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刍议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改革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9人气:

  摘要 随着各地高校的一拥而上,我国开办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数量已超出了社会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需求,发展前景堪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与教改的实践,对目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建议控制办学规模、强化能力培养、实施项目教学、开发办学模式,以促进播音主持艺术人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播音主持专业 改革 特色 品牌

  从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至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只有5所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世纪初,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各地从综合性大学到专科院校,从部属大学到省属高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纷纷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从几十人到数百名甚至上千人不等,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各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数量庞大而就业市场狭小,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本文对目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该专业的改革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案,期望能促进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跟风办学,超出社会需求

  2000年前,我国一共只有5个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但从2000年到现在,全国本科层次的院校已有近200所开办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这样的增长速度和办学规模远远超出了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之所以如此,原因无非两个:

  一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生源火爆。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明星尤其是其中的名主持人成为社会偶像,他们知名度高、社会地位高,不少孩子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盲目报考。同时由于艺术类专业录取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在艺术门类中,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而播音主持似乎可以速成,更使一些文化课稍差的考生,只要觉得自己长相不错、普通话也过得去,便选择报考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于是,在每年数十万艺术考生的大军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数量逐年攀升。

  二是在高校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市场化现象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招生数量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生源充裕与否往往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决定性因素。加上艺术类专业的学费远高于其他专业,一些高校领导又误以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不需太大的投入。因此,某些院校来不及认真思考,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进,导致全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遍地开花。

  由此可见,在名和利的双重驱动下,“明星光环——生源火爆——高额学费——供大于求”,环环相扣,导致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

  (二)教学资源不足,质量无法保证

  由于上马仓促,很多设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院系教学资源明显不足。

  首先是缺乏合格的专业师资。有的学校的专业教师多从其他专业(如中文、新闻、表演等)转行而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缺乏实践经验;有的学校虽有少量专业人员,但一般是从原播音员岗位上退下来的,他们知识结构欠丰厚,实践能力也须更新;还有的学校主要依靠外聘的在职播音员、主持人,但他们很难保证教学时间,也缺乏教学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多需“小班化教学”,一个小班学生数一般不超过15人。这意味着一门专业课要同时配备多位教师,以每个年级开两门专业课计算,四个年级所需专业课教师不是小数。学生多而教师少,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势必带来教学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次是教学条件简陋,专业教学场地、设备匮乏。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现代化设施,包括视听、录播、摄像、控制设备和演播场地。没有这些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无法做到让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在近似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中进行训练和实践,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并未成熟,教学硬件跟不上,有的学校不要说专门的模拟演播空间,就是开展专业小课教学的教室数量都有限。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实现教学目的?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实在令人担忧。

  (三)教学模式单一,供求难以对接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采用的都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的格局基本是:低年级专业主干课程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等,中期专业主干课为“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等,高年级专业主干课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主持”等,再辅以“文艺作品演播”、“广告作品演播”等选修课。

  显然,这一教学模式是中国传媒大学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培养播音员的理想模式,在培养电台电视台新闻播音员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未必适用于当代广播电视业对播音尤其是主持人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未能紧跟当代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学生兴趣不浓;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单向式”、“灌输式”,教学针对性不够,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不利于学生专业个性的培养;大体上是广播训练多,电视上镜少;有稿播音实践多,节目主持实践少。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偏窄,实践能力弱,后劲不足。特别是对节目整体驾驭能力不够,缺乏根据节目性质和任务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全国各地每年大量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涌出校门,却大多从事新闻采编和幕后制作工作,学非所用,处境尴尬;另一方面是优秀的主持人成了香饽饽,为各地电台电视台争相聘请。

  总之,在教学模式方面,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大都一味地跟着“老北广”一个模式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内容。殊不知,“节目主持人不是一个纯粹统一的职业,而是一个由不同职业构成的工种概念,而我们却把这些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士看成纯粹的同一种人。”①单一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播音主持专业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面对上述问题,高校应从自身查找原因,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拿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笔者就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控制办学规模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不是一个“大众化” 普通专业,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院校才可能在师资建设、设备配置、学科支撑等方面具备成熟的开办条件,而目前多数院校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我国电台、电视台现有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大多还很年轻,广播电视行业也不可能每年接纳成千上万的新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有必要适当控制播音主持专业的办学规模。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字正腔圆的播音员,却很难培养出挥洒自如的主持人。实际上,活跃在我国荧屏上的优秀主持人(如白岩松、杨澜、汪涵、孟非等)多数并非毕业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国外高校甚至没有播音主持艺术这一专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我国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不是办得太多太滥了?笔者建议严格控制新专业的开设,逐步压缩已有专业的规模。对那些办学条件比较成熟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系,则要限制扩招而致力于提高质量。

  (二)强化能力培养

  优秀的主持人不仅应当具备新闻素养、知识素养,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驾驭节目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等。有学者论:“所谓主持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统一的技能,而是由职业的学识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多维集束支撑的综合力。”②

  既然如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不完全一样,它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决定了本专业的教学重点应当从知识传播转向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必须从注入式向启发式、交互式、自主式转变。摈弃那种几乎所有的专业课都在大教室讲授的做法,摈弃那种光讲理论不重操作、务虚而不务实的做法。否则,培养的学生很难达到媒体一线工作的要求。

  (三)实施项目教学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播音主持能力,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能力的完整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打破基本知识课堂讲解、实践技能实验室集中进行的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两张皮”的局面,打破原有的线性、散点式的知识传授体系,把多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点加以集合,融合为项目化的工作过程。我们把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称为“项目化教学”。换言之,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情境真实,学做相辅”为标志,以示范与实战、有声与体态有机结合为特色。即把电视栏目主持工作任务,整合为教学单元,在真实的情境里以任务目标引领、项目工作驱动、理论实践一体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学,实现节目现场即是课堂,探索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具体的项目包括:电视新闻出镜播音、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演播室主持、电视纪录片解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电视评论节目主持、电视访谈节目主持、电视社教节目主持、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等。

  经过多次实践,事实证明实施项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建构知识体系、完善主持能力,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 开放办学模式

  如前所述,播音主持专业需要有现代化的视听录播演摄控设备,以保证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中进行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目前学校有关设备尚无法具备与电视台同样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以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取代单一刻板的办学体制,变封闭性的办学模式为全方位开放的办学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与广播电视一线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与电台、电视台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上的合作。而最为行之有效的,就是与电视台合作建立开放性的教学基地,并在教学基地实施项目化教学。

  与电视台合作建立开放性教学基地的意义至少有两点:

  第一,使播音主持专业传授的教学内容嵌入真实的工作进程中,使学生在开放性教学基地的环境中,在真实节目情境中感受播音主持专业工作,从而大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播音主持和实战技能。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互相理解,增进团队合作精神和师生友谊,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无疑将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建立开放性教学基地,使本专业教师保持与社会第一线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最终将有利于打造专业品牌,培养能适应一线需求的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

  注释

  ①②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兼上戏主持人专业十年办学思考》,《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