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和获利。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的目标及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份,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
企业是营利性的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它一旦成立,就必然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魔咒之中。企业只有生存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
(一)生存
企业只有生存,才有机会获利。企业生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力市场、技术市场、物流市场等等。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地基本条件是创造的资源要大于所耗费的资源,并且持续的积累,这是企业长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因此企业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的创新,以成本领先和经营奇异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更多资源。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企业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本,就会逐渐萎缩,直至无法维持最低的经营条件而终止。
企业生存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具备及时偿付能力。企业为了扩张,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举债,但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必要时要进行破产清偿”。所以企业如果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就可能被强制要求破产清偿,从而丧失生存的机会。
所以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的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清算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生存下去,是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二)发展
企业是在不断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犹如“行于顶风,游于逆水”。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中,产品不断更新,要求企业创造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一个企业如果裹足不前,往往是死亡的前奏。
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在要不断扩大收入,不断的进行资本的积累,而扩大收入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不断的更新工艺、技术和机器设备,不断培育人才,改进管理,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
因此,多渠道的筹措经营所需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提出的第二个要求。
(三)获利
企业必须能够获利,这是存在的前提,如果企业不能获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改善职工的薪酬、提高产品的质量、更新机器设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获利,企业只有持续,稳定的获利,才能有助于企业其它目标的实现。从财务的角度上看,盈利就是使投入的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用,使投入的资金得到最大的回报。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使企业盈利,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
总之,如上所述,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的这些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要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的投放和使用资金的任务。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和现在的财务政策的制订。财务管理不仅与资产的取得和使用的决策有关,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二、企业的财务目标
关于企业的财务目标的描述,通常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一)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也往往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具适用性。但这种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1)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例如,今年获利1000万元和明年获利1000万元,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无法据以确定企业的目标。(2)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与投入成本的关系。例如,同样获得1000万元的利润,一个企业投入500万元,另一个企业投入1000万,若不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很难确定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3)没有考虑获得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例如,同样投入1000万元,本年获利500万元,一个企业已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坏账,若不考虑风险的大小,制订出的企业目标就大相径庭。
(二)每股盈余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盈余(或权益资本净利率)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但同时,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性和每股盈余的风险性。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因而许多企业将它当作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在理论上还不成熟:(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不仅仅是根据企业目前的获力能力,更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和潜在的获利能力,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实用性不强,并且这时的企业价值只有投入市场才能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盈利水平(2)企业价值的概念模糊,其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未理清。有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要领的两种表述方式,但有的学业者认为企业价值不能等同于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指的是企业对股东的回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企业,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股东,由于理论界对企业价值的评说不一致,造成了其目标假设的理论也无法确定。(3)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由于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的界限模糊,因而其计量指标也不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他们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要求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企业的重要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总目标。而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才能具备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企业才能获利。
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应协调各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随着经济学界契约理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把企业视为一个契约网络的观点,这种契约关系主要有: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契约关系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现代企业不再仅仅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各利益关系主体,如债权人、股东、员工等等。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加签约的各方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另外,从“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系看,各契约关系的主体都为企业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收益大小与其承担的风险高低相对称。所以说财务管理目标应力求使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虑社会责任。企业在采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谋求利益的同时,更应担负起其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考虑其经济行为对国家、社会、公众的影响,才可能把“自已”做得更大。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为此作出经常性的努力。
四、我国现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谐调着股东、经营者、债权人、政府、职工、公众等各方的利益。它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出资者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现行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是符合我国企业理财目标模式的三项基本要求。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而且富于更多的内涵。(1)这种经过企业努力所达到的“最大化”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消除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矛盾,不断降低股东的管理成本,培养安定性的股东;(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支持者;(5)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把握政策导向,努力争取政府的扶持;(6)想客户之所想,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7)讲求信誉,树立品牌,打造企业优质形象。
二是从产权理论分析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从产权理论角度可以推出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逻辑过程。一则实物资本不仅易于观察和度量,而且具有可抵押性。实物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实物资本抵押显示自己的信誉,而人力资本如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不经过使用过程,通常难以被准确观察和认可,而且人力资本与其主体天然不可侵害的特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本是不能抵押的。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产权特征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目标。二则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的产权差异决定了实物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成为雇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雇员,为了激发雇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雇员人力资本的潜力,雇主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可能通过分享的方式使雇员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并鼓励雇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管理与决策。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兼顾相关者的权益。如果雇员参与分权的要求达到雇主对企业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雇主可能关闭企业。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出资者的权益要求仍占主导与决定地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点的度量。从以上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出资者对其权益的让渡是以其总体效用的增加为目的的,如果分权导致了其总体效用下降,出资者必然采取策略应对直至关闭企业,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将受损。因而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点由股东的边际效用决定,其边际效用为正值,呈下降趋势,并以零为极限。从这个侧面也同样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
三是这一理财目标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虽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国有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在国有经济中,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利益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制约,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另外,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更注重职工的利益和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符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股东财务富最大化符合这些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2]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3]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4]唐俊南:《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的目标及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份,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
企业是营利性的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它一旦成立,就必然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魔咒之中。企业只有生存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生存。因此,企业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
(一)生存
