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孟子伦理修养学说及其现代启示论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9人气:

刘聪杰 

[摘 要]:孟子伦理修养学说以人性向善,人道思诚,仁为安宅,义为正路等作为逻辑起点,以施行"仁政"平治天下为依归,其间掺杂着唯心论和先验论的成分,但他把个人伦理修养建立在个体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因此千载下来,仍然很强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用扬弃的眼光加以重新审视。

[关键词]:孟子 修身学说 启示

作为一代儒学大师,孟子思想广博,涉及到哲学、政治、教育学和文艺思想等诸多方面,其中的伦理修身学说尤为精妙。孟子的修身学说以伦理性善论为理论起点,以施行"仁政"平治天下为归宿。这一套学说对于今天加强个人修养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挖掘。

一、为何要修身?"人性向善"

为何要伦理修身?孟子从人性,人道,人之安宅和人之正路等角度,论述了善、诚、仁、义等都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原则和正道,人应当通过修身扩充善心,回归本性,走上仁义正道。

首先、向善,人之性也。孟子以为人皆有善端,人性向善就好比水往下流,水没有不往下流的,人也没有不向善的;但人性之善端,就好像星星之火、涓涓细流,必须加以扩充,才能为善行,行善政。孟子讲:"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P80)而现实中,人为非作歹,并非本性不良,主要是受客观环境造成。孟子讲"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1](P260)好年景或坏年景,少年子弟之所以出现多半懒惰或强暴的不良品性,并非人性本来就善恶不同,是由于客观环境使他们性情变坏的。为了防止出现善心迷失,人就须通过修身养气,扩充善心来实现。

其次、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真诚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P173)孟子从人与人相处的角度论述了做人的根本在于真诚。孟子以为人与人交往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并使自己诚心为善,之后才可能悦于亲、信于友、获于上,因此"诚"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是应当追求的正道。

再次、"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在这里,"仁"即"仁爱"用于待人,"义"即正义、正当,用于约己。孟子讲"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1]( P183),要求人们以仁、义为原则,来处理周遭的人际关系,达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但现实中,人往往违背仁义不自知,所以孟子疾呼:"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1](P172 )

总之,孟子试图说服人通过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找回本心,以善、诚、仁、义来待人处世。

二、如何修身?"尽心知性"

孟子提出了"尽心知性"的伦理道德修养理论。所谓"尽心"就是养心尽善,就是把培育自我"善端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发扬光大。所谓"知性"就是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性,懂得善是人的本性,才能真正做到以仁待人,从而处理好父子、朋友、君臣等等人与人关系,以及公私、义利、乃至个人荣辱等种种问题。

如何做到"尽心知性"?孟子把"尽心知性"的个人修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四大途径。即初级阶段,通过寡欲与内省;高级阶段通过学习和养气来达成。

第一要寡欲。孟子认为人虽有"善端四心",但天赋"四心"太柔弱,容易迷失,故而会出现"为不善"者,所以要养护善心。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 [1](P339),"欲"即欲求、欲望,寡欲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为世间的声色逸乐、荣辱利害所影响。孟子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1](P339)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克制住欲望,纵使善端丢失了,也不会丢失太多;反之,纵使善端有所保存,也不会保存太多。在孟子看来,人的欲望是引起社会动荡的总根源。孟子曾批判梁惠王:"何必曰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1](P1),由于孟子身处战国中期,社会急剧变革,礼崩乐坏,人欲横流,个人为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惜残酷杀戮,所以孟子主张寡欲养心,就是要求人们正确对待欲望,自我克制,抗拒诱惑,才能扩充善心,心清神明。

第二要反省。反省的方法本为孔子推崇,后为孟子继承发展。孟子讲:"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P81)孟子用射箭来比喻个人修身过程中,如出现"行仁不得"的情况,不能埋怨他人,而要反躬自问,反省自己。为何要反省自己?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P302)即世间的一切我都具备了,只要反躬自问,自己是忠于自己的本性就足够了。孟子强调作为个体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足性,以此为前提,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反省自己,即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这里的"诚"是真诚,即在自我评价、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个人修养过程中要真诚,强调的是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自律性。孟子讲: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P167) 强调在现实道德实践过程中遇到难题、困境时,通过反省达到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和个人的道德感召力,最终达到身正而天下归之,实现道德修养最大功用。

第三要学习。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P267)由于人生而有"良知""良能",有"仁、义、礼、智"四大善端,关键是看如何更好地养护。孟子讲"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P267)孟子抨击世人放养的鸡犬遗失,都知道去找回来;而人性中的善心迷失,却不知道去找回来。孟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学问之道把迷失的善找回来,因此学问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既主张向书本学,又主张在实践中学。孟子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P325),又讲:"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1](P326)即规矩可以向他人、向书本学,灵巧却学不了,事实上它只能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孟子还主张在逆境中学习。孟子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p298)孟子要求把现实苦难同内心修养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由外入内,再由内达外,内外合一,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铸造。

第四是养气。"养气"在孟子伦理修身学说中是道德修养的高级阶段。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1](p62)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最宏大、最坚强,可以充塞于宇宙,孟子认为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靠理性把握道与义才能达到;另一方面,还要靠养,即持久不懈地修养和锻炼。"以直养而无害","必有事焉,而勿止,心勿忘,勿助长。"即要持久不懈地以正义(直道)来培养正气,时刻不忘养气,既不放弃、中断,也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孟子要求人们在长期的个人修养过程中,自觉地把道德理念同行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一种自豪的、正大光明,无所愧怍、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达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三、对于孟子修身学说的评价

时至今日,孟子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其修身学说对当前仍然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1、孟子的修身学说以感性心理为基础,推导出人的四种道德理性(即"仁""义""礼""智"),这道德理性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的,因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道德行为,就不是被迫的,而是完全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所以这种精神力量最为坚强有力,也就是孟子为行善,为道德修养找到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感性心理的基础,使得修身不再是外部社会环境强加给人的规范,枷锁;而是人对于本性的回归。

2、孟子发现和总结的这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从限制个人欲望、个人反省,加强学习到养浩然正气等,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限制个人欲望,特别是物质欲望,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人们无疑是一剂很好的解毒剂。反省和学习至今仍是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人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要通过反省,用道德标准对照检查才知晓行为的是非善恶。养浩然正气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超越利益纠葛,纯化道德动机,提高人的道德境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孟子要求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律己修身,身体力行,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理想社会,造福人民;为此,人应该限制个人物质欲望,不断反省,不断学习,并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孟子的修身理论虽有唯心论和先验论的成分,有些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过时,但是在这一整套的学说里,还有许多思想始终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激励人心,构成了我们民族历史上诸多志士仁人的人格理性的组成部分。在孟子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一种"藐大人"的独立人格精神。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于当今时代中的人们如何超越一味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避免庸俗化,健全伦理人格,捍卫人的尊严和价值,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译注. 孟子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