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病异同研究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疗法最主要的区别是,董氏奇穴的指导理论没有传统中医经穴的指导理论体系的庞大及完善,也没有其辩证处方、选穴复杂难懂,但是董氏奇穴简单、疗效确切、它在临床无可置疑的发挥着作用。
董氏奇穴即为董景昌大师所研发,他在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的一家之学。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例如: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大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另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为”。也是十二部位,并不难找寻。同时这些奇穴的分布于效用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取穴针刺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起到调节或促进人体某些功能恢复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两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将在形成发展、治疗原则、选穴方法、针刺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1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的形成发展之异同
它两者同属传统医学,但又各有所长。董氏奇穴是在传统中医之基础上研创的,他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位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较人体其他部位为大。
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的应用,故董氏奇穴大部分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而中医经络最早记载是马王椎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中记载有十一条脉灸经。但其脉与脉之间还是没有相互联系和衔接的。而《黄帝内经》则在《灵枢.经脉》里全面叙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这标志着中医经络学已基本成熟。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和不断的经验积累,中医针刺的经络学说日臻完善。
2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疗原则、选穴方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的取穴少,平均每位病人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用穴精,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以一病多针。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久病难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他认为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临床上好用之刺血。
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着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其临床选穴方法可依据辩证辩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等方法取穴。从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上,两者存在有质的区别。
3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针刺手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针”、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补”、“泻”等理论。他还创了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3.1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选定穴道。②进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病痛变可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之,视情况留针或出针。③久病可捻针数次以行气。如病在胸腹,不能活动可以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
3.2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在某一学位施针。②然后取同经临近学位再刺一针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③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而中医的针法可以斜刺、直刺、横刺,手法甚多,最基本的手法是提插法和捻转法。其辅助手法有循、弹、刮、摇、飞、和震颤法等。还有行针手法,包括基础手法、辅助手法和各种补泻手法。由此可见其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下一篇:如何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