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疑问议论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50人气:

  21世纪是知识、人才的时代,为了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我校开展“培养二十一世纪有用人才”的实验,对学生的素质提高起着推动的效应。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提出了“设质疑—讨论问题--理解—反馈—总结”五个环节。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出经验,初二、三年级对“质疑和讨论理解”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此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疑、问、议、论。

  一、设置疑点,探寻灵活思维。

  置疑是学习兴趣动因,是大脑想象的开端。课堂中应该先提出疑问,再要求学生按问题要求要去思维。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就应试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出疑问、产生疑问,这样便学会了质疑。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下面方法。(一)、设问式。教师在最关键的地方或需加深认识或巩固时提出相应问题,启发学生动脑,创造积极思维。例如学习了正方体认识后的练习中,我问:把一个正方体横截后,面与原来比较,有多还是少了?截两次呢?看看有没有规律?引导学生从成功中再次产生疑问,使学生从中去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寻求新的知识。(二)、自疑式。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已经学过的例题,从中找出自己还没搞清楚明白的地方,又找不出其中的原因,从面激发学生征服新知识的欲望,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样自学后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图形式。就是学生直观看图后发现不懂的问题,从而引出学生的疑惑、疑问,形成要解决问题的心理动力。要从哪些方面来思维,从图中理解概念,找出解答题的技艺和方法。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则出示了4小个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自己去找,哪些图形能围成大长方体。再利用长、宽、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思考展开图的面积与长方体表面的关系,应该怎样用长宽高的关系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从中让学生自己得出方法的提高归纳的能力。

  设疑问的方法还远远不止这些,迁移式、练习式等,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内在思维。让学生自已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才能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思维。

  二、提高学生思维,激励问题多提。

  对知识有疑问,想把它弄懂,则会想办法释难与解决。假如学生不把心里的疑问转化成问题,老师和其他同学就不知道他们心中的疑问。所以还必须要把心里的“疑”转化成问题提出来。

  在课堂中为了鼓励学生敢问、善问,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例如学习地积这一章节时,有一个学生看书后提问:书上的《想一想》问我们:还可以怎样算?我思考、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可还是没找出其他的解题方法,除了书上说的还有什么方法呢?学生的提问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论 相同点和不同点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这一节课要攻破的重点与难点。这个时候老师及时解释了他们的疑问时,又有一个学生又提了问题,既然我们都能正确解答,为什么还要我们去想另一种解方法呢?学生有时提问也有对教材,对教师质疑。通过提问使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远,从而遇到问题时要问个为什么的好的学习习惯,也提高了大脑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从不敢问到敢提问,为下一章节的继续学习开辟了良好的道路。

  三、积极参与议论,开创思维的开阔性。

  学生对新知识不解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通过这样,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培养思维的拓展。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调动动脑、动手,集体探索的能力,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化被动到主动积极学习。

  四、总结概括,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为了一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然后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老师再小结,这样全班学生学习探究问题就会从具体到本质,从中发现找出规律,最终找到解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创造和提高。

  从教初中数学10多年,感受到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再到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将来才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有立足之地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