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精准扶贫工作研究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7-03 08:30人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相继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政策,期间经历了区域开发式扶贫政策、攻坚式扶贫政策、新世纪整村推进扶贫政策。扶贫模式由最初的区域化推进发展为县级瞄准,再到整村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对贫困地区及人口全面、精准扶贫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畜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
近年来,为推进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国家逐步加大了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的地方帮扶部门通过筹集资金,组织畜禽种苗调运,分发给贫困户养殖;有的部门因地制宜,通过项目拉动、资金驱动、技术推动的方式发展特色畜牧业;还有一些部门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促进贫困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一系列畜牧业精准扶贫措施,贫困地区的畜禽饲养量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贫困户通过养殖实现精准脱贫的信心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弱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贫困户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的问题,缺乏劳动力、技术、资金以及致富的路子。农户搞养殖也多为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缺乏养殖技术及商品观念,畜禽商品率不高。贫困户参与扶贫工作的主体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了“输血式”扶贫,养成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贫困地区多以粗放的养殖方式为主,饲养条件差,畜禽品种改良滞后。再加上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足,兽医诊疗药械供给欠缺等问题,畜禽产品质量普遍不高。此外,养殖废弃物及病死畜禽处理设施缺乏,养殖污染问题不可避免。
(二)扶贫模式不科学
当前,较多的扶贫部门通过筹集资金,购买畜禽种苗分发给帮扶对象。这种模式看似便捷,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首先,多数贫困户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不高,从事畜牧养殖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其次,零散投放几头牲畜的扶贫方法规模小、盈利少,与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趋势相悖,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也显然不科学。最后,散养户缺乏生态养殖概念,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及环境的污染,与科学发展观念相违背。
(三)扶贫合力不足
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是单个部门或个人能够解决的。目前,扶贫各部门互不统属致使难以形成合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协调难度大、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单个扶贫部门的力量薄弱,提出的扶贫思路和资金使用往往难以实现,再加上贫困户偿贷能力弱,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提供贷款和金融服务,扶贫工作中的金融需求较难实现。
三、建议
(一)做好产业谋划
首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结合本地的地理气候及人文风俗,制定适度规模、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其次,在保证养殖户利益的同时,加快贫困地区规模化养殖进度,可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依托企业(合作社)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优势,采取自主发展、入股分红、寄养代养等利益联接机制,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养殖方式。最后,在养殖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促进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促进畜牧业跨产业、跨部门综合性发展。
(二)形成扶贫合力
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多部门、多行业的共同努力。定点扶贫单位或部门可对照工作职责,摸清驻村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在细化畜牧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加强与扶贫、发改、财政、农业、环保、林业、科技等部门的有效沟通衔接,形成扶贫合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改善扶贫地区畜禽养殖条件,做好饲养圈舍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引种工作监管;二是规范贫困村村级动物防疫室的建设,为村级动物防疫员配齐动物防疫设备设施,在做好动物疫情监控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三是改善贫困地区兽医诊疗、兽药器械供应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四是建设养殖废弃物及病死畜禽处理设施,做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四)强化培训及技术指导
强化贫困地区的养殖培训及技术指导工作,提高贫困户参与畜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促进养殖量及品质的提升;与规模养殖企业或高校合作,聘请专家传授养殖技术及养殖经验。同时,改善贫困地区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条件,加强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上一篇:林业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下一篇:畜牧业品牌发展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畜牧业品牌发展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