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低碳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9人气:

王莹

摘要/可持续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低碳经济、低碳建筑都是如今热议的概念。本文历史论文对两个概念进行分析,进而融合,尝试提出可持续的历史街区保护本身就是与低碳发展概念相一致的理念。而低碳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着从技术条件到设计要求以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挑战,对历史街区保护的规划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

1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演变

自上世纪以来,历史街区保护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扩展其保护更新对象的范围,也不断将各种问题纳入到保护更新的思考过程中。

1.1只着眼于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

除部分历史建筑外,周边其余全部推倒重建。原有建筑遗存大量破坏,原住民几乎全部搬迁,最终形成只有地名的“历史街区”。这是早期缺乏保护意识而仅仅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大规模拆毁重建,对历史街区而言无疑是个灾难。

1.2保留历史街区大部分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

对历史街区进行“存表去里”的改造。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新天地。这种模式对街区内建筑的功能和形态全部更新,原住居民几乎全被置换外迁。虽然外观上保留了建筑和街区环境的肌理,历史街区最为宝贵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却早已荡然无存。以今天历史街区保护的眼光来看,其对于历史街区的影响仍是破坏性的。

1.3保留历史街区物质形态的同时尽力保障居民在其中的生活

在保护街区传统风貌的同时考虑期内居民的现代生活,改造内部空间,疏通道路,引入市政管线,在基本不破坏现有街区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做谨慎的小规模改造和原貌修复。其后的进一步发展,将居民参与、投资渠道、政府管理等因素纳入考虑,形成更具可操作性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力求保持原住居民和原有生活方式。

2可持续的历史街区保护理念

2.1可持续社会发展理念

近年来,致力于历史街区保护的专家在研究和实践中历经求索,提出更为成熟,并与当今社会发展更趋一致的可持续历史街区保护概念。可持续发展正是当今各界各地所倡导的社会发展新趋势,不单是物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也是文化传承、精神追求、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协调、融于一体的可持续;其概念的适用范围也极为广泛,与很多专门学科相结合都形成了指引其科学发展的概念。

2.2可持续的历史街区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概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其基本思想,在原有概念基础上又将周边环境因素界定、历史街区保护社会参与监督、保护开发系统统筹、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的系统协调、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应用、保护开发生态效应评价体系等等诸多要素并入历史街区保护之中,提出更具体、更合理和适用于不同环境中的历史街区保护策略。

2.3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趋势

在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过程中,研究与保护的内容在不断扩展,从单一的文物建筑到历史街区再到历史文化名城,从空间形态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从技术修复保护到功能策划、经营策略、政策制定、协调管理等与历史街区相关的方方面面。历史街区保护也不再局限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范畴,与更多更广泛的科学和学科融为一体,共同为今日社会背景下历史街区的新发展谋求光明的出路。

可以说,研究内容日趋细致的纵向深入和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的横向联动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这一趋势又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低碳概念与低碳建筑

3.1低碳经济

低碳概念产生于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背景之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是有针对性地降低碳排放指标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虽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也基本可以根据当前多数说法表述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视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将社会生产和生活建立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零碳能源开发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而今日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低碳概念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更为迫切意义。以我国为例,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在全球范围内,这个数字也超过了20%。以低碳经济的原理指导城市建设,对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环境与能源的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就是一种基于此种理念的建筑发展策略,这种发展策略要求建筑项目在满足社会对风、光、热等人工环境的基本舒适性要求和特殊功能服务需求的同时,在全寿命周期内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节能、省地、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温室气体、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在技术选择上应协调、整合和优化实用、有效的建筑技术,以适应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低碳建筑以细致量化的指标,有针对性地计算建筑的碳排放量。以德国2008年推出DGNB德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为例,其技术体系对于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四大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该碳排放度量指标(Common Carbon Metrics)计算方法已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机构在内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

