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的生态观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摘要]在城市建设中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重视人的生存之道,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方面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简单回顾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生态观以后,本文以本溪市为例,具体阐述了在旧城改造中、在山水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在绿地的建设中所应具有的生态指导思想和作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旧城改造,山水保护与利用,绿地建设
城市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们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生存及改造能力的增强与发展。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但是人类物质文明得到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城市问题与生态危机,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浪费和枯竭将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在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如何以科学的规划来构思未来。而生态思想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强化。生态观念不仅应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指导原则,而且应深化到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的各个领域与层次。
本溪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的东北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较典型的山地地貌组合。境内峰峦起伏,沟谷纵横,是处于中山向低山丘陵区过度的地带。本溪处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群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是她独特山水城市景观的真实写照。这些宝贵的山水资源应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本溪山水自然原有的格局正逐渐破坏,山地被侵蚀,河水被污染,河道被加盖搞建设,所有的这些做法使自然演进过程的连续性正在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的美,使人与环境相互和谐,人与环境相互融合,创造一个美丽、舒适、别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形成具有本溪山地城市的环境文化。
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生态观
纵观我国的古代城市建设,无论从与自然的协调,还是城市景观的再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及思想底蕴,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生态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维育,形成了“草木零落,再进山林”的保护山林资源的思想,“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和“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谋求城市与自然的共存。靠着对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生态观,我国的封建社会维持着几千年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管仲在《管子•八观》中指出:“夫国城大而田野浅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城。”同时他又指出“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则就山泽可矣。”在《管子•乘马》中又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上述这些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生态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分析这些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作为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有意借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的。
二、城市建设的生态观
1、旧城的改造
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其中不仅有人,有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而且还有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是决定的因素,它的规模、结构、职能都是人们自己决定的。至于这些决定是否合理则要通过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能力来衡量,最后又反作用于人们。
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旧城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旧城的改造可以说是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而目前由于长期缺乏完整科学的旧城维护与改造政策,致使我们的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并危及城市特色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应当认识到旧城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缺乏那种自然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自然生态系统正是由于具有这种能力才得以维持它的生态平衡。而旧城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则要通过人们正确的参与才能建立。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必须树立“城市是可生长的”观念,旧城的更新改造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因为城市是一个整体,必然要延续和发展,也必须要充满活力和生机,不可能把旧城作为文物或古董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也不可能把旧城全部推倒后重建,应对旧城进行有机的改造。在进行有机改造的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旧城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人口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口过高、过密将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城市空间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就本溪而言,目前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已达到1.5万人/平方公里,由于旧城土地开发利益的驱动,开发商普遍存在追求高建筑容量的倾向。而超高容量开发带来的恶果主要是大大突破旧城地区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使中心地区变成“混凝土森林”,缺少必要的空间和绿地。应当说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容量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决不能只考虑开发而不研究限制。
2、山水的保护利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遵崇与向往深深植根于人们普遍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中,“于山有穆然之恩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在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探索中,有山有水的环境被淘洗为一种最理想的生存模式与最高的精神向往。本溪山水资源丰富,这些山水资源本应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们看到的是城中的山地被侵占甚至被削平,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剧了内涝发生的机率。为了多争一块地而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国际山地学会主席、著名山地生态学家J•D•凡费斯曾经指出:“人类与山的关系,从来没有像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显得如此重要,人类未来的生活,取决于山区的开发与保护”。这说明了对山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性。本溪市区平均海拔300—400米,市区东南的平顶山海拔623米,是控制市区的最高点。中心市区周围有骆驼岭、火连寨、大王洞山、月牙岭,形成周围环山,周围是缓平的河谷盆地,盆地内有望溪山、紫金山、诚忠山、回民山、高峪山等孤立山峰位于中心市区。城市在不断扩大,山虽未变,但不断被蚕食、开采、占用,难怪有人发出“山城的失落”的慨叹。如何保护好这些山林,对创造山水城市、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保护山地的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控制对山地的不合理开垦和开发建设。
(2)在山地和坡地进行城市建设时应避免大规模添挖和平整土地,力争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及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小气候区,使城市生态环境不再恶化。
(3)城市周围山区和道路两侧的建筑材料开采应受到严格控制,对允许开采的地段应有事先的规划设计和复垦措施。由于本溪市的建材及矿产资源丰富,这方面尤应注意。
