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生物学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

作者:mac 来源:文阅期刊网 日期:2021-07-02 09:03人气: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多维度、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生命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个维度是高中生物学对课程思政的独特贡献。发挥高中生物学的课程思政优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高中生物学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一次积极回应。
  
  关键词 :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中生物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围绕各类课程如何助力思政课程,形成大思政格局,部分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实践研究。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承载着为高等教育奠基的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高中和大学的思政课程是一脉相承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学生具有较高可塑性,“三观”形成和确立的高中阶段,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要求和使命。
  
  一、高中学段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辨析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由“课程”和“思政”两个词语按照不同顺序组合而成的。这两个概念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思政课程是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设定的课程,是一类显性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名称,义务教育阶段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为《思想政治》,高等教育阶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它同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2]。
  
  课程思政的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启动德育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后逐渐形成,并在部分高校进行分层分类试点,推出了一批高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学者们主要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如高德毅等认为,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在高校中增设一门课程或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虽然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无论哪种论述,其本质都是打破思政课程独挑育人大梁的孤岛局面,与各类课程形成合力,向多维度、立体化育人方式转变,加速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这与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专门开设“思想政治课”,而将类似的公民教育课程分散在其他课程来具体实施不谋而合。
  
  对于高中学段来说,课程和学科、科目的概念通常是通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除思想政治学科外,其他学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因此,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立德树人的一种隐性思政教育活动。课程思政不是一种课程体系,而是一个教育体系,是全学科覆盖式思政教育。
  
  二、高中生物学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比较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虽然与人文领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但生物学课程一直被认为是理科课程中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两门学科均属于国家课程,课程结构相同,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基于学科本质凝练而成,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两门课程共同的价值追求。
  
  比较两门课程的核心素养可以发现,二者的核心素养都包括四方面。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从字面上看,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比较接近。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科学精神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三个基本要点。科学思维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同样是生物学科追求的教育目标。社会责任和公共参与的内涵有相同的内核。生物学科中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4]。思想政治学科的公共参与指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2]。公共参与包含了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责任中的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是公共参与中的一个方面。政治认同是所有学科的出发点,法治意识在生物学学科中也有涉及。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生物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生物学科的课程优势在课程思政综合教育理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高中思政课程标准中重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2]。
  
  三、高中生物学中隐性思政元素的挖掘
  
  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结合高中生物学学科特点,笔者将高中生物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划分为“生命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个维度。
  
  (一)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是世界观的一种,是人类针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之一是理解生命,理解生命包括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怎么运转、生命为什么会这样三个问题[5],因此高中生物学课程对渗透生命观教育具有独特的贡献。
  
  1.对生命自然属性的认识
  
  这是生命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学围绕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核心内容,在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生命系统层次探讨生命活动机制,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生命的特性、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生命的死亡等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从而理解生命的偶然性、独特性、有限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认同生命是美好的。
  
  2.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的认识
  
  这是生命观教育的实践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存的前提是保证生命的健康和安全,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模块、选修课程“健康生活”“食品安全与检疫”等模块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教育的内容。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转,必须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平衡。不滥用抗生素、兴奋剂,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3.对生命伦理的认识
  
  对生命伦理的认识是生命观教育的道德准则。生命伦理是现代科技应用到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应遵循的相关行为规范。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主要涉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在选择性必修《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中,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与伦理问题。生殖性克隆人、设计试管婴儿、基因身份证、基因编辑婴儿、代孕、对新冠肺炎病人的选择性救治等事件都凸显生命伦理的价值取向。高中生物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技术的使用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形成正确的态度。
  
  4.对生命责任和价值的认识
  
  对生命责任和价值的认识是生命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据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些任意践踏生命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对生命责任和价值认识的缺失。生命的演化经历了数十亿年,一个生命的诞生又是几亿分之一的几率,生命是宝贵的。高中生要珍爱生命,不轻贱生命,首先体现在对生命负责,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整个自然界的生命负责;其次体现在自我价值的认知,就是活得要有意义,这需要教育的引导和建构。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对生命责任和价值的思考,如细胞凋亡是为个体生命所作的贡献;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靠所有细胞共建,又让每一个细胞共享;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也使她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二)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后,我国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观和生态观是高中生物学生命观念的两大支柱,高中生物学课程天然具有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中指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4],这明确规定了高中生物学的课程目标。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和生态文明行为教育[6]。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模块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是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生态系统具有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深远的影响。雾霾、酸雨、水资源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对生态系统稳态造成的威胁,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人类虽然是地球上的优势物种,占据食物链的顶端,但不是地球的主宰,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开展活动,对自然界过度索取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大爆发就是自然界对人类不良生活方式的一次严重警告。尽快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中生物学课程帮助学生厘清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身体力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新时代“生态人”,高中生物学课程责无旁贷。
  
  (三)科学精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抵制来自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7]。科学精神是滋养人类文明的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学精神是在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中孕育、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芒。
  
  科学精神之首就是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沃森和克里克两个来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执迷于DNA结构的研究,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篇章。其次是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象学家竺可桢诠释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遭到了神学家和宗教信徒的围攻,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受外界的干扰。第三是要有实证精神。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实证精神的具体体现。高中生物学课程多处内容都包含科学史的要素,如细胞学说的建立和修正过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酶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等,这些科学史生动地再现了科学家为获得证据不断改进方法及严谨的实证精神。第四是要有批判性精神。科学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孟德尔敢于质疑“融合遗传”的传统观点,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摩尔根质疑萨顿的假说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凝练的24个字集中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国民教育全过程都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中生物学更应自觉担负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通过教学实践,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爱国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和价值遵循。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在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领域展示了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呕心沥血、毕生奉献的忘我牺牲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后,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到高中阶段,学生越早了解各行业的要求对选考选科越有利。高中生物学课程一些学习内容可以与相关职业结合,如遗传咨询师、育种工作者、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职业。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职业规划前瞻模块介绍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通过讲述这些职业的特点,渗透敬业精神。高中生物学课程还可以渗透法治教育,如在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模块,在学习神经调节时,可结合《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解释相关条款的原理。在选择性必修《生物与环境》模块,可结合《草原法》《环境保护法》中的一些条文进行讲解,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
  
  高中学段课程思政是对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观念上的突破,回应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推动了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进程。高中生物学科独具魅力的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了高中学段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内容,拓展了课程思政的载体,创新了课程思政的方法,也是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一-从战略高度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 -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5]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 2016,41(5):20- -22.
  
  [6]张艳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37(12):1- -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19(01).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