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探讨:教师应做学生情感的导演
摘要: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认得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它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好更完善地向受教育者传输做人的真谛,知识的精华。
关键词:情感 情感教育 职责
情感是人的重要主体心意机能之一,是主管精神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深处的体验。情感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注意完整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演好导演的角色,做好导演的工作,用真诚去叩启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们在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认识情感教育,如何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呢?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情感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更为复杂的态度体验。换言之,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与人们的其他心理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与人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是人对客观事务或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理性认知功能,有丰富的意义生成能力和价值的选择认同机制。例如,当人们对事物持肯定态度时,就会体验到满意、惬意、愉快、喜悦、尊敬、友爱等感受;当人们对事物持否定态度时,就会体验到不满、空虚、痛苦、忧愁、鄙视、憎恨等感受。因此,从主体需要、态度和评价而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体验。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正确的概念、思想和行为传授给学生,将思想、品德、情感、知识和能力渗透于整个教育工作中,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发学生们积极的情感反映,转化他们消极的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其认识情感的丰富内涵,进而认识和把握自身的情感,培养其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确信感和审美感等多种情感,使之成为学业和今后事业成功的基石。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情感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利用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为学习服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个性。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体验快乐,学会关心,体察世界上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情感教育也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让学生的精神、情感、意识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情感教育是教师工作的职责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和效率,使学生有一种幸福感和责任感,领会和接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期望。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实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任何活动,要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情感投入,教师的教育更是如此。“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人与人情感上的最微妙、最细腻的相互接触,教育的艺术、谈话的艺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健康而良好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造成有利于教育学生的最佳氛围。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面对未来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其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取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其他各种知识,其中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将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因此,班主任要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把握情感的能力,帮助学生做情感的主任。如何让学生的自我审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效摆脱自我恶劣情绪的能力等这些因素走上合理的轨道,是教师这个“导演”最为重要的工作。
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工作的职责,是现代主体教育人文关怀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趋向融合的今天,注重情感因素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要求和发展。
下一篇: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