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庆生子习俗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8人气:
摘要:《为奴隶的母亲》中提到了大量的民俗事项,除了“典妻”以外,还提到了产婆、庆生子、医药巫术等。本文重点阐述了庆生子的习俗。
作者简介:范明燕(1981—),女,河南济源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讲师。
《为奴隶的母亲》中提到了大量的民俗事项,除了“典妻”以外,春宝娘临产时大娘子为她找的产婆以及起名、庆生子、巫术等。文中提到,老秀才在为自己老来得到的宝贝儿子起个名字时,“又是翻《易经》、《书经》,但找了半个月,一月,还是没有恰帖的字。“在儿子秋宝一周纪念的时候,这家是热闹地排了一天的酒筵…………都在客人底袖子里带来了。”“在夏天,婴儿底头上生了个疮,……求佛药给婴儿敷在疮上或灌下肚里。”等等。本文就重点阐述庆生子习俗。
庆生子的习俗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庆生了的观念最早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先秦时期就有庆生子的文字记载,《诗经?小雅?斯干》说,生了男孩,就“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玉器)” ,用以表示尊贵;而生了女孩,就“载寝之地,载衣之裼(婴儿的包袱),载弄之瓦(原始的纺锤)”,②用以表示卑微。汉代承袭着这种习俗,《礼记》载,生了男孩,“就设弧于门左”;生了女孩,就“设帨于门右”。③因左为“天道所尊”,而“弧”即木弓,又象征男子的阳刚勇武;右为“地道所尊”,“帨”即佩巾,又象征女子的娴静温柔。随后,各朝各代则依据这一主题衍生出了繁杂的习俗活动。因此,古代的庆生子仪式既重视男女之出生,又强调男女出生之有别。传统的庆生子习俗包含有报喜、洗三朝、满月酒、百岁和抓周等程序。
1、报喜
妇女怀孕对一个家庭来说,算是一件大事,它可以使子孙绵延,传宗接代。使一家人丁兴旺是个喜事,所以民间把妇女怀孕叫“有喜”。当婴儿降生后,要很快通知岳父母家以及邻里亲友曰“报喜”或“报生”。什么时候报喜各地不尽相同,有的是在小孩出生当天或第二天,山东一些地方是在第三天,淮北地区是在第八天。报喜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在黟县,如果出生的婴儿是女孩,一般都默不作声;如果出生的婴儿是男孩,就燃放鞭炮,焚香祭祖,染红鸡蛋,填红喜单,然后由婴儿的父亲带着鸡蛋和红喜单到岳父母家去报喜,并接受岳父母家的亲戚和邻居的祝贺。浙江地区在孩子出生后,女婿去岳父母家报生。去时要提一把装满黄酒的锡壶,叫“报生壶”,壶嘴插一柏树枝,生男孩在壶嘴结一红头绳,生女则结于壶把。岳家把酒倒出来,装一壶米,带给女儿煮粥。
有的地区和有的民族则再门前设置一种标志,既起到报喜的作用,又起到忌门和祝福的效果,忌门的时间是一个月。人们看到标志,就知道这家添丁增口了,一般人不进产房。放置的标志也因地因民族而异。如山西的煤多,在山西灵石等地,产妇生男孩就在产房窗台上竖着放一块煤,生女则横放。在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中很普遍的是在门前悬挂弓和箭。如在满族生男孩时在产房前悬一小弓和短箭。锡伯族、 珞巴族生男孩都悬弓箭。锡伯族还有个口头语:不会拉弓,不算豪杰。生女孩则放置一条扫把,寓意女儿长大后会料理家务。
2、洗三朝
孩子生下三天,要举行“三朝礼”,俗称“洗三”或“三朝”。是庆生子习俗中很重要的礼仪。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接生婆先用艾叶、中草药煎水给婴儿洗澡,抱起孩子后先不洗,而是要本家和亲友们添盆。添盆就是拿钱拿东西,等在场的人都拿了东西,边拿起一个棒锤在水盆里一霍弄,口中念着:“一搅二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淘气,希里呼鲁都来啦”。然后才把小孩放到水里洗,小孩一难受就哭,叫“响盆”。又边洗边念:“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然后拿一根大葱在小孩身上打三下,并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打完将葱扔到房上。还要拿锁头、秤锤比划比划,给小孩照镜子,同时说一些吉祥话。洗三结束后,接生婆把供的床公床母拿到院里焚化。添盆的一切财物接生婆用桌布一包,全归自己所有。中午请接生婆和亲友吃面条,祝愿小孩长命百岁。
