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儿童交往空间设计浅谈——沈阳小耶鲁幼稚园设计
1.崔勇 2 .刘羽
内容提要:建筑创作体现建筑内在秩序,学前幼稚园建筑设计突破一般建筑的框架和内在比例关系,通过营造建筑的形态和空间,为学前儿童创造成长教育的积极环境。
关键词:建筑创作 建筑秩序 儿童心理
功能组成 空间形体 色彩 细部
建筑创作的过程就是主观意念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总的趋势就是在当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的背景下,从抽象到具象,从无形到有形,从意识到存在的过程,需要设计者从功能、空间、使用、环境、技术、文化等方面入手或构思,去体会与实践。
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筑艺术的起点与归宿。世界上现存的各种生命形态及其逐步建立的秩序乃是人类所能获得的最高秩序。建筑的秩序,建筑设计的秩序,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设计的秩序,或者更深入确切些,住宅建筑的秩序,办公建筑的秩序,观演建筑的秩序,体育建筑的秩序,医疗建筑的秩序,儿童活动建筑的秩序等等。
正是如此,我们设计经历其中一个片段,学前儿童活动空间即幼稚园的设计任务。尽管项目很常见,但仍让我们对学前儿童的秩序产生了新的思考,有了新的覆盖性的认识,实践了对幼稚园的创作设计到建成使用。
学前幼稚园设计可以讨论很多问题,比如说学前儿童交往空间,单元式组合的模式,儿童早期的心理上特点和行为特征,对于学前儿童的建筑尺度的把握,还有包括技术层面的问题等等,通过对现有幼稚园概念方案和设计实践,最终完成真正属于儿童的活动空间。
沈阳御龙逸城小耶鲁幼稚园设计实例。
社区区域位置:
本住宅规划为沈阳市东陵区凌云地块中心东南面,二环线以内。该区距火车站北站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基地周围比邻城市道路,交通便捷,可达性强。
利用贯穿社区中央的城市道路组团概念细化,强调的社区以人为本,绕邻而居的情感因素,形成围合感强烈且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社区通过运动会所、儿童游园、社区中心集中绿地以及线性商业店铺的展开,增加了街道空间的吸引力,并以合理的街道尺度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社区幼稚园的设置增加了人们的亲近感和住宅环境的归属感。
总平面图
总图设计:
幼稚园用地位于地块西侧,与用地边界规划道路相邻,北侧住宅为“一”字型,地块呈三角形。由于用地紧张,幼稚园平面布置顺应地块形状满铺,考虑噪音对北侧住宅的影响,尽可能的南移,幼稚园用地紧贴社区入口,故将主入口设在南侧,与社区主入口结合,缓冲空间,西侧与街道平行,设置运动场地。
功能组成:
幼稚园共六个班单元,包括活动室,寝室,音体室,办公室及后勤服务用房等内容,共二层,其中一层层高3.3米,设有3个班单元,晨检保健等服务用房,厨房等供应用房;二层层高3.3米,设有3个班单元,音体室(层高4.2米),及若干办公用房。 建筑主体高度为7.8米,局部8.7米。
一层平面图
空间形体:
设计中将幼儿生活用房设置在南向,即三角形的西南和东南侧,两层错落叠加而成,办公和供应用房设置在北侧,并用中庭活动空间有效分区,形成围合的内院,两层通高,设置采光顶,避免冬季北方寒冷气候的影响,同时增加采光,并在二层设置连廊,空间灵活而充满童趣,丰富的幼儿空间即升华而成。主入口结合音体室采用半圆曲线的形式,强化入口贴近儿童内心世界,底层架空,形成缓冲空间并遮风挡雨,方便老师、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两层通高采光中庭
材料色彩:
我们强调社区建筑是幼稚园的背景,继承社区建筑的基本风格,材料和色彩主体与住宅社区相协调。材料以浅色真石漆防水涂料为主,在此基础之上,局部色彩构成的手法组织于形体的分割之中,如橘黄色入口及彩色内置圆形灯箱、班单元有意强化的不同颜色的露台、窗间有秩序的穿插浅褐色木质百页,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加深儿童对环境的认知,适应儿童鲜明和变化的心理特征。
建筑细部:
为适应儿童的人体工程学,我们假想了以儿童的角度、心理去观看和使用建筑,使建筑的尺度能够适应儿童。形体不断的被丰富和被活跃,入口、大厅、卫生间、走廊、楼梯、门等细部不断切换、转换,空间内建筑局部的防滑、防碰等的安全性,建筑构件的形式等,让儿童成为空间的主人。
论文结语:
在幼儿空间的设计实践中,我们以社区环境为背景,注重建筑形体的变化,材料和变化色彩的有效运用,功能流线的组织划分,空间趣味点的构成,创造一个交流的共融空间,取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用建筑的手段,帮助引导教育学前少年儿童尊重环境、鼓励交流与融合、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