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赛文期刊网
  免费咨询

专业、合理、快速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50人气: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应抓住关键 的词语 、语段 细细咀嚼 、反复 品味 ,充分感受语言美。如 毛泽东的词句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一个 “飞”字 ,既显示 出武汉长江大桥凌空高架 、规模空前的雄姿 ,又赞美 了造桥技术 的高超 、速度 的快捷 ,显得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充满兴奋 自豪之情 ,其语 言之精妙,令人 回味无穷。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学生情感,审美创造能力,教育体系

  美育是教育体系 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课标更把“关注学生情感 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 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作为教学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

  美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基础地位,而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及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 。审美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审美教育中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但就目前中学生的状况来看 ,学 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够完善的,不少学生面对清新 动人 、含 蓄隽永 的文学作 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 发或指导下 ,才神有所会 ,但仍难 以言传 。造成这种状 况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 审美教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 吟诵进入审美的感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其实也是学生 的审美接受过程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审美过程 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所谓直觉 ,是指审美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 一想法 、第一体验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表现属性。表现主义代表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指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 ,一种是逻辑的,而直觉是 “从感情得来的”,逻辑是 “从理智得来 的”,故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 自于由文字所滋生 的情感 。语文教学 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我们知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 ,文学的形象用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 ,不是事物形象本身。所 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 ,则要打乱或变形它的线型排列规则 ,还原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 而使接受 者脑海 中出现文字 “演化 ”的直接形象 ,激活接受者潜在 的审美情感 。要在语文教学 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 ,变文字符号为可感 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 的办法 。朱 自清先生的 《春》是一篇文笔优美 的抒情 散文 。为了感染学生 ,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和探索 ,教师应让 学生具 体感 知这篇文 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诵 ,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 的境界 ;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 图画 、照片,从视觉上丰 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 生 自己的生活经历启 发学生想象。其中,阅读尤其吟诵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的手段 。可通过加强朗读训练 ,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 的精神美读出来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 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渴望春天到来 的迫切 心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的。”果树“开满 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春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 、范读 、分散读、个别读 、回味读 ,使一幅幅描写细腻 的春花、春草 、春风、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 “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通过吟诵可以进入审美感知,使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 的愉悦感 ,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审美感知仅有零碎 的片段是很不够的 ,更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使语 言所描绘的形象得到深层 的理解 。只有从整体上感 知美的形象 ,才能进入美的领域 ,领略美的意蕴。教师在语文教学 中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 ,切不可使他们盲 目随从 。总之 ,审美感 知能力是一切审美能力的基础,决不可等闲视之。

  二、想象拓展审美的情景

  审美直觉一般是不经过周密细致 的思索 而反映 出来的一 种 审美感觉 ,在某 种程度 上说是 接受者一 种“本能”的反映 ,它呈现出片段的、零碎的特征。接受美学认 为,接受者在接受过程 中产生的审美直觉 ,仅仅是审美接受 的开始 ,而直觉 阶段一般是短暂 的,接受者很快就会 由审美直觉进入 审美再现阶段 。所谓再现 ,就是通过想象 的心理活动 ,将直觉所激 活的艺术形象完整 、全面地再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 的审美教育中,当学生对作品 中的美有 了一定的感情认识后便是将零碎 、片断的审美直觉连缀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即再 现过 程 。

  文学作 品中有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间接形象并不作用于欣 赏者 的感觉器官 ,它是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 “只可思 而得之”即接受者只有凭借作品所提供的直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它再现出来。

  奥地利心理分析家马赫曾经对联想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联想的含义是:“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 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当学生在阅读一篇作品时,他会基于作品的主题、人物乃至细节由此及彼想到另外的某事某人,会 唤醒沉睡在记忆角落中的一些东西。于是兴奋、感伤、激动、忧郁、超脱等多种情感纷至沓来这时候的情感要 比审美直觉中所产生的情感稳定得多同时又将在他的头脑记忆中得以贮存,在以后的类似机会中,再产生更新的联想。所 以审美联想是再现作品中完整形象的重要手段。

  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指出:“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创造一种新的形式。”他指出想象区别于联想的最大特征就在 于他的创造性。想象可能从整部作品的意蕴 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意识 ,即在想象 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加工改造。

  如此 ,可以看出 ,语 文教学 中的审美教育 ,同样也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进 入审美的第二层次 :再现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 言文字 ,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 ,并依赖于人们的艺术修养 ,让人们在联想和想象 中感受美。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 ,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可以说想象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世界的有力翅膀。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 ,把 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中去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想象 ,拓展审美的情景。 想象主要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由于再造想象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描述,语 文教学 中主要是对语言描写的审美 ,所 以再造 出来的东西是原作者语言形象的表述。创造想象是不依赖现成 的描述 而独立创 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更复杂 的心理过程 。在语文教学 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象 ,拓展再现画面 ,寻找艺术空 白,串通诗文跳跃处 。在语文教学 中,创造想象应更多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去 ,改写 、扩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 。

  三、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接受审美中 ,审美直觉和审美 再现都是对作 品艺术形 象表象 的认识 ,还未深 入到作 品的内在本质 ,而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是在具体可感 的文学形象中包含着生 活本 质和规律 。因此 ,语 文教学 中的审美教育 ,还必须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其内在本质 ,即要着重于审美的理性分析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美感 比再现阶段更深沉 、凝练 、隽永 。

  审美始 终伴随着强烈 的情 感活 动 的。没 有情感 ,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 想象。审美 中的情感活动是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对学生进行 教育,借助课 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 、善 、美发掘出来 ,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 ,使其思想上得到启 发 ,情感上得到满足 ,产生美 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为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文天祥 “人生 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 照汗青 ”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 ;更为共产党人的英勇献身精 神所感 染 。这样不 仅能使学生 的情感得 到升华,并且能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从形象中把握内在情感的起伏波动 ,感 受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把握是理解 中有感受 ,感受 中又伴着理 解。如 《风景谈》中的六幅画面 ,让学生理解表面上谈的是风景 ,实际上写的是 风景 中 的人 ,是作 为 “民族精 神 的化 身 的人”,并进一步想象抗 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风貌和生动的生活场景。这样 ,通过审美教育 ,学生对作品战斗的主题 、深邃的思想 、开阔的意境 ,都可以深刻地理解 ,从而受到教育。

  文学作品 中的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 ,对丑恶 的憎恨 ,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引起共 鸣,产生 巨大 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 ,从而升华到精神美的境界 。如 《百合花》 中的小通讯员是美 的形象 ,新媳妇更是美的化身 。作 品通过借被子、补衣洞 、献被子等细节描写 ,逐步展现 了新 媳妇美 的行 为 、美 的人性 、美 的心灵和思 想境界 。

网络客服QQ:

投诉建议:010-82656213    投诉建议QQ:

赛文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