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企业再定位法律高级政工师期刊投稿
摘要:消费者有五大思考模式: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消费者的想法容易失去焦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以帮助企业占领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而定位的方法有多种,如强化自己已有的定位、比附定位、单一位置策略、寻找空隙策略、类别品牌定位、再定位等。
关键词:中国企业,企业再定位,高级政工师期刊投稿
所谓定位,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占据了这个定位。—— 特劳特(中国)品牌战略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邓德隆。
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经过30 年的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第一次改革定位,即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十六大提出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成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担当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角色,结束了对国有企业“九龙治水”的局面,形成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本篇论文发表在《现代交际》 杂志创刊于1987年5月,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为吉林省社科类一级期刊。本刊集权威性、专业类、学术性为一体!被转载率及引用率较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读者遍布各级全国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及各地高等院校和公用图书馆。邮发代号:12-200。
七年来,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数量从198家减少到现在的123家,但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
在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央企业共有30家。国有企业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讨论国有企业再定位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探讨国有企业再定位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已经被看作是中国的一大国情。国有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但是与此相伴而来的对国有企业的相关评价,却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肯定与否定的评价几乎各执两端。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正在于国有企业的定位不够清晰。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今天进入了一个停滞期。国企改革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新理念和其他创新的阶段,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瓶颈阶段,也进入了一个困惑期,甚至在局部领域出现国有企业改革倒退的现象,比如 “国进民退”现象。
第三,自2009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下称《企业国有资产法》),在操作层面和实施效果上均不理想。虽然该部法律内容全面,明确了出资人的责任,剑指国资流失的关键环节,解决了许多国资法律关系问题,但是国资委和其他部门对这部法律的推进并不积极或干脆不谈企业国资法。
二、国有企业再定位的法律分析
国有企业的再定位某种程度上是目标定位与法律定位的冲突问题。新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已经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国有企业已经不再称为“国有企业”,而是被称为“国家出资企业”。这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企业,第二类是国有独资公司,第三类是国有控股公司,第四类是国有参股公司。因此,对于这四个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传统定义、一种模式定位国有企业的改革就很困难,国家出资企业应有分类的目标定位。
三、实现国有企业再定位的对策探讨
笔者认为要顺利实现国有企业再定位,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着力解决企业经营目标双重性所带来的责任不清的问题,[1]明确将盈利性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企业的最主要的标准,不应要求营利性企业同时承担社会公益事务,也不应以承担了公共目标而降低盈利的责任,这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第二,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责任。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再定位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定位,实质上就是国资委的定位。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无人负责的局面,但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出资人制度还有待完善。改革的目标是依据党的十六大会议决议的精神,真正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权责利相统一。
第三,政企分开还不够彻底。一方面企业办社会的负担还没有完全解除,如居民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在困难的时候仍然需要行政资源的支持,企业的预算约束还没有完全硬起来。
第四,企业经理人的选聘还没有做到市场化,按市场规则选聘和管理的企业经理人依然是少数,职业经理人队伍远没有形成。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当务之急应努力推动以下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制。这些方面实际上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让不同经济成分在统一规范的市场中平等竞争,逐步实现优胜劣汰。
注释:
①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肩负着增加就业,引导投资,维护社会稳定,平衡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以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等种种社会职能;同时又要成为真正市场主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