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用货币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探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摘要]中央银行一般根据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来实现对中介目标的控制,进而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以适当方式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利用利率和窗口指导手段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额度,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才能运用货币政策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关键词: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探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体系具体包括: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传导机制和最终目标。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都是根据最终目标,确定中介目标,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来实现对中介目标的控制,进而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见,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管理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其直接调控实体是。因此,货币职能的发挥是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基础。站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探寻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
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对现实国民产出量的作用表现为对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决定。由于受生产能力和现有资源的制约,社会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此,短期内社会总供求平衡与否主要取决于对社会总供求的测量和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劳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必须借助于货币,通过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价值,通过货币的流通来实现其价值。
1、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一个供给短缺又希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济中,只有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才能在经济中不至于处处被动,才能为稳定物价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计划经济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和货币运转效率往往较低,宏观调控体系和微观主体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因而其货币扩张程度总比发达国家高。所以,有时往往会出现货币投放过度,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便转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旦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到成效,货币政策就会再度转入扩张。因此,在卖方市场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政府主动和乐于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被动和不得已时采用的。
2、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社会有效需求由货币供给量所形成的社会购买力决定,而一定时点上全社会的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价值管理及较高的货币化程度产生了控制货币供给的内在客观需求,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信用货币所具有的无限创造性质,也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提供了可能。即:当经济过热时,大幅度收缩货币和信用的结果,会迅速、有效地减少需求,从而带来经济收缩并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存在超额生产能力时,对信用和货币的放松可以带来产出的增长并且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是低微甚至是无效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受到了传导机制的阻滞。
二、深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在商业化的第一阶段,应强调利润为经营目标,按照自主经营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各家银行应尽快成立会计和人事都独立、专门集中处理自家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以解决不良资产的债权问题。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让银行从一个资产优良的新起点开始,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商业化的第二阶段,在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和不良资产比例明显降低的条件下,着手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既有科学合理的风险约束,又真正能受利益机制调节的商业化经营机制,逐步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间接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
2、加快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使其尽快适应市场变化。目前,市场约束已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增加的主要因素。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组织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应加大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力度,按市场规则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有能力适时调整行业、产品结构,自觉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从而形成市场需求—企业投资—信贷增加—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回升,以此改善企业悲观的前景预期,增强其投资信心和意愿,进而通过对银行信贷需求的增加现实地增加其投资能力,拉动经济回升。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给消费者以稳定的社会预期。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的心理预期必然导致即期消费降低。所以,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覆盖面更广、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的更为理性的心理预期。不能让居民负担过重,要相应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当然,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加快各项改革,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使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合理的比例;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任何一种宏观政策的运用都不能单打一,都必须和其他政策配合,才能有效运作。近年来,我国已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认为目前做好货币、财政政策调控机制和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的措施主要:。
1、建立两大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机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总量调控机制、结构调控机制和企业微观调控机制,其中结构调控机制是三大机制建立的重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时需要对新增投资进行调整,要坚决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重复建设项目,大规模推动存量资产的重组,通过科学合理的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成功调整。要充分发挥国债和政策性投融资在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为企业创造宽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财政、银行要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建立资金供应机制,支持企业间的兼并联合,支持企业集团的建立,通过资金供应倾斜,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财政、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监管和法律监督,确保企业经营竞争的公平和规范。
3、突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一是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协调配合。国债现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国家财政用于建设性支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财力来源。要把国债变成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手段,使之成为既调整产业结构,又调节货币流通量,集发展、稳定于一体的经济杠杆。二是政策性投融资与财政贴息的协调配合。由于财政性投融资主要用于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产业和农业等产业,在保微利原则下运行还要满足管理经费和人员开支及适当扩大投融资规模的需要,因此,必须有相应的财政贴息措施匹配,以保证政策性投融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改进货币政策操作
1、以适当方式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首先,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进一步开发公开市场的交易工具,使基础货币更多的能在公开市场上吞吐。其次,要合理运用中央银行再贷款。鉴于目前存款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中央银行可适当增加对信誉好、资产质量好的中小企业再贷款。利用这些机构分布面广的优势,向中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和扩大贷款业务之间的矛盾。
2、利用利率和窗口指导手段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额度。利率目前仍然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指导性计划是中央银行根据当年货币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提出的一种指导性意见,是窗口指导的主要内容。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窗口指导的方式方法,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协调其与其他货币政策的关系,正确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3、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拓展商业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措施。要在开办住房、汽车消费信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延长贷款期限,简化消费信贷手续,加快发展住宅、汽车和耐用消费品抵押贷款业务。可选择一批资信好、效益佳、有市场的房地产集团、汽车工业集团、耐用消费品企业、商业零售企业,联手推广消费信贷。运用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需求创新,积极鼓励教育消费,把教育当做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继续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对国家基础设施在建项目,要根据项目资本金、自筹资金到位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同比例落实贷款并及时到位。对新建项目,要抓紧做好项目的评估工作。
五、大力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场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实施其货币政策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决定着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大小,进而影响和决定着货币市场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向间接的转变,金融市场的欠发达对货币政策运用的制约日益突出。比如金融市场的欠发达与规范,限制了再贴现工具的运用。国债总规模的狭小及持有者结构和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着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等等。为此,我们要在立足于间接融资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一是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主要是票据市场和短期国债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商业票据,扩大票据使用范围,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票据承兑、抵押、贴现业务,以活跃票据二级市场;同时,扩大债券规模,使其足以影响市场货币量;优化国债发放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国债发行,为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二是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完善与证券市场相关的证券评价、等级、咨询机构、会计事务所等机构,提高证券投资人的信心,增加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并处理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关系,为货币政策的运用创造良好的造作环境。
