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1-26 09:03人气:
摘 要:
目的 研究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中枢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血流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Vm、Vs均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内皮素-1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和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
中枢性眩晕 丁苯酞 纳洛酮 脑血流
中枢性眩晕为眩晕的常见类型,多为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前庭神经中枢所致,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头痛、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1]。药物是治疗中枢性眩晕的常用方法,研究发现,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使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能够明显提高中枢性眩晕的治疗效果[2]。纳洛酮属于常用的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药物,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灌注和神经细胞损伤,并有助于维持脑部血流和呼吸的稳定[3]。丁苯酞能够有效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线粒体损伤,降低谷氨酸和自由基等水平,促进脑部血流和能量代谢的改善[4]。研究发现,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缺血循环性眩晕的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促进患者康复[5]。然而,目前关于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86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中枢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64.38±5.42)岁;病程9~38个月,平均(23.21±3.03)个月;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症6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54~78岁,平均(64.76±5.61)岁;病程11~42个月,平均(23.67±4.12)个月;高血压13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症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进行;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中枢性眩晕诊断标准[6];临床资料齐全;经颅超声显示脑血流异常;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心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倾向;颅脑肿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过敏体质;周围性眩晕、贫血、癫痫等其他疾病引发的眩晕。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降压、营养神经、止吐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厂家: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758;规格:1 m L∶0.4 mg),取2.4 mg溶于250 m L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40~50滴/min,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丁苯酞软胶囊(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0.2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对日常生活、工作等未产生明显影响;有效为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所缓解,对日常生活、工作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4]。治疗总有效率=1-无效率。
(2)脑血流指标。使用经颅超声检测仪(厂家:徐州中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ZM-5000)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流速(Vs)。
(3)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内皮素-1和血栓调节蛋白,试剂盒购自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V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内皮素-1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3)。
3 讨论
中枢性眩晕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其病程长,可反复发作。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中枢性眩晕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颅内炎症等疾病均可引起前庭神经核颅内与小脑、丘脑、皮质等的通路发生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障碍[7]。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可使β-内啡肽水平明显上升,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进而促使眩晕的发生和发展[8]。研究认为,对于中枢性眩晕患者,给予改善脑血流、抗血栓等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脑血流障碍,减轻中枢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9]。纳洛酮属于常用的改善脑血流的药物,能够明显减轻细胞膜的过氧化,降低β-内啡肽水平,提高环磷酸腺苷水平,阻碍钙离子的内流,增强脑部血流,使神经受损程度减轻,延长损伤神经的生存时间[10]。丁苯酞能够有效刺激脑部血管的新生,阻碍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能够通过对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改善患者脑部能量代谢,增加机体脑缺血灌注量[4]。研究发现,丁苯酞与纳洛酮联合应用,能够明显增强纳洛酮改善脑血流的效果,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椎-基底动脉Vm、Vs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应用丁苯酞与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效果更优,对脑部血流的改善效果更佳。这可能是由于单用纳洛酮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脑部血流速度,减轻神经受损,达到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效果;而与单用纳洛酮相比,联合应用丁苯酞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脑部血管的扩张和血流受阻处微血管的新生,提高脑部组织的微循环,改善脑缺血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对脑血流改善作用。
中枢性眩晕患者体内内皮素-1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往往偏高,其中内皮素-1能够促进脑部血管的收缩,加剧脑部血管内皮细胞氧气和血液供应的不足,进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栓调节蛋白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膜的表面,能够有效激活凝血因子功能活性,进而促进血栓的形成。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内皮素-1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纳洛酮有助于提高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改善脑部供氧量和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达到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效果;而与单用纳洛酮相比,联合应用丁苯酞还能够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等因子水平,改善脑部血管微痉挛状态,此外,丁苯酞还能够通过阻碍血小板聚集,达到抗血栓的效果,进而促进患者内皮功能的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的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和血管内皮功能。
参考文献
[1]陈钜涛,张兆辉.中枢性眩晕临床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5):376-378.
[2]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3):248-253.
[3]潘小平.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酒精依赖并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疗效[J].广西医学,2019,41(14):1767-1769,1773.
[4]邬刚,金富荣,李婷,等.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9):2925-2928.
[5]李同凯,郑会城,高伟,等.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8):839-841.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12.
[7]万文斌,管阳太.中枢缺血性急性前庭综合征[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9,15(2):67-73.
[8]岳磊,张文慧.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4):378-381.
[9]王朝霞,李远军,徐先荣,等.眩晕中心门诊1419例患者的病因分层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8,12(4):218-222.
[10]王思成.纳洛酮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71-72.
[11]张学兰,尹玲玲,张静,等.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