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应用
一、更新教师观
教师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以创新的方法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新时期要有三个观念的转变:变“师者独尊”为师生民主平等,变单向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
如讲到“爬行动物蛇”时,教师除了讲课本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给学生提了很多有关蛇的问题,如怎样辨别毒蛇和无毒蛇?蛇冬眠吗?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讨论蛇的“功”与“过”,并就此专题展开辩论。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己看书、找资料进行了自主学习,接受了环保教育,教师也改变了以前上课单凭一张嘴、一支笔的传统形象。
二、更新学生观
学生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有着个性色彩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如讲到“生物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时,其中有一条是注意休息与睡眠。针对这一内容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学校的教务主任,你将怎样按课程计划设置课表?此时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开动起脑筋来。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是这样设置上午课程的:体育—音乐—美术—生物……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然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根据所学知识探讨谁设置的课表最合理。小组派代表回答,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点评。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小问题,使学生做到了眼、口、手、脑并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其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发展。
三、更新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误解俗化为“师者”呆板的面孔,“学者”僵化的行为。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跟上,也不许私下交谈,提问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教师的允许就不能坐下……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改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倡建立“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也就是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其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让其享受学习的快乐,激活创新精神。
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间有成功,也偶有失败。成功时,学生们为我鼓掌;失败时,学生们为我叹息。此时,师生间的距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一停下,许多学生连忙举手,争着“试一试”。我当即请两名学生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人的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系?”“反应速度与人的身高有没有关系?”“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是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系?”等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上,学生都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又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时,我引入了折纸飞机的游戏。这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质轻还是重,纸的大小,飞机翅膀大还是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结论:纸飞机要飞得高飞得远,必须用好“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提问:“鸟是怎样运用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中的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创新的种子。然而这粒种子能否萌发,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如果教师能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启发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等于为“创新”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开花、结果。
如讲到“生殖发育”一章时,我首先说明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而细胞发育成生物体的方式各有差异;其次让学生分析讨论人体的发育过程,并允许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有些问题课上解答不完,课下可与同伴共同探讨。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欲望,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关系也更加密切和谐。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师把握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师观、学生观,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下一篇:探究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