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的设计——汉口江滩调查
摘要:现代城市滨水区设计在各类城市设计中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本文通过对江滩公园的调查,阐述了城市滨水区的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江滩公园 城市滨水区域 设计规划原则
1 规划遵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纽约、悉尼、威尼斯和我国香港、苏州、青岛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誉世界。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的最佳的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城市滨水地区成了人们不愿意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北美早期案例的成功实施也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下,江滩就有了综合整治工程。汉口江滩位于武汉两江四岸的最前沿.由于近50年来长江主泓南移、北岸不断淤积,在长江防洪堤外形成了宽150~420m\长7km、面积约2km2的滨江滩地.就区位而言,汉口江滩位于主城核心区,紧邻闻名全国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周边聚集了武汉市1/3的优秀历史建筑,拥有宽阔的滨水滩地和长达9.8km的城市滨水岸线(彩页图1),是汉口沿江地区现存最大的开敞空间,极有条件形成展示城市滨江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区.江滩的设计首先要规划分区,在确定了分区之后,才能进一步规划建筑群、绿化群落、生态群落、交通系统等,如更进一步确定了绿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为以后的单体设计提供了依据。
2 环境优先原则——必须遵循“生态景观学”的概念
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这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它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图1所示。
斑块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积的自然区域,以维系一定的动、植物群体及涵养水源。
廊道是指联系孤立的景观元素——斑块之间的线性结构体。
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
图1 景观模式
在江滩及其周边区的分析中,确立了以下几个生态“斑块”:
斑块 ① 湿地斑块;② 湖滨大道——位于湖西人工坡地绿化公园;③长江临岸水面——是最大的斑块,是鱼类、水生鸟类、水生植物的生活与保护区域。
廊道 ① 水面——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廊道,以联系各主要斑块;② 道路系统——沿湖有较稠密的车行、步行系统,是连接相邻斑块的一些线性走廊;③ 间隔的沿湖绿地——是间断性廊道、是跳板。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 - with - antic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定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少的自然斑块,并在自然边界地带公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在江滩景观规划中,确立的正是这种保护性开发战略。不过,做得不够,江滩公园很多的地方仅仅只是做了简单的绿化,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不知道是建设时期还没有到的原因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有几个入口处做得不错。在几个入口处及其附近的区域,开发不完整。江滩公园没有什么商业活动,商业不全面,与其周围商业完善有点关系,这样就没有体现江滩表面意义上的经济价值,不过它对周围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不少便利。
在保护水体水质上,泄水孔将滨水路上的雨水直接就近排入江中(市政道路一贯做法),江滩公园也是这么做的。这样将泥沙、垃圾直接冲入水中,就会污染水体,影响水质。我的做法是将雨水统一收集,进入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经过滤处理后再排入湖中。这样虽然运行费用高了些,但对长期维护水体的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而且,江滩没有规划一片沼泽区——用于天然净化水中杂质与有害矿物质,并且便于保护各类留、候水鸟栖息。江滩周围的野生动物几乎没有,没有生态的感觉。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使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3超大尺度空间原则——由功能决定尺度原则
古典园林只为少数社会特殊阶层服务,其中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山水”,即“人在画外以观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决定了它要以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的;同时,又受六七十年代西方大地艺术思潮及手法的影响,即注重设计空间与大自然的自然力、自然空间的融合。在广袤空间中创造作品,“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些都决定了“尺度空间的定量优先于局部”。在江滩规划设计中,有一条7007m长的湖滨大道,它的设计一反园林小路宽不过3.0m的常规做法,将大道宽25.0m(此数据为估算值),分上、下层,建成后气势宏大,与水面尺度比较般配。
4 文脉原则——注重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互动
现代设计的观念要求把建筑、环境和社会结合在一起,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去设计。综合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对当地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形态的分析后,提出模式来进行的。滨水空间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它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影响和促进人与外界世界及形态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处于其中的人们产生认同感,把握并感知自身生存状况,进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精神归宿。作为人的行为场所,滨水空间环境并不是设计者的积木游戏。设计者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个整体秩序,使各部分有序地为人所感知。
所以虽然在进行现代式的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的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这是30年代园林师们逐渐从古典园林设计中走出来时采用的一种谨慎小心的做法,即“旧瓶装新酒”;而目前国际景观设计界流行的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在江滩设计中,有传统园林中卵石小径这一传统元素。在大道上做了两块铺地,材料、施工工艺均是现代做法,图案也不是传统的“寿”、“福”、“鸟”、“鱼”纹,而是现代感十足的抽象几何平面纹样,这样使得人们在长距离的行走过程中,突然又感受到了一些传统景观的信息。
5亲水原则
受现代人文主义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在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总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如何让人与水进行直接接触式的交流?是处理这类景观设计时应着重探讨的。江滩公园在这方面好像做得不够,只把长江作为景观和背景景观来处理,这样人们不能触水、戏水、玩水。这样就没有充分发挥滨水区域的作用。
6立体设计原则
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令人过目不忘。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组织,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的视觉走廊;另一方面,滨水区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视野,这也是一般城市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地段。
以往的设计,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型的流畅。但他们忘了景观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场所,人不能一直俯瞰这个景观空间,而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纵观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底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这在江滩景观设计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样既满足驳岸设计的防洪要求,又将人们逐渐、逐级引入水面之中,使得整个区域在三维空间中变得丰富多彩。
7技术更新原则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具备了超越传统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景观设计才能具备的质感、透明度、光影等特征。例如,江滩的照明系统,采用沿湖柱式照明等。这些现代科技的成果带给了设计师们超越其先辈们设计的自由度,因而可以创造一些新的视觉效果。
8可达性原则
滨水区设计必须考虑交通的便捷性。在交通方面,江滩建起8米宽的机动车道,采用彩色沥青,形成彩色通道。汽车从武汉客运港进入外滩,从粤汉码头出,单向行驶,道路沿线顺向停车。此外,为便于方便市民浏览,江滩设天津路和黎黄陂路两个主入口,其中,天津路入口与江汉路步行街贯通。
总结: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的动感、平滑又能令人兴奋和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以上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的内容:对水系本身和水系生态的治理和设计、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景观和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区设计的要求:
(1)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水系要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有较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生态状况,包括对污染的治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健全。
(2)良好的和社会效益。水系应能够充分地与城市生活相融和、促进,带动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3)积极的精神文化意义。水系应能够塑造和承载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 城市个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
参考文献
[1] 段汉明 《城市设计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7年
[2]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第五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 佚名 《中外美术史的历程》 网络,2011年
下一篇:分析如何避免建筑施工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