3、满月和百岁礼
婴儿出生一个月叫“满月”,也叫“出月”、“弥月”,一百天又叫“百岁”。过去很多婴儿患破伤风夭折,所以人们认为,婴儿过了满月,到了一百天,便过了“一关”。为了祝福小孩过关又须来一番庆贺,各地的花样层出不穷。如有些地方在这天外婆家要给小孩送来做帽子上饰物的寿星人、小铃铛、手上戴的手镯,脖子上挂的长命锁、项圈等。长命锁又叫百家锁,是婴儿的护身符。民众信其有压惊辟邪、驱鬼避灾、祈求福寿的作用。长命锁绝大部分是银制的,形状如古锁,上面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多用长丝带系着,套在婴儿的颈脖下,垂于胸前。有的地方办满月时,还要供奉上碧霞元君、眼光等四位娘娘,还要供上本命星君、土地、门神等诸位神仙,请他们保佑。等亲友离开前,由小孩的母亲把这些神仙的像和牌位拿到门外焚化,叫“送娘娘”。在河南多为“走月”,即庆贺仪式不在自己的家里举行。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提前一两天将母婴接去住“满月”。如外婆家无人,满月时,由外婆家近亲将婴儿抱去住半天,俗称“挪窝”,说这样可使婴儿健康。湖南的侗族在小孩满月那天,祖母把小孙子背在背后,手里拿一竹竿,走出家门,边走边敲打竹竿,口中说着“去跟婆婆撵麻雀,大了有胆量,不怕虎和狼”,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小孩长大后聪明胆大。
在满月礼中最为普遍的仪式是满月剃头。满月剃头有很多要求,有的地方剃头所用的汤要由祖辈来烧,汤中放鸡蛋、鸭蛋,这是用来酬谢剃头师傅的。剃时,桌上要点上红蜡烛,桌面铺红毡,上摆桃、面等。小孩一般由祖父抱着,有的由看似福相的亲友抱着,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葱、芸和斧踩在脚下。剃好后,葱和芸马上由婴儿父亲去栽种。葱和聪、斧于福、芸于运同音,脚踩葱芸斧,意味着小孩自幼踩在聪明、高运、富贵的宝地上。葱和芸生命力十分旺盛又预兆婴儿茁壮成长。剃落胎发时,剔的不干净不要紧,但决不能把头剃破。许多地方并不将胎发全部剃掉而是将顶脑门上一寸足方的胎发留下,叫“孝顺毛”、“百岁毛”。
4、周岁生日与抓周
当孩子一周岁时,为了占卜小孩将来的富贵贫贱与前途,要举行抓周活动,又叫“试儿”、“试晬”。这种活动源于人们对征兆的信仰。抓周习俗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就有记载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抓周到了宋代已成为“小儿的盛礼”。在北京,小孩周岁,将工农商士所用的器具置于桌子上,小儿梳洗完后,换上新衣,报到桌前,任其随意抓取。如所取的是笔,将来会成为文人,如果是算盘,要成为商人。在巢湖,抓周仪式要由外婆家为小孩设立。周岁那天外婆家要送礼品,抓周时让小孩坐在桌子上,外婆要把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盛放文房四宝、算盘、刀剑模型、胭脂、花粉等物品。一些地方,抓周仪式由小孩的父母设立。父母把书、笔等物放在一起,让小孩抓,小孩先抓到什么,就意味着长大干什么。
抓周用的物品和摆放的器具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把物品放在桌子上,有的放在茶盘里然后再放到桌子上,有的是把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然后物品再放上去。摆放的物品也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文房四宝和算盘。抓周是人生命运的第一次预测,在江淮地区就有“周岁定百岁”之说,因此民间对抓周极为重视。
