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心理素质概念与结构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结构. 方法: 运用技术性文献分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等质性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量性研究方法,对军人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进行了探讨. 结果: 军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人格为核心,通过个体与军事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的、衍生的、综合的,表现为挫折耐受力的心理品质. 它包含聪慧、忠诚、勇敢、自信和耐挫五个维度,具体化为15个因素. 结论: 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具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 心理素质;军事人员;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0引言
心理素质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而逐渐从素质概念中分离出来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素质的核心[1]. 随后,有关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概念、成分及测量工具等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者们结合自己所从事和关注的领域,研究对象也从学生、教师拓展到了护士、军人等群体[2-8];研究内容更为细化,出现了诸如健康心理素质、考试心理素质等专项心理素质的研究[9-10]. 然而,军人心理素质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性理论研究鲜见报道.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确立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结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1.1开放式问卷的对象全国心理学专家18人(地方7人、军队11人),军事专家5人、军队中级职称心理卫生干部28人、全军基层部队官兵120人(军官36人、士官35人,士兵49人),共171人.
1.1.2半开半闭式问卷的对象全国心理学专家32人、军事专家25人(军职2人、师职5人、团职8人、营以下10人),全军基层部队官兵188人(陆军86人、海军50人、空军52人).
1.1.3初始问卷的对象整群分层抽取重庆市、四川省、海南省三地区陆海空三军852人.
1.1.4预成问卷的对象整群分层抽取重庆市、云南省、海南省、辽宁省四地区的陆海空三军军人,涉及10个兵种,共3394人.
1.2方法
1.2.1技术性文献分析技术性文献分析,指用技术性文献作为背景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发现一些新趋向和概念范畴[11].
1.2.2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开放性译码(open coding)是将资料进行分解、比较、归类,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 主轴译码(axial coding)是指在做完开放性译码后,研究者分析现象的条件、脉络、互动的策略和结果,把各范畴间联系起来,对资料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11].
1.2.3问卷法采用军人心理素质开放式问卷、半开半闭式问卷、初始问卷、预成问卷进行调查和测验. ① 开放式问卷有7个问题,这7个问题包含4个层次:概念,结构与成分,特点,行为. 以访谈形式、信函形式、现场填答等形式进行调查. ② 综合文献分析、访谈结果、专家咨询和开放式问卷结果共有312个心理素质成分特征词,经归纳整理,得到87个军人心理素质特征词,逐一进行编码,获得31个成分形成半开半闭式问卷. ③ 根据军人心理素质结构层次的理论构想,编制187题的初始问卷并进行的团体测试. ④ 根据统计结果,形成147题的预成问卷,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中文期刊数据库进行镜像检索,得到关于心理素质的文章有688篇,其中军人心理素质文章6篇. 技术性文献分析发现,军人心理素质概念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① 从人的心理的动静态维度,分别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结构系统来考察. ② 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角度,把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看成是人格. ③ 将心理素质与智力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对171份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开放性译码,再结合技术性文献分析的结果,确定了军人心理素质概念包括11个范畴,10个性质(表1).
表1军人心理素质概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略)
译码取向的范畴中,心理品质的赞成率最高;在性质中,稳定性、基础性的赞成率最高,进一步将衍生性、再生性、发展性归纳为衍生性;将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概括性归纳为综合性. 这为定义军人心理素质提供了有力的注释. 开放性译码后,我们分析了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人的生理基础,核心是人格,中介条件是军事社会环境,其形成过程的互动策略是个人的内化,而心理素质的功能表现是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即挫折耐受力,这一过程就是主轴译码. 得到军人心理素质的概念为:军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人格为核心,通过个体与军事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的、衍生的、综合的,表现为挫折耐受力的心理品质.
2.2军人心理素质的成分和结构
2.2.1半开半闭问卷的分析采用半开半闭式问卷,对心理学专家、军事专家和基层官兵进行调查,结果赞成率在60%的(表2).
