息息相关。
1.3.1物理灰空间边界
从物理空间上来讲,一方面,灰空间边界取决于相邻异质空间自身的边界。一般来说,室内空间由实体围合而成,灰空间与这个实(体量、体块)空间相接时,其边界往往就是这个实空间的边界。而在与室外这个虚(空间)相接时,其边界就来自创建灰空间的边界。
另一方面,灰空间也会由自身的空间界定元素形成,与相邻的空间相交形成边界。
1.3.2心理上灰空间边界
灰空间营造的目的,一方面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另一方面重在心理感受和人的人体感官体验。也因为人为活动的介入,灰空间也更强调场所感,更注重空间精神的意义。心理上的灰空间边界就要依据人对建筑空间的体验来决定,而非完全和物理空间的边界等同。
二、灰空间边界的属性
2.1灰空间及其边界的属性
灰空间边界的性质,取决于灰空间本身以及和灰空间相邻的空间性质,还有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导致不同的边界属性。所以研究边界的属性先从空间的属性进行研究。
在芦原义信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的定义中,灰空间就是要将有计划性、内向的积极空间和没有计划性、无限的、扩散的消极空间相结合,一般没有严格的计划,并且是半扩散状态,属于消极空间的范畴。然而在考虑到黑川纪章对灰空间的定义,在对灰空间的认定上可以不采用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方式。所以这里我们认为这样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积极空间或者消极空间,而是偏有某种倾向。
2.2灰空间边界属性
从以上两个意义来讲,我们在这里将灰空间分为积极性灰空间和消极性灰空间。那么,相对应的,积极性灰空间的边界属性偏向于明确清晰,而消极性灰空间的边界偏向于模糊和不稳定。同一灰空间,与积极空间相邻的边界偏向于明确清晰,与消极空间相邻的边界则偏向于模糊和不稳定。
三、灰空间边界的处理方式
从以上对灰空间边界属性的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对于积极性灰空间和消极性灰空间边界的处理法师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分开进行讨论。
3.1消极性灰空间边界的处理方式
这里我们可以形象的借用“场”的概念,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空间也同存在空间一样,形成场所、路线、领域所统一的一个整体,即这些要素一起构成一个可称为场的东西。”[3] 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灰空间可以视为两个或者多个场的叠加作用,其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周边场的性质和强度大小,并且无限接近于零地减弱,这个叠加作用的场也没有明确的边界。灰空间的气氛需要同时延续相邻空间的气氛,同时在原有气氛上进行连续性的减弱。
人对空间的使用终究要落实到人的感受中,在此我们将这些感受分为视觉和其他感觉进行分析处理。视觉是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最容易重视并且应用最普遍的感觉,透光与透视都是通过视觉来进行处理的。而在人们亲近自然,体会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其他感觉,如嗅觉,听觉,触觉甚至记忆也是微妙而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人对空间的心理感知。
隈研吾曾提到:“主体与世界的连接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框架为媒介的连接,另一种是以地面为媒介的连接。”[4] 这就反应了他对于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两种主要方式的理解。
3.1.1以视觉为基础
第一种方式即以视觉为基础的方式的使用最为普遍,是以人的视觉为主要基础,将另一个空间加以画框而引入到人所在的空间里,实现二者的融合和模糊。这样窗洞口的形式,柱廊的形式就作为这个画框成为灰空间的一条边界,对他们的处理就影响到观者欣赏另一个空间。
3.1.2注重视觉之外的体验的
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一书中讲到:“……除了视觉特征之外,透明性还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在连续运动中,空间不仅在后退,也在变动。透明的图形的位置是模棱两可的,人们同时看到一组交叠图形中的每一个,对于近处的图形如此,远处的也是如此。”[5] 从人在空间行进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来模糊空间界限,给空间赋予第四维度属性。
这种方式在隈研吾的“水/玻璃”的设计中有充分体现。“主体会从物质的边缘来读取它的全部。”[6]所以为了处理好边缘的细节,隐藏边框,隈研吾设计了用水做的边,水向外不断溢出,从而失去边框,消解了清晰的边缘。溢出去的水落入排水的侧沟,再被水泵抽取循环。
地面的连接也可以表现在铺地上,例如日本茶庭入口前的土间,采用由土、泥灰、混凝土,或者相似材料混合制成的俗称tataki的地面,保留了人对回音、质感的体验甚至是回忆。
3.2积极性灰空间边界的处理方式
积极性灰空间的应用更多贴近于交流交往的空间。这样的灰空间的边界处理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加强,以使人意识到灰空间的存在,所以要适当加强内聚性,同时强调流动性,以防将空间封死而失去灰空间的属性。
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一方面可以利用双重边界。在此,室内室外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内衬与外墙所形成残余空间的形状、位置和大小等。
另一方面,在转换的过程中可引入第三者———媒介物。或者强化穿插延伸的手法,使边界域具备成为独立媒体或连接键的基本特征。以这种局部的强烈变化,构成总体上和谐、平顺的感受。诸如有特色的雨棚、拱廊、连廊、格栅以及小院、小亭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灰空间边界的研究能够更明确的研究灰空间的性质和表达,而以积极性和消极性灰空间的分类,能够更加清晰的理解不同灰空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有助于对灰空间的处理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郑时龄等.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9一10
[2](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金秋野 王又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90页
[3](挪)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施植明译,台湾: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05
[4]隈研吾,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67页。
[5]戈尔杰·凯普斯著,视觉语言,芝加哥:保罗·西奥布雷德,1944,第77页。
[6]隈研吾,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朱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72页。
下一篇:《醉古堂剑扫》中的园林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