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音乐论文发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中国民间音乐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9人气:

  民间音乐具有把现在与过去连结之连续性个体与群体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创作,并有其一定差异性决定音乐形式或音乐存在,纯粹由社会力选择民间音乐包括“歌”与“曲”这样两个部分。本文发表在《音乐大观》上,文章分析了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是音乐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中国地域辽阔,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经济生产方式有农、林、牧、渔等。因此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下面我从几个地区谈一下地理环境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

  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在这种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质朴清新、婉转流畅的曲调。如从事农耕的唱《绣花调》、《灯调》,挖山种地唱山歌,砍柴唱砍柴歌,脚夫唱赶马歌,小孩也会唱放牛歌等。在戏曲方面京剧可以说兼容并蓄,既没有以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火爆、激昂、高亢,又没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而优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容并蓄。

  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植物茂盛,山青水碧,风光秀丽,素有“水乡”之称,因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了清澈透明、小巧玲珑、优雅别致、起伏不大、节奏严谨、悦耳动听的民歌曲调,如《撒网小调》、《采茶曲》、《栽秧歌》等。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戏曲,越剧《天仙配》、《西厢记》等唱腔委婉优雅,纤巧细腻,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且气温较低,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民间音乐,就具有了清悦嘹亮、热烈奔放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历史上交通长期处在“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状况,牦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人们一旦相聚,便围着牛粪火,喝着酥油茶,跳起欢快的“锅庄”,长空舞袖,步伐矫健,歌声响亮,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如《骏马》、《我是日喀则人》等民歌。我们熟悉的西藏波密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青藏高原是民歌的宝库、歌舞的海洋。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平坦的高原,很多地方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地势坦荡,青青的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之说,蓝天、白云、马儿、牛羊、姑娘,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辽阔壮美的草原环境自然蕴育出了优美动人的音乐,胸怀宽广的牧羊人,唱着音调悠长、旋律舒展的歌曲,连绵起伏,气势宽广,节奏自由。即兴发挥的《牧羊姑娘》、《草原牧歌》等,既赞美着人间天堂,也倾吐着生活的忧伤,无不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我国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绵延起伏,千沟万壑。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民间音乐具有高亢而嘹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的特点,表现出宽广博大的精神,最能反映出黄土高原人直爽、憨厚的个性。如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起源于黄土地上的秦腔,是我国的戏剧之祖,它的艺术唱腔,激昂豪放,热烈火爆,粗犷酣畅,淋漓尽致,声透天际,传播很远,因而又称“吼秦腔”,也鲜明地体现着这个地区的音乐特点。

  我国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辽阔广大,使我国拥有了三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渔歌。历代渔民们过着艰辛漂泊、出海打鱼遇上风浪九死一生的生活,因此渔民们出海时唱“祈祷曲”,归来时唱“平安调”,打鱼时唱“渔歌”,新娘过门时唱“婚嫁歌”等等,无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些渔歌曲调或优美活泼,或粗犷豪迈,它能将其他区域的民歌、戏曲的音调融入自己的曲调之中,吸收能力强,调式运用广泛,自成体系,这与渔民们长年出海、漂流不停的生活环境有关。

  在大江大河落差大、水流急的河段产生了号子。号子是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如《川江号子》、《纤夫歌》产生于航道艰险、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的宜宾到宜昌的川江等河段。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纤绳磨砺出来的一道道深深的纤痕。 而纤夫负重前行喊出的川江号子,高亢、豪迈而有力,在峡江之中久久回荡。此类号子音调悠扬,节奏不快,适合扳桡的慢动作,也是船工在过滩、礁的紧张劳动后,得以体力精力上的劳逸调剂。闯滩时,唱“懒大桡”、“起复桡”、“鸡啄米”号子,此类号子音调雄壮激烈,具有强烈的劳动节奏特点,以适应闯滩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纤时,要唱一般旋律强的“大斑鸠”、“幺二三”、“蔫泡泡”号子;过险滩时,要唱激烈、雄壮的“绞船”和“交加”号子。《放筏号子》是在林区河流中产生的,打夯号子和筑夯歌是在黑土地、黄土地上产生的。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艺术瑰宝,但是其产生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的民间音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就在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因此可以说是地理环境孕育了民间音乐,换句话说民间音乐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省级期刊投稿须知:《音乐大观》杂志创刊于1955年,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自由性、评论性、理论性的音乐文化多媒体刊物。以思想创新、专业整合发展而成为音乐刊物中旗帜,是热爱音乐艺术、研究音乐人员的必备之选。以艺术传播、文化交流为办刊理念,深受音乐、艺术界和爱好者们的喜爱与热衷。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