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数字年代新闻照片的造假现状与应对方法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8人气:
摘 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摄影作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效果。在这种新形势下,坚持合理真实的记录事情就需要新闻摄影师们准确的掌握图片真实性与观念性的相互衔接,坚守新闻摄影的摄影道德和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本文通过对新闻图片造假现状进行分析,讨论造假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数码技术 造假 道德观念
一、绪 论
数码相机的诞生和应用使人们摆脱了过去传统摄影中的严格的操作技术束缚。不需要暗室冲洗和一系列繁琐的加工环节,在拍摄过程中就可以马上看到照片效果,同时数码相机中的存储卡可以反复地使用,降低了对摄影师的拍摄技术要求。
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数码技术使得新闻照片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发稿速度加快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假新闻照片又不得不使我们敲响警钟。这些假照片欺骗读者,破坏报纸的信誉,有损国家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数字时代新闻照片的造假现状
有人曾大胆预言,相片数码化的发展将会葬送新闻摄影。职称论文发表这话虽有些偏激,但有其一定的道理。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数字技术也不例外。
2.1 镜头下不可思议的假新闻照片
假照片以前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人为的摆拍新闻事实,现在则担心的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夸大应用。这种泛滥也使得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数字摄影技术未普及之前,人们想改变图片并不容易。因为传统的摄影技术,后期操作复杂,并且很容易发现处理过的痕迹。数字摄影技术则是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图像修改处理,其逼真的效果,非专业人士真假难辩。以前新闻摄影记者们苦苦追求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电脑几分钟就能合成“创造”出来。
摆拍新闻事实是最惯常使用的一种造假手段,也是最经争议的一个话题。虽然图片中拍摄的事物或者人都是真实的,但已经违背在客观报道的真实性。1945年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旗帜插在硫磺岛上》。在作者乔•罗森塔尔赶到硫磺岛前,旗帜已经插好了。他让士兵重新插了一次。于是,一副名作就这样诞生了。
数字时代下新闻图片造假手段的多样性让假照片几乎可以乱真,而人们也不可能对每一张照片都持怀疑的态度来仔细查验。所以假新闻照片才会见诸媒体,误导读者,造成极坏的影响。
2.2 数字技术下假新闻图片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基于现在数码假照片的泛滥趋势,不少人都觉得这是摄影数码化惹的祸。但纵观新闻摄影史,新闻假照片的产生在主观意识上分主动和被动两类。因此,在数字时代把假照片产生的原因归罪于技术手段未免过于偏颇。目前,由于新闻媒体间竞争激烈,新闻摄影记者的压力也日渐增大。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少数人挺而走险利用数码技术对照片进行造假处理,增加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希望可以名利双收。 可见造假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操纵这些技术的人。
数字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新闻图片“制假”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如果假照片继续泛滥下去,将会使新闻摄影失去社会公信力。而对于摄影记者个人而言,以往传统摄影由于成本高,因此有利于他们在工作中渐渐的形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摄影的技巧抓拍抢拍最典型的瞬间。而数字摄影的低成本特性使得摄影记者不再珍惜每一次按快门的机会,久而久之弱化了对典型瞬间的理性判断,不利于摄影师的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数字时代下如何识别假新闻照片
从技术手段来分析,假新闻照片主要分拍摄时作假和拍摄后作假两个阶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拍摄后照片作假的具体识别方法:
3.1 检查照片用光是否统一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任何照片都需要用光。发表论文的画面的光应该是统一的,而且光线照射之后的阴影应该符合正常自然逻辑,一张图中的人和物的影子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而且现在的很多假照片往往是作者将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拍摄的各个图象要素按自己的需要组合到一起的。所以在一张假照片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的光线和不同明暗的阴影。
3.2 察看主体与环境是否融合
大部分假照片是将比较满意的主体放到另一个满意的环境中去的,以增加图片的新闻性和美感,但加入的主题往往由于边缘不够光滑以及有时候毛发或毛制的衣服边缘不好处理而露出破绽。有些照片则是为了突出主体而刻意压暗环境,但因为照片处理不够理想而没有过渡,显得失真。
3.3 照片中各要素是否符合成像规律与透视关系
对摄影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拍照时镜头的景深是有一定规律的:广角镜头景深大,长焦镜头景深小。而造假的新闻照片往往不能符合这些规律而露出破绽。各种镜头所拍摄的景物都有不同的透视效果。
照片拍摄角度不同,其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如果把俯拍、仰拍、平拍的照片合成为一张照片,因为不符合透视的原理,从而会给人“别扭”的感觉。