(4)城市建设应受到山地景观的制约,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都不应破坏自然山体的景观格局。风水术认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除其生态意义、交通便利、安全意义之外,水在城市空间中具有很高的景观作用及审美价值。一是水为血脉,能造就城市钟灵毓秀,生气发越。二是水可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围合。三是水体形象,如流动、弯环,动静皆可予人悦情怡性的审美观和象征意义。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便是山水空间予人精神及心理意向的生动写照。太子河是本溪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城这三种要素中,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体系,也是最易受损害的。
a)保持自然水道。河床和河岸的自然状态体现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对土壤的保持、地面径流和侵蚀的抑制及流水的控制等具有重要功能。无论在何处,当受到干扰,自然平衡不能调整时,通常会使下游的水道、沿岸的土地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带来大量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应在今后的河道整治中引以为戒。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干脆加盖了事,以次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本溪市在进行张家河的治理改造时,就采取了这种加盖得地的方法,通过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来进行河流的治理整治。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仅从生态角度讲,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
b)改善太子河的水质。防止太子河进一步污染。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用水、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要实现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城河和谐共处的目标。
c)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沿太子河水道提供一整套游览、娱乐设施,使市民在河两岸获得种种欢乐。尽量使城市的各功能区与水域发生联系,以方便居民接近生活岸线。在新区居住区的建设中应考虑使各区与太子河水系具有较直接的和富有趣味性的联系。
3、绿地系统的建设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丰富与美化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讲,在城市陆地生态系统中唯一能以自然更新的方式改造被污染的环境的因素就是绿地。因此建立一个合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生态环境诸多措施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长远的一项工程。
城郊绿化及农林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城郊绿化及农林绿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城郊绿化及农林绿地中,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以维持城市绿色景观的稳定和促进其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生态效益,并可部分处理城市污染物,具有环保功能。本溪市群山环绕,市区周围建成环城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24.6平方公里。由于城区东扩,因此规划拟将环城森林公园向东北部扩展,使环城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169.1平方公里。规划安排环城森林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城郊经济林、防护林结合,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减少虫灾,确保生态效应的发挥和景观的稳定性,并为市民郊游、森林浴、放生、野生动植物观赏等活动提供条件。同时结合城市边缘的菜地、农田、园地等共同形成本溪市大环境绿色背景,使城市与山水相融共生,形成具有本溪特色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而对于城市内部的绿化,重点优化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完善绿地结构的生态功能,通过河滨绿带、组团分隔带、防护林带及游憩绿地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绿地框架,以增强防灾、消除热岛、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功能。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生态绿化建设的方向转化;从过去单纯应用观赏植物,向着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植物的方向转化。
三、结语
人类在努力地建设城市,因此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能根据生态原则来重塑城市,这将是我们送给后人的最好礼物。在城市建设中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更要重视人的生存之道,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吴人坚王祥荣戴流芳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3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规划师2002(4)
4吕泱山城的失落规划师2002(8)
5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规划师2003(3)
[关键词]生态环境,旧城改造,山水保护与利用,绿地建设
城市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们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生存及改造能力的增强与发展。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但是人类物质文明得到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城市问题与生态危机,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浪费和枯竭将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在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如何以科学的规划来构思未来。而生态思想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强化。生态观念不仅应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指导原则,而且应深化到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的各个领域与层次。
本溪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的东北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较典型的山地地貌组合。境内峰峦起伏,沟谷纵横,是处于中山向低山丘陵区过度的地带。本溪处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群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是她独特山水城市景观的真实写照。这些宝贵的山水资源应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本溪山水自然原有的格局正逐渐破坏,山地被侵蚀,河水被污染,河道被加盖搞建设,所有的这些做法使自然演进过程的连续性正在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的美,使人与环境相互和谐,人与环境相互融合,创造一个美丽、舒适、别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形成具有本溪山地城市的环境文化。
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生态观
纵观我国的古代城市建设,无论从与自然的协调,还是城市景观的再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及思想底蕴,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生态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维育,形成了“草木零落,再进山林”的保护山林资源的思想,“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和“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谋求城市与自然的共存。靠着对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生态观,我国的封建社会维持着几千年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管仲在《管子•八观》中指出:“夫国城大而田野浅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城。”同时他又指出“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则就山泽可矣。”在《管子•乘马》中又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上述这些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生态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分析这些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作为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有意借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的。
二、城市建设的生态观
1、旧城的改造
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其中不仅有人,有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而且还有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是决定的因素,它的规模、结构、职能都是人们自己决定的。至于这些决定是否合理则要通过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能力来衡量,最后又反作用于人们。
