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华县皮影之艺术瑰宝文学职称论文投稿技巧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8人气:

  摘要: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

  关键词:华县皮影,艺术特色,美学价值,危机与未来,文学投稿范文

  因皮影戏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戏又称弄影戏,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虽几经兴衰,却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陕西省的华县皮影来自民间,扎根民间,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和本土文化的品质,运用皮影这种独特的形式,将丰富的生活场景以及浓郁的生活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皮影戏的溯源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传近千年,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中期”。当时是为佛教宣誓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二、华县皮影的兴盛

  “华县皮影产生于汉文帝时期”。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历史上自周迄唐向为京畿重地。陕西皮影在全国颇负盛名,华县皮影独占鳌头。“‘碗碗腔’是华县皮影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本篇论文引自杂志《长江文艺》 期刊创刊于1949年6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刊,原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文联会刊,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第一刊。多年来倍受选刊和读者的关注,也是中国27家文学创作类核心期刊之一。目前刊发精选小说,精美散文,精妙诗歌,还有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文体的作品。《长江文艺》务实与创新并举,现实主义与先锋精神兼容,追求思想性,但反对脱离时代和生活,追求可读性,但摒弃华而不实和矫柔造作。

  三、华县皮影的艺术特色及美学价值

  华县皮影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刻工细腻,堪称中国皮影上乘之作。与其它地区的皮影相比,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服饰、图案花纹精巧细致,都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四、华县皮影的“危机”与未来

  (一)华县皮影的“危机”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更多的时间投入娱乐、消遣的活动。然而,“在风光了千年的皮影艺术却在新时代走到了末路”。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华县皮影在辉煌时期,可以随时演出的剧目达到300余部,折子戏100余部。“但进入80年代以后,地方戏从整体陷入了不景气的局面,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我认为皮影戏面临困境有以下原因:

  1、面临困境的内在原因

  (1)当代戏曲迷失了戏曲“戏乐”的体性,缺乏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理论的指导。对于戏曲的功能、本质、目的的认识不清。

  (2)地方剧团成了政府的工具,产生了大批公式化的作品,这种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从而陷入困境。

  2、面临困境的外在原因

  (1)当代青年一代对于戏曲艺术的冷淡。“文革”使戏曲的演出和审美遭到中断,戏曲成为“中老年的艺术”,不易被青年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2)当代电视和声像技术的普及,社会向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形式,使戏曲在社会生态环境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华县皮影的未来

  新陈代谢是残酷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只是不希望让戏曲艺术的精华在我们眼前绝灭。华县皮影已不再仅仅属于华县人民,它是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拭目以待的一道靓丽风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戏曲的风光已不再是‘独占鳌头’了”。

  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义敏.中国曲艺、杂记、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167页;第74页.

  [2]徐敦广.华县皮影[J].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3年7月2日.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