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实施对当前基础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全面推进体育新课标的今天,广大体育教师要贯彻落实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才能逐渐呈现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但是在实施体育新课程的过程中, 仍然有许多亟待关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体育新课标实践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一、体育新课标准实施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在分析是非功过、廓清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保护和进一步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为此,我们需要从政策、理论、实践等多种层面着力解决,调整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过激做法。
1.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
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2.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彩,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
3.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
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体现“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失为教学改革上的一次飞跃。
二、体育新课标实施所遇到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向问题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 以至于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低沉化的做法。课堂上只重视技能教学的思想没有转变,在课堂上未能激发全体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只注重学生考核最高成绩的选拔,与新课标的初衷背道而驰。
2.学校体育改革和基础设施问题
全面实施新课标已经开展很长时间了,但是在学校,由于受到学校规模、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限制,依然采用以前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开展新课标。另外,没有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最后,还应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并配备充足的器材。
3.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问题
有些基层的体育教师在授课中多以“注入式、填鸭式”为主,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应用,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往往形成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这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我国体育基础教育的主题
学校体育教育在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和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中,应全面、充分地把握和体现基础教育的两个主题:
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兴教育,办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生和增进人类幸福, 而人类幸福是以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前提的。
2.身体运动教育
身体运动教育就是增强体质完善身体的教育。体育主要涵义的重要方面就是增强人的体质,这是体育本质特点的具体体现。在体育教育中, 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练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健康和健康教育实质的阐述以及对体育基础教育主题的分析,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 学校体育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使我们的教育始终代表和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的宗旨是增进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 一定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操作、共识、情感和行为共同发展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保健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特别是要通过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学生自觉、积极并长期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3.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因材施教是体育教育原则,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的一大特点。在素质教育中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的学习与实践。
五、根据目前现状提的几点建议
1.正确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体育科学的性质、体育教学的规律,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教学。
2.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的体育文化特点。
4.教学设计要科学,教学分段要合理,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要有效。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确、有效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6.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7.体育教师应进一步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胜光.对体育新课程社会适应教学目标设计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5(6).
[3]夏峰.要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6(7).
[4]耿培新,季浏.体育教师怎样尽快适应新课程[J].中国学校体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