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法律论文 > 正文

探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思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摘 要: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第一,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党;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证;第三,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键词:和谐社会、执政能力、法治国家、改革发展、共享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进入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因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执政党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在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突出地表明了我党治国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将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成。本文仅就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谈点认识。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她的理论和信仰主导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她的政策、路线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更好的担负起领导建设和谐社会重任的必要条件。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其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其二是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党永远不脱离群众,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是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我党在执政过程中的各种失误,都是偏离了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第三,要高扬三个代表伟大旗帜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使之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通过理论创新确保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以凝聚人心和鼓舞干劲。通过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把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与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结合起来,是党领导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具体体现。首先是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党在领导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已清醒的看到,在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中国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使经济发展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必须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其次,领导开展反腐败的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中,党内腐败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声望,而且带坏了整个社会风气。作为一个立党为公、志在长期执政的党,必须将领导反腐败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来加以建设,才能真正取信于民,真正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再次,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从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全党共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的大小,归根结底都与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为一个社会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都受到由文化环境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起支配和导向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奠定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证

  胡锦涛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根本之点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最集中的体现。第一它要求制定一部良好的法律;第二要严格执法。没有法治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建设也会流于形式。正是由于法治不健全,导致政府、企业、个人的诚信出现了问题,恶化了社会环境,使道德缺失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不被侵犯,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深厚,以官为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掌握权力的不平等,以及权力不受制约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当今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因而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有助于公正制度的建设。中国社会要走上和谐文明的发展之路,最根本的出路是要靠制度建设,而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为社会的经济交往、政治、精神活动建立起正常的秩序规范。而法治的核心就是维护建立权力与责任相对称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第三,法治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法治国家要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要建立权力与责任相对称的秩序规范的实践,是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把司法公正作为社会公正的最主要形式,在树立社会正气,提高当事人的责任感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严明的社会。

  三、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动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如权力致富、贪污腐败、非法谋利、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滞后,这些矛盾如果搞的不好,佷可能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从现象上看,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矛盾,集中于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上。虽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有许多实证材料表明我国贫富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具有扩大的趋势。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在本世纪初的调查,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38,2002年为0.46,收入差距扩大了21%。全国总财产分布情况是:财产最多的20%人口拥有59%的财产,而财产最少的20%人口仅有不足3%的财产。两者比例为21:1。2002年全国总财产分布差距的基尼系数高达0.55。这个状况在近十年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出现,既有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较落后,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是早已招致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强烈不满甚至引起公愤的腐败问题。这种丑恶现象的泛滥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应该也只能建设在一个消除腐败的社会基础之上。腐败现象的存在放大了社会矛盾,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标准,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必须下决心给予彻底解决。

  纵观党中央确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从增加家庭财产到促进充分就业。从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到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不论是远景规划还是眼前举措,都把实现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为此,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加快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和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措施。只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社会公众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就一定能在中国实现。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