采用“追随”“迎拍”“随机自由拍摄”等慢速快门拍摄方法,可以突出照片的现场感、动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有些作者不是运用现场的较慢的快门来拍摄照片,而是通作图软件上“滤色镜”的功能来表现所谓“动感”或者朦胧的效果,这也应该被我们注意。
除了以上提到的识别假新闻照片破绽的方法外,还可以从色温、色彩、清晰度、生活逻辑、抓取瞬间是否准确、物体大小比例是否合理、出现“马赛克”时的放大倍率是否统一、复制过程的重复露出破绽等方面,来识破是否是假新闻照片。
四、应对新闻摄影造假而采取的解决措施
在假新闻照片日益猖獗的今天,有效的制止这种造假现象,恢复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显得刻不容缓。想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行为,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做好把关工作,有效的应对数字化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弊端。
4.1 新闻媒体自觉自律提高编辑和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
数字时代下层出不穷的假新闻照片确实让媒体防不胜防。依靠过去的“打假”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新闻摄影行业的管理,规范新闻摄影报道行为,建立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互相监督和制约的管理机制,杜绝假新闻照片的蔓延。
4.2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健全和完善新闻法规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新闻出版的规范管理,建立新闻媒体记者年检制度,并给予新闻摄影造假者相应的处罚。上级部门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新闻法规,明确规定什么是新闻摄影造假、造假者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只要这样规范了新闻摄影报道,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就可以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网络登载新闻业务的规范性,杜绝假照片在网络的失控肆意传播。
4.3 充分发挥读者与群众力量,加大监督力度,明确行业规范
图片编辑与读者平时应加强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篇新闻刊物或网络上的新闻照片,大胆揭发造假者,加大监督力度,将假新闻第一时间消灭掉。
五、结 论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种体现,是事物最真实的还原。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当时的事物再次客观地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在此引用美联社摄影师斯斯科特•阿普尔怀特的一句话做本文的结尾:“技术上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标准所植根的最基本的原则——如实报道,拒绝欺骗没有变,改变的只是我们执行它的方式。”
六 参考文献:
1、 韩 燕.论数字时代假新闻图片的规避.新闻知识,2005(5):54-56
2、 李东平.识别假新闻图片的方法.中国记者,2004(6):74-76
3、 李幸璜.图片编辑如何识别假新闻图片.中国记者,2002(5):52-53
关键词: 数码技术 造假 道德观念
一、绪 论
数码相机的诞生和应用使人们摆脱了过去传统摄影中的严格的操作技术束缚。不需要暗室冲洗和一系列繁琐的加工环节,在拍摄过程中就可以马上看到照片效果,同时数码相机中的存储卡可以反复地使用,降低了对摄影师的拍摄技术要求。
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数码技术使得新闻照片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发稿速度加快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假新闻照片又不得不使我们敲响警钟。这些假照片欺骗读者,破坏报纸的信誉,有损国家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数字时代新闻照片的造假现状
有人曾大胆预言,相片数码化的发展将会葬送新闻摄影。职称论文发表这话虽有些偏激,但有其一定的道理。任何新鲜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数字技术也不例外。
2.1 镜头下不可思议的假新闻照片
假照片以前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人为的摆拍新闻事实,现在则担心的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夸大应用。这种泛滥也使得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数字摄影技术未普及之前,人们想改变图片并不容易。因为传统的摄影技术,后期操作复杂,并且很容易发现处理过的痕迹。数字摄影技术则是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图像修改处理,其逼真的效果,非专业人士真假难辩。以前新闻摄影记者们苦苦追求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电脑几分钟就能合成“创造”出来。
摆拍新闻事实是最惯常使用的一种造假手段,也是最经争议的一个话题。虽然图片中拍摄的事物或者人都是真实的,但已经违背在客观报道的真实性。1945年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旗帜插在硫磺岛上》。在作者乔•罗森塔尔赶到硫磺岛前,旗帜已经插好了。他让士兵重新插了一次。于是,一副名作就这样诞生了。
数字时代下新闻图片造假手段的多样性让假照片几乎可以乱真,而人们也不可能对每一张照片都持怀疑的态度来仔细查验。所以假新闻照片才会见诸媒体,误导读者,造成极坏的影响。
