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山隧道进口滑坡综合治理措施,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卧牛山隧道进口段工程地质特征及滑坡特征,通过对滑坡及隧道分析计算,最终确定采用了抗滑桩设计及隧道结构设计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措施,并提出隧道施工注意事宜。
关键词:隧道进口段 滑坡特征 综合治理措施 施工注意事宜
1 工程概况
卧牛山隧道是连霍国道主干线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过境段中的一座分离式隧道,桩号为SK107+040~SK108+470(对应于:XK107+132~XK108+220)段,上行线长1430m,下行线长1437m。在隧道地质施工图勘察及地质灾害评价过程中,认为隧道上行线进口右侧坡体为滑坡体(见图1)。此滑坡体目前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但是,在不利的外部因素继续作用下,特别是在隧道开挖、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引发大范围滑动,直接危及隧道和路基的安全,极易引起施工人员伤亡及交通事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对此滑坡进行抗滑支挡和隧道围岩加固等综合治理。
2 隧道进口段工程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该隧道穿越卧牛山,其主要地形为北北东向延伸的低中山,东坡相对较陡,西坡相对较缓。地貌上总体属于天礼盆地剥蚀堆积红层低中山区,为邓家河与孙家河的分水岭。
2.2 围岩岩性及级别划分
SK107+040~150段:该段围岩埋深0~16m,主要由组成滑坡体的粉质粘土、砂泥质砾岩组成,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局部有泉水出露,易形成大的塌方或滑坡体复活,围岩无自稳能力,有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属Ⅵ级围岩。
SK107+150~330段:该段围岩埋深16~45m,围岩岩性为第三系风化砂岩、泥质砾岩,成岩性较差、泥质胶结、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天然抗压强度一般1.6~2.1MPa,属极软岩。岩体较破碎,节理较发育,呈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围岩基本没有自稳能力,易发生大的坍塌或塌方。围岩中含有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富水性较强,洞内可能出现线状流水或涌水,属Ⅴ级围岩。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隧址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主要位于秦岭皱褶带北缘,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和六盘山带状构造西侧三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运动均较活跃,其中华力西运动和燕山运动最为强烈。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相当于基本地震烈度为Ⅷ度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3 滑坡特征与滑坡推力计算
3.1滑坡变形特征
卧牛山隧道进口滑坡位于SK107+070~330段,滑坡周界明显,前缘为东西流向的邓家河,东西两侧分别为与滑坡主滑方向基本平行的两条自然沟,且西侧沟谷中有两处泉眼出露。滑坡总体为马蹄状,呈北西-南东展布,主滑方向约145°,滑坡自然坡度约18°。滑坡长约270m、宽约100~160m,面积约4×104m2;滑体厚约9~16m,体积约6×104m3,为一中型滑坡,属于中深层古滑坡。
滑坡体中裂缝较为发育,将滑坡体切割成网格状,有代表性的约10多条裂缝,按裂缝性质主要可分为拉张裂缝、鼓胀裂缝、扇状裂缝3类,其次为弧状和羽状剪切裂缝。拉张裂缝主要分布在滑坡后缘,长度为100~150 m,形成滑坡后缘
边界;鼓胀裂缝主要集中在滑坡前缘和中部,长度为90~150 m,引起滑坡坡面变形、裂开、错位,多处出现滑坡台阶;扇状裂缝主要位于滑坡的中前缘,长度为30~90 m;弧状剪切裂缝和羽状裂缝主要分布在滑坡东西两侧。
3.2滑动面特征
滑动面主要包括深部滑面和浅部滑面,浅部滑面从隧道拱顶越过,而深部滑面则从隧道侧墙剪出。深浅部滑面基本特征均为后缘陡峭,中、前缘滑面平缓。据地质钻探及室内土工实验可知,滑带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砂岩岩块组成,粉质粘土分布于滑动面上部和下部,呈灰色,土质不均匀,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