表2军人心理素质成分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略)
2.2.2开放性译码和主轴译码开放式译码主要对军人心理素质成分进行归类,建构其结构. 综合半开半闭式问卷的统计结果和讨论意见,我们对心理素质成分进行如下修改和调整: ① 将牺牲与奉献合并,观察力与判断力合并,坚忍不拔与顽强合并,人际和谐与乐群合并;② 舍弃2个成分:服从性、纪律性;③ 增加心理调节;④ 从层次上对成分加以概括和归类. 主轴译码则是对建构的19个因素进行归纳,建立维度并分析之间的相互联系(见讨论). 为此,我们提出军人心理素质分为聪慧、忠诚、勇敢、自信、耐挫五个维度,具体化19个因素:聪慧(判断、决策、应变、解决问题);忠诚(爱国、奉献、责任、热爱军事职业);勇敢(果断、坚定、顽强);自信(沉着、独立、乐群、自强);耐挫(适应、承受、调节、应激).
2.2.3因素分析首先,对初始问卷测试的有效问卷852份,根据以下标准对题目进行剔除: ① 题目鉴别力指数小于0.3;② 因素负荷小于0.4;③ 共同度小于0.20;④ “概括”负荷小于0.50;⑤ 每个题目最大的两个“概括”负荷之差小于0.25. 另外还要删除因素矩阵中少于3个题目的成分(成分特征概括不明显,无法进行命名),并合并相近的因素. 最后初始问卷删除了3个成分(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爱军事职业、自强). 其次,根据统计结果,以余下的五个维度16个因素,形成147题的预成问卷. 对3600军人进行团体测试. 收回有效问卷3394份. 对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方法同前),最后确定军人心理素质为15个因素(表3),进一步建构为聪慧、忠诚、勇敢、自信、耐挫五个维度. 每一因素的题目为6道,引导题2道,测谎题8道,最终形成100题的军人心理素质量表.
表3军人心理素质各因子的旋转因素特征值和贡献率(略)
3讨论
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对军人心理素质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既要从先天遗传的生理基础进行探讨,也不要忽视后天环境的习得性;既要从静态的稳定性品质来探讨,也要结合动态的过程发展性来思考;既要从一定的组织结构特征来把握整体性,也要从功能的角度去考察、认识心理素质的不同侧面;既要从品质的内隐性来揭示心理素质的内在形成机制,也要通过探讨行为外显来揭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方式和形成过程. 最终体现了先天和后天统一、内在和外显统一、品质和行为统一、结构和功能统一.
本研究以素质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军事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学专家、军事专家和军人调查意见为现实依据,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建构军人心理素质“大五维度”模型,归纳为聪慧、忠诚、勇敢、自信和耐挫五个维度,具体化为15个因素. 聪慧是军人认知品质的特征,是军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军人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是军人心理素质的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包括判断、决策和应变三个因素. 忠诚主要体现的是军人的价值观,是个性中的个性倾向性品质特征,是军人心理素质结构的动力系统,包括爱国、奉献、责任三个因素. 勇敢是军人情绪意志品质特征,也是军人最突出的一项心理品质,在军人心理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包括果断、坚定、顽强三个因素. 自信是军人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品质,直接制约着军人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其它心理品质的表现,包括沉着、独立、乐群三个因素[12]. 耐挫是挫折耐受力的简称,是心理素质在行为品质上的特征,是军人心理素质的功能体现,也是衡量心理素质水平高低的标志,包括心理适应、心理承受、心理调节三个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8-13.
[2] 冯正直,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6):56-61.
[3] 王滔,张大均,陈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26(5):847-850.
[4] 暴占光,韩爽. 现代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调查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32(2):69-71.
[5] 张向葵,张林. 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J]. 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
[6] 张俐,王仙园,冯正直. 护士心理素质内涵和成分研究[J]. 护理研究, 2002,16(6):311.
[7] 陶凯忠,刘志宏,等. 潜水员心理素质的结构效度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报,2003,24(11):1190-1193.
[8] 王择青,武国城,等. 军人心理素质概念外延结构的初步调查研究[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7):594-595.
[9] 张大均,冯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2-585.
[10] 张大均,江琦. 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6):504-508.
[11]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7-148.
[12] 车丽萍. 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2):86-69.
下一篇:浅析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