4概念的融合:低碳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

4.1历史街区保护与低碳建筑理念的一致性

我国历史街区的存在与低碳概念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很多元素与低碳建筑的概念相吻合。套用上文提到的DGNB可持续建筑评估的体系,从建筑材料的生产、使用和拆除重新利用方面来看,包括以下方面:

我国传统建筑本身往往就地或就近取材,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相比砖、石材,以木材为原料的建筑既不需要燃烧加工也不用在开采和切割环节上大费周章,而采伐与植种控制合理下的木材是良好的可再生资源。因而我国历史街区建筑在材料生产的环节一般比较接近低碳标准。

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一般因地制宜,较好地适应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传统生活模式下的历史街区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基本没有过多能耗。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行中,竭力避免大规模拆除重建是重要原则之一,这也正符合拆除及重新利用环节对于低碳的要求。

因此,历史街区保护本身是与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建筑理念相一致的。可以说,源于传统文化道法自然、融于自然理念的历史街区,历经时间的洗礼,如今又作为低碳建筑概念的力行者站在了建筑和城市发展的前沿。

4.2机遇与挑战并存:低碳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

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不加保护修缮是无法永远存在下去的,不加以更新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低碳建筑在技术方面有着新的要求,其保护更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风险,以下面两个具体技术要求为例:

能源获取方面的要求。低碳建筑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减少含碳能源的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成为替代含碳能源的首选。毫无疑问,以通常的做法这些能源的利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建筑的形态。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过程中,这些新能源的介入就要以非常谨慎的形式,不可破坏历史街区原有的风貌。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在新区的低碳建筑可以直接安装于屋顶和墙面,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中则要考虑在远离历史街区的地方集中发电或采用隐蔽、不破坏历史街区风貌的安装方式。

建筑的合理通风与气密性要求。低碳建筑对自然通风的影响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设置建筑门窗,引入自然通风,以满足室内换气和夏季通风散热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证建筑物密闭性,避免空气渗透造成热损失。这也往往与传统历史建筑的形态有一定差异。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历史建筑一般很难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门窗密闭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加入更多设计内容,从低碳建筑的技术要求和历史建筑形态的保护要求之间取得平衡,不使历史街区的建筑和环境形态因低碳技术的应用而发生过多改变。

同样,低碳建筑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建筑物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升、增加植被加强碳汇等低碳技术在历史街区的应用都应小心谨慎。切不可简单的将常规低碳建筑技术粗暴地加诸历史街区,破坏掉其空间形态和文化象征。低碳建筑的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之中,其中存在有多种可能性,在现有低碳建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创新,寻找适应于历史街区的合理技术都是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者的职责。

如同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样,城市管理者在低碳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低碳新技术的研究与推行、规划设计中低碳理念的落实、低碳生活概念的宣传推广还是对于历史街区管理的协调统一、街区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外迁和还迁、历史街区与城市风貌的整体控制等等,都需要城市管理者本着低碳发展的科学理念,从宏观上通过立法和设定条例、制定政策等方式加以控制。城市规划设计者对于参与其中、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法规和条例出谋献策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论文结语

城市建设领域消耗着巨大的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推行上更是任重道远。 历史街区保护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低碳概念一脉相承,在今天的低碳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同时,低碳发展的高标准也给历史街区保护的具体工作提出更多要求,为设计规划者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之中,进一步贯彻可持续保护更新理念的同时,要着眼于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指标和改进技术措施,推行符合低碳理念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参考文献

1 夏青,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机制,城市建筑,2006

2 陈冰;康健, 英国低碳建筑:综合视角的研究与发展,世界建筑,2010.02

3 卢求,中国如何发展低碳建筑,住宅产业,2010,01

4 龚鸽;胡晓鸣;张锟,以“人”为本——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华中建筑,2010,01

5 张仕廉;赵锋,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09.02

6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建筑经济,2009.02

7 刘博敏,可持续保护: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整体性思考,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8 王少阶, 发展低碳建筑 推动建筑节能,建设科技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