关键词: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探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体系具体包括: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传导机制和最终目标。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都是根据最终目标,确定中介目标,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来实现对中介目标的控制,进而达到稳定币值的目的,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见,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管理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其直接调控实体是。因此,货币职能的发挥是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基础。站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探寻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
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对现实国民产出量的作用表现为对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决定。由于受生产能力和现有资源的制约,社会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此,短期内社会总供求平衡与否主要取决于对社会总供求的测量和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劳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必须借助于货币,通过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价值,通过货币的流通来实现其价值。
1、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一个供给短缺又希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济中,只有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才能在经济中不至于处处被动,才能为稳定物价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计划经济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和货币运转效率往往较低,宏观调控体系和微观主体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因而其货币扩张程度总比发达国家高。所以,有时往往会出现货币投放过度,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此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便转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旦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到成效,货币政策就会再度转入扩张。因此,在卖方市场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政府主动和乐于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被动和不得已时采用的。
2、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社会有效需求由货币供给量所形成的社会购买力决定,而一定时点上全社会的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价值管理及较高的货币化程度产生了控制货币供给的内在客观需求,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信用货币所具有的无限创造性质,也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提供了可能。即:当经济过热时,大幅度收缩货币和信用的结果,会迅速、有效地减少需求,从而带来经济收缩并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存在超额生产能力时,对信用和货币的放松可以带来产出的增长并且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是低微甚至是无效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受到了传导机制的阻滞。
二、深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程。在商业化的第一阶段,应强调利润为经营目标,按照自主经营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各家银行应尽快成立会计和人事都独立、专门集中处理自家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以解决不良资产的债权问题。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让银行从一个资产优良的新起点开始,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增强自我调节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商业化的第二阶段,在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和不良资产比例明显降低的条件下,着手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既有科学合理的风险约束,又真正能受利益机制调节的商业化经营机制,逐步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间接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度。
2、加快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使其尽快适应市场变化。目前,市场约束已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增加的主要因素。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及组织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应加大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力度,按市场规则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有能力适时调整行业、产品结构,自觉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从而形成市场需求—企业投资—信贷增加—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回升,以此改善企业悲观的前景预期,增强其投资信心和意愿,进而通过对银行信贷需求的增加现实地增加其投资能力,拉动经济回升。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给消费者以稳定的社会预期。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的心理预期必然导致即期消费降低。所以,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覆盖面更广、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的更为理性的心理预期。不能让居民负担过重,要相应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当然,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加快各项改革,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使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合理的比例;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任何一种宏观政策的运用都不能单打一,都必须和其他政策配合,才能有效运作。近年来,我国已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认为目前做好货币、财政政策调控机制和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的措施主要:。
1、建立两大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机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总量调控机制、结构调控机制和企业微观调控机制,其中结构调控机制是三大机制建立的重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时需要对新增投资进行调整,要坚决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重复建设项目,大规模推动存量资产的重组,通过科学合理的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成功调整。要充分发挥国债和政策性投融资在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2、为企业创造宽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财政、银行要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建立资金供应机制,支持企业间的兼并联合,支持企业集团的建立,通过资金供应倾斜,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财政、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监管和法律监督,确保企业经营竞争的公平和规范。
3、突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一是国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协调配合。国债现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国家财政用于建设性支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财力来源。要把国债变成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手段,使之成为既调整产业结构,又调节货币流通量,集发展、稳定于一体的经济杠杆。二是政策性投融资与财政贴息的协调配合。由于财政性投融资主要用于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产业和农业等产业,在保微利原则下运行还要满足管理经费和人员开支及适当扩大投融资规模的需要,因此,必须有相应的财政贴息措施匹配,以保证政策性投融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改进货币政策操作
1、以适当方式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首先,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进一步开发公开市场的交易工具,使基础货币更多的能在公开市场上吞吐。其次,要合理运用中央银行再贷款。鉴于目前存款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中央银行可适当增加对信誉好、资产质量好的中小企业再贷款。利用这些机构分布面广的优势,向中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和扩大贷款业务之间的矛盾。
2、利用利率和窗口指导手段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额度。利率目前仍然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指导性计划是中央银行根据当年货币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提出的一种指导性意见,是窗口指导的主要内容。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窗口指导的方式方法,提高指导性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协调其与其他货币政策的关系,正确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3、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拓展商业消费信贷业务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措施。要在开办住房、汽车消费信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延长贷款期限,简化消费信贷手续,加快发展住宅、汽车和耐用消费品抵押贷款业务。可选择一批资信好、效益佳、有市场的房地产集团、汽车工业集团、耐用消费品企业、商业零售企业,联手推广消费信贷。运用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需求创新,积极鼓励教育消费,把教育当做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继续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对国家基础设施在建项目,要根据项目资本金、自筹资金到位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同比例落实贷款并及时到位。对新建项目,要抓紧做好项目的评估工作。
五、大力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场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实施其货币政策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决定着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大小,进而影响和决定着货币市场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向间接的转变,金融市场的欠发达对货币政策运用的制约日益突出。比如金融市场的欠发达与规范,限制了再贴现工具的运用。国债总规模的狭小及持有者结构和期限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着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等等。为此,我们要在立足于间接融资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一是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主要是票据市场和短期国债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商业票据,扩大票据使用范围,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票据承兑、抵押、贴现业务,以活跃票据二级市场;同时,扩大债券规模,使其足以影响市场货币量;优化国债发放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国债发行,为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二是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完善与证券市场相关的证券评价、等级、咨询机构、会计事务所等机构,提高证券投资人的信心,增加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并处理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关系,为货币政策的运用创造良好的造作环境。
上一篇:城市化的本质及其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下一篇:村级党组织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下一篇:村级党组织如何发挥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