传统的庆生子习俗虽然源远流长,但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很多都已逐渐消亡,延续下来的也随时代而变,唯独不变的是人类恒久的爱子之心,经受了岁月的消磨,愈久弥笃。
作者简介:范明燕(1981—),女,河南济源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讲师。
《为奴隶的母亲》中提到了大量的民俗事项,除了“典妻”以外,春宝娘临产时大娘子为她找的产婆以及起名、庆生子、巫术等。文中提到,老秀才在为自己老来得到的宝贝儿子起个名字时,“又是翻《易经》、《书经》,但找了半个月,一月,还是没有恰帖的字。“在儿子秋宝一周纪念的时候,这家是热闹地排了一天的酒筵…………都在客人底袖子里带来了。”“在夏天,婴儿底头上生了个疮,……求佛药给婴儿敷在疮上或灌下肚里。”等等。本文就重点阐述庆生子习俗。
庆生子的习俗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庆生了的观念最早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先秦时期就有庆生子的文字记载,《诗经?小雅?斯干》说,生了男孩,就“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玉器)” ,用以表示尊贵;而生了女孩,就“载寝之地,载衣之裼(婴儿的包袱),载弄之瓦(原始的纺锤)”,②用以表示卑微。汉代承袭着这种习俗,《礼记》载,生了男孩,“就设弧于门左”;生了女孩,就“设帨于门右”。③因左为“天道所尊”,而“弧”即木弓,又象征男子的阳刚勇武;右为“地道所尊”,“帨”即佩巾,又象征女子的娴静温柔。随后,各朝各代则依据这一主题衍生出了繁杂的习俗活动。因此,古代的庆生子仪式既重视男女之出生,又强调男女出生之有别。传统的庆生子习俗包含有报喜、洗三朝、满月酒、百岁和抓周等程序。
1、报喜
妇女怀孕对一个家庭来说,算是一件大事,它可以使子孙绵延,传宗接代。使一家人丁兴旺是个喜事,所以民间把妇女怀孕叫“有喜”。当婴儿降生后,要很快通知岳父母家以及邻里亲友曰“报喜”或“报生”。什么时候报喜各地不尽相同,有的是在小孩出生当天或第二天,山东一些地方是在第三天,淮北地区是在第八天。报喜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在黟县,如果出生的婴儿是女孩,一般都默不作声;如果出生的婴儿是男孩,就燃放鞭炮,焚香祭祖,染红鸡蛋,填红喜单,然后由婴儿的父亲带着鸡蛋和红喜单到岳父母家去报喜,并接受岳父母家的亲戚和邻居的祝贺。浙江地区在孩子出生后,女婿去岳父母家报生。去时要提一把装满黄酒的锡壶,叫“报生壶”,壶嘴插一柏树枝,生男孩在壶嘴结一红头绳,生女则结于壶把。岳家把酒倒出来,装一壶米,带给女儿煮粥。
有的地区和有的民族则再门前设置一种标志,既起到报喜的作用,又起到忌门和祝福的效果,忌门的时间是一个月。人们看到标志,就知道这家添丁增口了,一般人不进产房。放置的标志也因地因民族而异。如山西的煤多,在山西灵石等地,产妇生男孩就在产房窗台上竖着放一块煤,生女则横放。在以狩猎为主的民族中很普遍的是在门前悬挂弓和箭。如在满族生男孩时在产房前悬一小弓和短箭。锡伯族、 珞巴族生男孩都悬弓箭。锡伯族还有个口头语:不会拉弓,不算豪杰。生女孩则放置一条扫把,寓意女儿长大后会料理家务。
2、洗三朝
孩子生下三天,要举行“三朝礼”,俗称“洗三”或“三朝”。是庆生子习俗中很重要的礼仪。有的地方在这一天接生婆先用艾叶、中草药煎水给婴儿洗澡,抱起孩子后先不洗,而是要本家和亲友们添盆。添盆就是拿钱拿东西,等在场的人都拿了东西,边拿起一个棒锤在水盆里一霍弄,口中念着:“一搅二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淘气,希里呼鲁都来啦”。然后才把小孩放到水里洗,小孩一难受就哭,叫“响盆”。又边洗边念:“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然后拿一根大葱在小孩身上打三下,并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打完将葱扔到房上。还要拿锁头、秤锤比划比划,给小孩照镜子,同时说一些吉祥话。洗三结束后,接生婆把供的床公床母拿到院里焚化。添盆的一切财物接生婆用桌布一包,全归自己所有。中午请接生婆和亲友吃面条,祝愿小孩长命百岁。
