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哲学素养的缺失及培养
摘 要:哲学素养是人的一定的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综合体现。对中职生进行哲学素养培养目的就是要通过哲学素养的培养训练,使中职生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人格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目前在中职生哲学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我们要认真探讨中职生哲学素养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哲学素养 中职生 培养
哲学是指导人们追寻人生终极价值的智慧之学,哲学智慧对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重要问题的解答不可或缺。青年时代是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一位中职生在职高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一时期,在各种基本素质的塑造中,哲学素养应该说是最能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内容。正因为如此,在职高德育体系中,哲学素养应该被高度重视。不幸的是,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素质”与“技能”之争的困境,哲学素养的培育更是被忽视和抛弃了。
一、哲学素养的含义
哲学素养是指哲学的素质和修养,是人理性地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素质。
人文学科教育其实主要在于传授给学生以思维、判断、审美、创新诸多能力。其中哲学具有概念性,可以提高人的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能力。通过哲学范畴的演绎和归纳、假设和实验、分析和综合、观察和反思,人的思维水平会大大提高,因此它是一种深刻的理论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正因为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称为智慧之学。哲学素养就是给学生带来一种训练、一种学术操练、一种思维培养,只有在这样的积极训练之中,学生才能逐渐生成自己的判断能力、理性能力。哲学素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即使是众所周知的一些事实;对周围的一切保持好奇心,因为哲学起源于惊异。
2、具有良好的理性思辨的能力,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事实。
3、具有良好的归纳演绎能力,能够总结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二、哲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1、提高中职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哲学素养的最大意义在于赋予人以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关于某一具体科学的技巧性能力,而是一种整体的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在理性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就职高生的发展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奠定其人生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有了哲学素养,有了这种智慧,将使职高生在为人处事中“事理通达、恰如其分、出奇制胜”,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大智若愚,看长远看大势;哲学的智慧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人生本领,是拥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大学生就能智慧地运用知识、经验、能力,理智地面对生存中的问题和困难,对人的生存状况积极审视和洞察,对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进行明智、果断、勇敢的判断和选择,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缺乏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也就无法具备哲学判断和理性生活能力。中职生中有少数学生不敢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自轻自贱、自暴自弃,产生自悲情感,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学校有义务在培养学生谋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哲学素养将使中职生对世界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判断、反思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是他们的一生。
因此,通过提高哲学素养,有助于职高生正确把握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目的和做出价值评价,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对人生的真实意义有所觉悟,通达智者的幸福。
三、哲学素养的培养
1、以新课改为契机,把哲学与生活、人生密切结合
哲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哲学品格、哲学态度、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几方面素质的培养,从而体现出哲学的辩证智慧。哲学在相当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因而,学习和研究哲学,更需要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和哲学的精神。在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围绕哲学与生活、哲学与人生、科学与文化等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展开,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使中职生进入哲学思考的境界。
2、更新哲学教育方法
哲学教学要体现哲学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采用师生互动互教、平等切磋的教学方法。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为我们创建了哲学特有的学习方法即对话,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来揭示理性。哲学的本性不是理性的独白,更不是话语权的垄断,而是理性的对话,既不是以提问者为中心,也不是以回答者为中心。要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话、讨论和争鸣,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合作。哲学是一种高度探索性的活动,永远处于开放的对话之中,没有先在的固定的答案。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在对话中,不断地解构原来固定的观念和不断地重新建构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教学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更加符合哲学本性。哲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哲学教学的互动性,这样教师和学生具有更平等的话语权。对话式教学可以越出课堂之外,可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虚拟的哲学研究中心或哲学沙龙供学生和教师发表意见、交流思想。
3、突出中职生哲学素养培养要重点和方法
为了提升哲学素养,这里要提出三个培养重点和方法:培养思考习惯,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第一,培养思考习惯。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牛顿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念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状况都能够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有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第二,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叫作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也就是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地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价值取向的真义。
第三,力求知行合一。知识宛若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学习知识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这才是“知”与“行”的合一。“知行合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事实上,一个人对观念的认识过程,从了解、理解到认同、到深刻的感受、到强烈的行为自律、到变成不知不觉自身潜在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如果缺少“行”的验证和反馈,是无法变成你的“知”的。“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古往今来的历史都在证明:一个具有高度哲思的理性民族都将会迎来它新的未来。这就是说,社会和民族都需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批判。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和生活中,我们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更大的自由,这既是哲学本身的告诫,也是哲学永远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