2.2 数字技术下假新闻图片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基于现在数码假照片的泛滥趋势,不少人都觉得这是摄影数码化惹的祸。但纵观新闻摄影史,新闻假照片的产生在主观意识上分主动和被动两类。因此,在数字时代把假照片产生的原因归罪于技术手段未免过于偏颇。目前,由于新闻媒体间竞争激烈,新闻摄影记者的压力也日渐增大。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少数人挺而走险利用数码技术对照片进行造假处理,增加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希望可以名利双收。 可见造假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操纵这些技术的人。
数字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新闻图片“制假”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如果假照片继续泛滥下去,将会使新闻摄影失去社会公信力。而对于摄影记者个人而言,以往传统摄影由于成本高,因此有利于他们在工作中渐渐的形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摄影的技巧抓拍抢拍最典型的瞬间。而数字摄影的低成本特性使得摄影记者不再珍惜每一次按快门的机会,久而久之弱化了对典型瞬间的理性判断,不利于摄影师的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数字时代下如何识别假新闻照片
从技术手段来分析,假新闻照片主要分拍摄时作假和拍摄后作假两个阶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拍摄后照片作假的具体识别方法:
3.1 检查照片用光是否统一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任何照片都需要用光。发表论文的画面的光应该是统一的,而且光线照射之后的阴影应该符合正常自然逻辑,一张图中的人和物的影子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而且现在的很多假照片往往是作者将不同时间、地点、环境下拍摄的各个图象要素按自己的需要组合到一起的。所以在一张假照片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的光线和不同明暗的阴影。
3.2 察看主体与环境是否融合
大部分假照片是将比较满意的主体放到另一个满意的环境中去的,以增加图片的新闻性和美感,但加入的主题往往由于边缘不够光滑以及有时候毛发或毛制的衣服边缘不好处理而露出破绽。有些照片则是为了突出主体而刻意压暗环境,但因为照片处理不够理想而没有过渡,显得失真。
3.3 照片中各要素是否符合成像规律与透视关系
对摄影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拍照时镜头的景深是有一定规律的:广角镜头景深大,长焦镜头景深小。而造假的新闻照片往往不能符合这些规律而露出破绽。各种镜头所拍摄的景物都有不同的透视效果。
照片拍摄角度不同,其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如果把俯拍、仰拍、平拍的照片合成为一张照片,因为不符合透视的原理,从而会给人“别扭”的感觉。
采用“追随”“迎拍”“随机自由拍摄”等慢速快门拍摄方法,可以突出照片的现场感、动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有些作者不是运用现场的较慢的快门来拍摄照片,而是通作图软件上“滤色镜”的功能来表现所谓“动感”或者朦胧的效果,这也应该被我们注意。
除了以上提到的识别假新闻照片破绽的方法外,还可以从色温、色彩、清晰度、生活逻辑、抓取瞬间是否准确、物体大小比例是否合理、出现“马赛克”时的放大倍率是否统一、复制过程的重复露出破绽等方面,来识破是否是假新闻照片。
四、应对新闻摄影造假而采取的解决措施
在假新闻照片日益猖獗的今天,有效的制止这种造假现象,恢复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显得刻不容缓。想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行为,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做好把关工作,有效的应对数字化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弊端。
4.1 新闻媒体自觉自律提高编辑和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
数字时代下层出不穷的假新闻照片确实让媒体防不胜防。依靠过去的“打假”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新闻摄影行业的管理,规范新闻摄影报道行为,建立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互相监督和制约的管理机制,杜绝假新闻照片的蔓延。
4.2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健全和完善新闻法规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新闻出版的规范管理,建立新闻媒体记者年检制度,并给予新闻摄影造假者相应的处罚。上级部门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新闻法规,明确规定什么是新闻摄影造假、造假者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只要这样规范了新闻摄影报道,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就可以作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网络登载新闻业务的规范性,杜绝假照片在网络的失控肆意传播。
4.3 充分发挥读者与群众力量,加大监督力度,明确行业规范
图片编辑与读者平时应加强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篇新闻刊物或网络上的新闻照片,大胆揭发造假者,加大监督力度,将假新闻第一时间消灭掉。
五、结 论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种体现,是事物最真实的还原。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当时的事物再次客观地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在此引用美联社摄影师斯斯科特•阿普尔怀特的一句话做本文的结尾:“技术上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标准所植根的最基本的原则——如实报道,拒绝欺骗没有变,改变的只是我们执行它的方式。”
六 参考文献:
1、 韩 燕.论数字时代假新闻图片的规避.新闻知识,2005(5):54-56
2、 李东平.识别假新闻图片的方法.中国记者,2004(6):74-76
3、 李幸璜.图片编辑如何识别假新闻图片.中国记者,2002(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