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导员角度论网络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论文
李贝
网络的发展使得德育工作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网络所建构的社会交往空间成为高校德育活动的新境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网络文明的影响下具有新的发展变化。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也就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被充斥的网络生活改变着,“网虫”成了很多大学生的代名词。
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加健康的使用网络?既给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也对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运用好网络资源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网络时代为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世界的声音、党和国家的呼唤、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形成合力,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2、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资源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性、广泛性及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来源。
3、网络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的特点就是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网络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声,从而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网络使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义,大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课堂教育。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精彩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网络时代给大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上的鱼龙混杂给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增添了难度
网络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各种不良的资讯充斥网络。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一些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黄色以及各种不良现象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尤其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都在利用网络的途径大肆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
2、网络传播渠道的复杂,增加了监管难度
随着手机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3G时代的来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相关的服务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飞信到如今的手机QQ、手机微博,从最初单一的登录互联网看新闻到如今登录手机看新闻,伴随着手机同步软件、手机新闻软件、手机报的发展以及手机系统智能化,使传统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及相关软件工具凸显其缺陷,以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高校大学生受到校园上网环境的局限,转而应用手机上网。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给高等院校的网络监管增加了难度,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亟待解决。
3、现有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滞后与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不相吻合。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1、引导大学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大学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
学校信息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同时,要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引导学生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宣传片和中外著名影片;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征文、演讲、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等各种社团活动。
(3)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树学子观念,吹网络新风”、"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强化学校的网络功能,利用校内网等手段进行有效引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大学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网络虚拟社区”,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路子。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大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思想品德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大学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大学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大学辅导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比如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大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论文结语:虽然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毕竟接触大学生的时间少,而经常性接触学生的则是辅导员。所以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落在了辅导员身上,这是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