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旧城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旧城的改造可以说是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而目前由于长期缺乏完整科学的旧城维护与改造政策,致使我们的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并危及城市特色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应当认识到旧城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缺乏那种自然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自然生态系统正是由于具有这种能力才得以维持它的生态平衡。而旧城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则要通过人们正确的参与才能建立。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必须树立“城市是可生长的”观念,旧城的更新改造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因为城市是一个整体,必然要延续和发展,也必须要充满活力和生机,不可能把旧城作为文物或古董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也不可能把旧城全部推倒后重建,应对旧城进行有机的改造。在进行有机改造的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旧城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人口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口过高、过密将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城市空间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就本溪而言,目前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已达到1.5万人/平方公里,由于旧城土地开发利益的驱动,开发商普遍存在追求高建筑容量的倾向。而超高容量开发带来的恶果主要是大大突破旧城地区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使中心地区变成“混凝土森林”,缺少必要的空间和绿地。应当说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容量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决不能只考虑开发而不研究限制。
2、山水的保护利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遵崇与向往深深植根于人们普遍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中,“于山有穆然之恩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在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探索中,有山有水的环境被淘洗为一种最理想的生存模式与最高的精神向往。本溪山水资源丰富,这些山水资源本应成为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们看到的是城中的山地被侵占甚至被削平,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剧了内涝发生的机率。为了多争一块地而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国际山地学会主席、著名山地生态学家J•D•凡费斯曾经指出:“人类与山的关系,从来没有像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显得如此重要,人类未来的生活,取决于山区的开发与保护”。这说明了对山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重要性。本溪市区平均海拔300—400米,市区东南的平顶山海拔623米,是控制市区的最高点。中心市区周围有骆驼岭、火连寨、大王洞山、月牙岭,形成周围环山,周围是缓平的河谷盆地,盆地内有望溪山、紫金山、诚忠山、回民山、高峪山等孤立山峰位于中心市区。城市在不断扩大,山虽未变,但不断被蚕食、开采、占用,难怪有人发出“山城的失落”的慨叹。如何保护好这些山林,对创造山水城市、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1)保护山地的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控制对山地的不合理开垦和开发建设。
(2)在山地和坡地进行城市建设时应避免大规模添挖和平整土地,力争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及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良好小气候区,使城市生态环境不再恶化。
(3)城市周围山区和道路两侧的建筑材料开采应受到严格控制,对允许开采的地段应有事先的规划设计和复垦措施。由于本溪市的建材及矿产资源丰富,这方面尤应注意。
(4)城市建设应受到山地景观的制约,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都不应破坏自然山体的景观格局。风水术认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除其生态意义、交通便利、安全意义之外,水在城市空间中具有很高的景观作用及审美价值。一是水为血脉,能造就城市钟灵毓秀,生气发越。二是水可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围合。三是水体形象,如流动、弯环,动静皆可予人悦情怡性的审美观和象征意义。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便是山水空间予人精神及心理意向的生动写照。太子河是本溪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城这三种要素中,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体系,也是最易受损害的。
a)保持自然水道。河床和河岸的自然状态体现自然力作用的结果,对土壤的保持、地面径流和侵蚀的抑制及流水的控制等具有重要功能。无论在何处,当受到干扰,自然平衡不能调整时,通常会使下游的水道、沿岸的土地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带来大量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应在今后的河道整治中引以为戒。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干脆加盖了事,以次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本溪市在进行张家河的治理改造时,就采取了这种加盖得地的方法,通过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来进行河流的治理整治。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仅从生态角度讲,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
b)改善太子河的水质。防止太子河进一步污染。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用水、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要实现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城河和谐共处的目标。
c)营造水景,建立滨水环境。结合城市景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沿太子河水道提供一整套游览、娱乐设施,使市民在河两岸获得种种欢乐。尽量使城市的各功能区与水域发生联系,以方便居民接近生活岸线。在新区居住区的建设中应考虑使各区与太子河水系具有较直接的和富有趣味性的联系。
3、绿地系统的建设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丰富与美化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讲,在城市陆地生态系统中唯一能以自然更新的方式改造被污染的环境的因素就是绿地。因此建立一个合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生态环境诸多措施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长远的一项工程。
城郊绿化及农林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城郊绿化及农林绿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城郊绿化及农林绿地中,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以维持城市绿色景观的稳定和促进其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生态效益,并可部分处理城市污染物,具有环保功能。本溪市群山环绕,市区周围建成环城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24.6平方公里。由于城区东扩,因此规划拟将环城森林公园向东北部扩展,使环城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169.1平方公里。规划安排环城森林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城郊经济林、防护林结合,营造针阔混交林以减少虫灾,确保生态效应的发挥和景观的稳定性,并为市民郊游、森林浴、放生、野生动植物观赏等活动提供条件。同时结合城市边缘的菜地、农田、园地等共同形成本溪市大环境绿色背景,使城市与山水相融共生,形成具有本溪特色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而对于城市内部的绿化,重点优化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完善绿地结构的生态功能,通过河滨绿带、组团分隔带、防护林带及游憩绿地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绿地框架,以增强防灾、消除热岛、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功能。从过去把园林绿化当作单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向着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转化,向城乡一体化,走大环境生态绿化建设的方向转化;从过去单纯应用观赏植物,向着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植物的方向转化。
三、结语
人类在努力地建设城市,因此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如果我们能根据生态原则来重塑城市,这将是我们送给后人的最好礼物。在城市建设中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更要重视人的生存之道,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吴人坚王祥荣戴流芳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3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规划师2002(4)
4吕泱山城的失落规划师2002(8)
5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规划师2003(3)
上一篇:市政管线的综合规划与管理
下一篇:景观雕塑在主题公园游乐项目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景观雕塑在主题公园游乐项目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