企业只有生存,才有机会获利。企业生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人力市场、技术市场、物流市场等等。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地基本条件是创造的资源要大于所耗费的资源,并且持续的积累,这是企业长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因此企业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的创新,以成本领先和经营奇异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更多资源。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企业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本,就会逐渐萎缩,直至无法维持最低的经营条件而终止。
企业生存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具备及时偿付能力。企业为了扩张,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举债,但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如果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必要时要进行破产清偿”。所以企业如果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就可能被强制要求破产清偿,从而丧失生存的机会。
所以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的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清算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生存下去,是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二)发展
企业是在不断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犹如“行于顶风,游于逆水”。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经济中,产品不断更新,要求企业创造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一个企业如果裹足不前,往往是死亡的前奏。
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在要不断扩大收入,不断的进行资本的积累,而扩大收入的根本方法就是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不断的更新工艺、技术和机器设备,不断培育人才,改进管理,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
因此,多渠道的筹措经营所需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提出的第二个要求。
(三)获利
企业必须能够获利,这是存在的前提,如果企业不能获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改善职工的薪酬、提高产品的质量、更新机器设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获利,企业只有持续,稳定的获利,才能有助于企业其它目标的实现。从财务的角度上看,盈利就是使投入的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用,使投入的资金得到最大的回报。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使企业盈利,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
总之,如上所述,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的这些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要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的投放和使用资金的任务。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和现在的财务政策的制订。财务管理不仅与资产的取得和使用的决策有关,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二、企业的财务目标
关于企业的财务目标的描述,通常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一)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通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也往往建立在这一前提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具适用性。但这种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1)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例如,今年获利1000万元和明年获利1000万元,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无法据以确定企业的目标。(2)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与投入成本的关系。例如,同样获得1000万元的利润,一个企业投入500万元,另一个企业投入1000万,若不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很难确定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的目标。(3)没有考虑获得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例如,同样投入1000万元,本年获利500万元,一个企业已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坏账,若不考虑风险的大小,制订出的企业目标就大相径庭。
(二)每股盈余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盈余(或权益资本净利率)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但同时,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性和每股盈余的风险性。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因而许多企业将它当作最佳的财务管理目标。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在理论上还不成熟:(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不仅仅是根据企业目前的获力能力,更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和潜在的获利能力,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实用性不强,并且这时的企业价值只有投入市场才能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盈利水平(2)企业价值的概念模糊,其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未理清。有观点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要领的两种表述方式,但有的学业者认为企业价值不能等同于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指的是企业总资产的价值。而股东财富指的是企业对股东的回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企业,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利益主体是股东,由于理论界对企业价值的评说不一致,造成了其目标假设的理论也无法确定。(3)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由于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的界限模糊,因而其计量指标也不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也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他们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
三、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要求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总目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企业的重要本质属性,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总目标。而要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就要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才能具备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及时筹集到所需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只有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企业才能获利。
其次,财务管理目标应协调各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随着经济学界契约理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赞同把企业视为一个契约网络的观点,这种契约关系主要有: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职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契约关系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要素所有者的地位,现代企业不再仅仅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各利益关系主体,如债权人、股东、员工等等。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加签约的各方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另外,从“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关系看,各契约关系的主体都为企业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收益大小与其承担的风险高低相对称。所以说财务管理目标应力求使契约关系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虑社会责任。企业在采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谋求利益的同时,更应担负起其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考虑其经济行为对国家、社会、公众的影响,才可能把“自已”做得更大。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为此作出经常性的努力。
四、我国现行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谐调着股东、经营者、债权人、政府、职工、公众等各方的利益。它的内涵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出资者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企业或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上保持平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现行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是符合我国企业理财目标模式的三项基本要求。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而且富于更多的内涵。(1)这种经过企业努力所达到的“最大化”目标,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消除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矛盾,不断降低股东的管理成本,培养安定性的股东;(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支持者;(5)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把握政策导向,努力争取政府的扶持;(6)想客户之所想,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7)讲求信誉,树立品牌,打造企业优质形象。
二是从产权理论分析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从产权理论角度可以推出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逻辑过程。一则实物资本不仅易于观察和度量,而且具有可抵押性。实物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实物资本抵押显示自己的信誉,而人力资本如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不经过使用过程,通常难以被准确观察和认可,而且人力资本与其主体天然不可侵害的特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本是不能抵押的。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产权特征的这些差异,决定了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目标。二则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的产权差异决定了实物资本所有者在初始缔约时成为雇主,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雇员,为了激发雇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雇员人力资本的潜力,雇主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可能通过分享的方式使雇员的个人收益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并鼓励雇员参与多种形式的管理与决策。此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然要兼顾相关者的权益。如果雇员参与分权的要求达到雇主对企业失去控制的情况下,雇主可能关闭企业。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出资者的权益要求仍占主导与决定地位。因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然选择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关键还在于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点的度量。从以上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出资者对其权益的让渡是以其总体效用的增加为目的的,如果分权导致了其总体效用下降,出资者必然采取策略应对直至关闭企业,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都将受损。因而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均衡点由股东的边际效用决定,其边际效用为正值,呈下降趋势,并以零为极限。从这个侧面也同样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应是股东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
三是这一理财目标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虽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国有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在国有经济中,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利益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制约,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符合国家利益的要求。另外,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有着独特、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更注重职工的利益和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各方利益,从而实现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符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股东财务富最大化符合这些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2]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3]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
[4]唐俊南:《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浅谈会计电算化在医院中的应用与改善
下一篇: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核算
下一篇: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