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工教学之我见_教育论文发表
幼儿手工教学之我见
李朗
摘要: c关健词:幼儿、手工、 教学、活动
开发人脑这个“超级富矿“是21世纪最为紧迫的任务,而幼儿手工制作是开发儿童智力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是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造型操作活动。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以下结合本人的手工教学及下园的实践探索谈点体会:
一、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于幼儿手工教学之中
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到昂节夫活动理论的观点,心理发展起源于儿童(活动主体)与周围环境(活动对象、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活动“内化建构”的结果。活动具有主体性,也具有对象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活动对象的性质、特点不但影响着活动的性质、方式,而且影响着它的内化生成物——心理”。”幼儿园的手工活动即是一种典型的“对象性”活动。手工的对象十分丰富,包括纸、泥和各种可以用来加工造型的废旧材料(如废旧纸箱、饮料瓶、蛋壳等)。相应地,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也可大体分为剪、折纸、粘贴、捏泥、编织、壁饰、手工制作等几类。
手工制作的传统做法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构图或构思,这个构思包括选择形象、在头脑中改造所选择的形象、筛选最佳方案,然后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在制作过程中儿童可能会遭遇失败,重新调整构思,再反馈到制作中。整个过程沿着如下的顺序进行: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先在头脑中设计一个新形象——制作物品的表象,在这个形象指挥下,儿童通过制作活动加工改变材料,使其与头脑中的形象一致。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可以说是儿童制作的心理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会提供现成的范例,和恰到好处的材料,儿童会省略表征转化这一步,直接依“葫芦”画“瓢”,从而使整个制作过程简化为:感知一模仿一制作一评价。手工制作活动由此只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教师关注的仅仅是儿童制作结果的美观与相应手工技能的发展,与科学无涉。
如果改变手工制作的这一传统过程,引入设计的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在儿童具备制作动机之后,活动的重点就不仅仅在于感知和构思形象了。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发现它之所以具备这种性能的原因或原理,并按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教育也就有了“进入”艺术领域的可能。比如,制作不倒翁时,如果让儿童独立设计再动手制作,他们就必须在感知基础上概括出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为什么不倒的原因。这里,儿童可能会有种假设(如底部有重物等),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需要一一验证。如果不能找出真正的原因,儿童是不可能做出不倒翁的。除对这一关键原因的探索外,整个制作过程还可能会包含如下一些探索,如发现合适的材料、寻找适当的固定重物的方法和位置等。整个过程由此可能需要不断调整设计,改变制作行为。这就与传统做法有了很大区别,其过程可以用如下流程图来表示:
二、在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手工教学活动
现在的教育课程提倡各个领域的整合,而在其它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手工活动也占很大的比值。如:“数的认识”,需要制作点子卡,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制作。再如社会领域中的“孝敬老人、父母、长辈”,目标中要求幼儿能亲手制作礼物送给长辈,这又会让幼儿动动自己的小巧手进行制作了。再如: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任何活动以游戏的形式组织,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手工教学活动也不会例外。所以,我们除了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好手工教学活动之外,还应在其它的游戏活动中有效的渗透手工教学活动。如:在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教师应知道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蕴涵着宝贵的教育价值。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抓住任何教育机会向幼儿进行手工教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周围的花草树木等教幼儿进行制作。如:草帽、花环、柳笛等,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制作的快乐,但此时也不要忘了提醒幼儿要保护环境,使幼儿感受到美和和谐的教
育。
三、重视对幼儿手工作品的展示并合理地处理幼儿的作品。
教师在幼儿进行完操作活动时,往往就认为幼儿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教育目标,而忽视了展示交流环节的重要意义。在展示交流活动环节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示给别人看,并引导儿童个性化表达。幼儿的作品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教师要妥善处理幼儿的作品。而教师对于幼儿作品的重视、积累的行为,也正是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教师处理幼儿作品的方式有多种:作为玩具使用、作为艺术品装点环境,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或者亲人等。总之,要使幼儿的努力与创造,体现出相应的价值。
学前儿童手工是最能显示儿童创造力的活动,它的用具简便,易于普及、易于提高。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孩子通过自己的作品(折纸、捏泥、编织、壁饰、小玩具)等表达自己的感情,手工操作中的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会使孩子获的更大的创造力。有人提出21世纪财富蕴藏于教育之中,而教育中蕴藏最多的应当是学前教育,因为幼儿教育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领域。知识经济和创新工程,也应当是植根于幼儿教育,蕴育于中小学教育。春华秋实于大学及大学以后。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创新能力培养与运用》作者 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