3、满月和百岁礼
婴儿出生一个月叫“满月”,也叫“出月”、“弥月”,一百天又叫“百岁”。过去很多婴儿患破伤风夭折,所以人们认为,婴儿过了满月,到了一百天,便过了“一关”。为了祝福小孩过关又须来一番庆贺,各地的花样层出不穷。如有些地方在这天外婆家要给小孩送来做帽子上饰物的寿星人、小铃铛、手上戴的手镯,脖子上挂的长命锁、项圈等。长命锁又叫百家锁,是婴儿的护身符。民众信其有压惊辟邪、驱鬼避灾、祈求福寿的作用。长命锁绝大部分是银制的,形状如古锁,上面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多用长丝带系着,套在婴儿的颈脖下,垂于胸前。有的地方办满月时,还要供奉上碧霞元君、眼光等四位娘娘,还要供上本命星君、土地、门神等诸位神仙,请他们保佑。等亲友离开前,由小孩的母亲把这些神仙的像和牌位拿到门外焚化,叫“送娘娘”。在河南多为“走月”,即庆贺仪式不在自己的家里举行。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提前一两天将母婴接去住“满月”。如外婆家无人,满月时,由外婆家近亲将婴儿抱去住半天,俗称“挪窝”,说这样可使婴儿健康。湖南的侗族在小孩满月那天,祖母把小孙子背在背后,手里拿一竹竿,走出家门,边走边敲打竹竿,口中说着“去跟婆婆撵麻雀,大了有胆量,不怕虎和狼”,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小孩长大后聪明胆大。
在满月礼中最为普遍的仪式是满月剃头。满月剃头有很多要求,有的地方剃头所用的汤要由祖辈来烧,汤中放鸡蛋、鸭蛋,这是用来酬谢剃头师傅的。剃时,桌上要点上红蜡烛,桌面铺红毡,上摆桃、面等。小孩一般由祖父抱着,有的由看似福相的亲友抱着,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葱、芸和斧踩在脚下。剃好后,葱和芸马上由婴儿父亲去栽种。葱和聪、斧于福、芸于运同音,脚踩葱芸斧,意味着小孩自幼踩在聪明、高运、富贵的宝地上。葱和芸生命力十分旺盛又预兆婴儿茁壮成长。剃落胎发时,剔的不干净不要紧,但决不能把头剃破。许多地方并不将胎发全部剃掉而是将顶脑门上一寸足方的胎发留下,叫“孝顺毛”、“百岁毛”。
4、周岁生日与抓周
当孩子一周岁时,为了占卜小孩将来的富贵贫贱与前途,要举行抓周活动,又叫“试儿”、“试晬”。这种活动源于人们对征兆的信仰。抓周习俗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就有记载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抓周到了宋代已成为“小儿的盛礼”。在北京,小孩周岁,将工农商士所用的器具置于桌子上,小儿梳洗完后,换上新衣,报到桌前,任其随意抓取。如所取的是笔,将来会成为文人,如果是算盘,要成为商人。在巢湖,抓周仪式要由外婆家为小孩设立。周岁那天外婆家要送礼品,抓周时让小孩坐在桌子上,外婆要把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盛放文房四宝、算盘、刀剑模型、胭脂、花粉等物品。一些地方,抓周仪式由小孩的父母设立。父母把书、笔等物放在一起,让小孩抓,小孩先抓到什么,就意味着长大干什么。
抓周用的物品和摆放的器具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把物品放在桌子上,有的放在茶盘里然后再放到桌子上,有的是把筛子和镜子合在一起,然后物品再放上去。摆放的物品也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文房四宝和算盘。抓周是人生命运的第一次预测,在江淮地区就有“周岁定百岁”之说,因此民间对抓周极为重视。
传统的庆生子习俗虽然源远流长,但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很多都已逐渐消亡,延续下来的也随时代而变,唯独不变的是人类恒久的爱子之心,经受了岁月的消磨,愈久弥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