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的防御•审美功能及在当代的历史传承论文
付强 叶小舟
摘要:庭院文化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在人口和土地都成为紧迫问题的今天,本文历史论文主要探讨一种发展和弘扬庭院文化的新思路。同时通过对菊儿胡同与住吉的长屋的分析,进一步引起我们对传统庭院文化的思考,以此来研究庭院的防御及审美功能,并使之在当代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庭院,防御,审美,空间
1.论文引言
人类围合空间的本能可以追溯到历史远古时代。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要依靠自己的私密空间来抵御外界的干扰,往往会形成住防合一、因地制宜的、创造计出防御性与审美性兼备的庭院空间。中国传统城市从城墙-坊墙-院墙,形成合空间是住宅存在的基础,是除住宅内部空间以外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空间。而庭院文化是中国历史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我们对庭院空间的重视也由来已久。中国庭院不再是房屋的附属,它不仅是景观的组成,更是一个院落主人庭院文化的象征。
在传统居住理念中,庭院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不可能简单的居住在房子里,而一定要有文化的归属,这几乎是无人抗拒的。传统院落设计往往采用室内的细节,一方面要有宜人的尺度,更重要的是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而庭院刚好能为“家”提供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同时庭院也提供了住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室外活动场所。
2.庭院要素
中国传统庭院基本层次是一个“点”,“线”,“面”系统。边界围合要素发展的较为完善,也是庭院空间形态主要特征的渊源。下面将从院落的主要构成要素来看它的防御及审美空间体现:墙:四个垂直面所围成的空间,是空间限定作用最强的一种。用墙作为住宅与城市空间相隔的主要手段,是庭院大小范围的边界,是私人生活空间的屏障,也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起了很强的保护作用。首先,围墙在城市空间中限定出私密的庭院空间,也限制了视线和人流。围墙在空间上也制造出一种领域的概念,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其次,利用墙具有的“含蓄”特点,将墙的造型和空间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耐人寻味的空间作品。
门: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门既是作为墙的特殊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而且在整体的空间布局中,门承担了主要的角色,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门虽然可以开启,但具有封闭性而非开敞性,与墙的特征相符,成为墙的一部分。因此,门作为庭院最为私密的部分,具有较强的防卫功能。
建筑门窗:门窗的开设重在将自然意趣引入室内,更以窗为审美凭借与框架,通过窗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在审美情感上的往复交流。除此之外,建筑门窗作为附着于建筑活跃的表现因素之一,其大小、形制、装饰往往体现了主人的社会地位,表达出拥有者的文化精神境界。门窗作为联系内外的节点,其作用不仅仅是一个突出的形象,更是创造丰富有序的空间境界的亮点,能给人更加深远的视觉感受和耐人寻味的意蕴。
檐廊,柱廊:檐口与台基、檐廊、门窗隔扇形成了围合庭院的三个垂直面,由虚向实逐渐变化。除功能作用外,檐廊这一虚构面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庭院的空间构成,并且形成了从庭院到檐廊,再到室内的空间私密化过程,从而运用垂直面达到划分三个空间层次的目的。檐廊是自身与自然及周围和谐过度的场所,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最佳地点。
影壁:影壁是中国庭院构成要素中与其他国家相比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国传统影壁的作用有:院门外,街对面,作为对景;庭院内作为障景,因门的开启所形成空间外向渗透的趋势为影壁所挡。因此它是庭院内向特征的必然产物。影壁主要是隔断院内外的视线联系,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在现代意义下的影壁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往往被赋予多样的文化意义。
3.菊儿胡同与住吉的长屋
庭院文化所表现的是东方人的特点,更是中国人的特点——“含蓄”。历史传统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积累的最丰富的经验,若我们轻易将它抛弃,定会饮恨终身。当都市日渐变成一个为工作和生存而建造的巨型工厂时,那么我们今天又如何去继承这份遗产呢?
庭院文化在新时代的探索:建筑空间只有和人类的存在规则相一致时才会被我们当代的历史文化所感知,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尤其是在电子时代,建筑(庭院)空间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精神的庇护所。
3.1菊儿胡同
吴良镛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讨论了“类四合院”的基本形式,全面研究了北京四合院体系类型及各种组合的可能。建筑利用L形空间体量在竖向辗转叠合,并在其中插入庭院空间,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类型。在色彩及材质上,菊儿胡同的第一层采用灰色的砖墙,时刻传统的延续;第二,三层选用白墙灰瓦,与周围的景色能够相互映衬、协调。菊儿胡同的最大特色是继承了传统城市的空间序列,按照北京旧城区建筑居住的肌理,在保留原有胡同的基础之上做竖向的扩展,形成立体的空间院落。并注重在更新中得以保护,坚持改造过程中对地域的整体布局,人文历史景观传承光大的原则。进而寻求了保护,整治和改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以后的旧城改造提供了有益的,持续发展的范例。
从菊儿胡同的工程可以看出,它从城市的结构和当代生活着手,找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菊儿胡同不仅适应当今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历史文化环境中,又保持了就有城市的结构与质地。庭院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了对传统庭院意境的继承和创新。
3.2住吉的长屋
长屋是日本京都大阪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住宅形式。安藤认为无论多么小的物质空间,空间丰富的住宅都应该有其不可代替的自然景色。这座建筑对外没有设置窗户,从外部看似乎是没有光线的黑盒子,但是进入内部就会发现,因为有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建筑的庭院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基地面积,并布置在建筑中央。
它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的接触,并揭示出自然的各个方面是住宅生活的中心,也是一个吸收现代城市日趋消逝的光、风、雨等自然物的一种装置。庭院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在进进出出之中,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对自然的体验。安藤利用自己的建筑哲学,为住吉的长屋创造了一种看似有些严峻的生活方式,但对于崇尚自然的日本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由于安藤的不断努力,这种居住形式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纵览国内外,大多数优秀的庭院建筑在凸显个性的同时,往往注重地域性、文化性的继承与创新。
4.论文结语
当下,国内的住宅小区大量涌现,过分强调建筑外观的美,机械的满足规划的要求、背离传统,形成各地雷同的无地域特色的居住小区,将优秀的历史传统庭院的风格丧失殆尽。就现代建筑而言,过分追求传统庭院的形式,不如对庭院意境的再现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对生活的象征、文化的表现来达到表现特定意境的目的。在庭院渐渐消失的时代我们同样有对土地的眷恋,对历史传统的庭院文化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有责任与义务去继承和发展。在构筑现代庭院时,笔者认为,围墙的建造既要与周边环境巧妙结合,保持一定量的人和人的交流,充分达到自然景观与庭院内部的融合,又能体现庭院居住者的私密性。当然,外在的形式总会随时代而不断转变,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传统院落文化的诠释而获得具有中国地方性建筑特色的内涵,为现代建筑设计寻求传统的根源。
参考书目:
[1]路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出版社,1991,2.
[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7.
[3]郑元复,《中国古代建筑哲学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