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研究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9-01 09:04人气:
摘要:伴随着城市快速扩张,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设风貌缺失,城市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熟悉的家园和故乡,这使得人们对城市出现了认知困难和认同危机。文章从城市记忆与城市空间及地方文化特征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入手,探讨了城市记忆的特点,指出城市记忆具有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形成地方认同及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内涵三方面价值。文章以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设中进行城市记忆建构的思路,以重拾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依赖及身份认同。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
 
1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危机
 
伴随着城市快速扩张,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中出现城市空间趋于同质化、城市风貌缺失等问题,城市空间特色危机尤为凸出。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中割裂传统,无视古城历史文化及老城肌理,建设内容与古城风貌缺少联系;有的在建设中盲目追求现代化,导致千城一面;有的则追求“复古化”建设潮流,同样导致城市面貌趋同。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脱离了与原有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要素的关联,造成了城市记忆的“错位”甚至“缺失”。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下,“长期栖居于此的人们找不到历史记忆与情感依赖,地方文化认同面临着被消解、被同化的危机”。[1]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发展,不但要承担城市发展战略,而且还要兼顾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记忆的延续。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如何延续城市特有的城市记忆,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塑造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
 
2城市记忆及其特点与价值
 
2.1记忆和城市记忆
 
记忆是人的反映机能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情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随之消失,而是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相当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2]城市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当代用法可上溯到法国社会学家毛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1925年,他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Lescadressociauxdelamè-moire)中用到这个概念[3]。哈布瓦赫认为,记忆依赖于社会环境,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人们通常在社会中获得记忆。只有在社会中,个体的思想将自身置于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人们才能回忆、识别并对记忆进行定位。[4]城市记忆不是个体对于城市的记忆的简单相加。首先每个个体针对城市各种物化形式如城市地理景观、人造物等,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事、物等形成个体记忆,这些个体记忆经由社会交往形成了社会成员共享的城市记忆。
 
2.2城市记忆的特点
 
城市记忆是一种和城市空间及地方文化特征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系统。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和历史文化的互动过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城市记忆的连续性。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个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城市记忆能够呈现出发展演化的脉络;另一方面,记忆是有机体对自身以及环境形成的历史性认识,同样,城市记忆既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历史认识。“人们的这种能够对城市记忆产生影响的改造活动,使得城市记忆的形成即不能脱离于以往人们对环境意义的认识,又不断加进新的内容。”[2]由此可见,城市记忆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其二,城市记忆的主体参与性。记忆是人的行为,城市记忆的主体是城市中的人。对城市形成记忆的是在城市中行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个体,城市记忆的主体参与性对于城市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城市记忆“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续存着,并且可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4]可以说,人作为城市记忆的主体是城市发展演变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也是城市记忆的建构者。其三,城市记忆的独特性。一个城市特定的城市空间及地方文化给人们留下持久且深刻的记忆,人们对这个区域特定的城市空间及地方文化的共同认同就产生了城市记忆的独特性。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些城市记忆的独特性体现在城市的气候地理特征、城市肌理、文化特色等多个方面。
 
2.3城市记忆的价值
 
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保存和流传文化的数量超过了任何一个个人靠脑记口传所能担负的数量。这种为着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社区边界的浓缩作用和存储作用,便是城市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之一:‘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5]城市记忆是在人和城市在时空交汇中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历经时间积累而被集体不断创造、修正和重构的过程。对于城市而言,城市记忆具有下面几方面的价值:其一,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身份特征。有记忆的城市,才有延续的城市历史,才能确定城市的起源和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阿尔伯蒂曾指出:“失去其起源的记忆与连续性原则,城市将濒临毁灭。”[6]城市记忆的连续性使城市身份和认同的统一,有记忆的城市才有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其二,形成城市的地方认同。“城市空间是个人情感的投影,它不但有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有感觉,即人本主义地理学所强调的‘地方感’。”[7]城市记忆是城市空间和个人情感的结合,是群体基于地方的物质性形成的“公共记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城市记忆是通过个体的记忆来实现的,通过社会交往,城市记忆在社会成员中形成和传承,社会成员共享的城市记忆塑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方认同。其三,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内涵。“场所是由自然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综合体。”[8]在一特定地段中,这个综合体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所在的环境特征。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对于城市来说,记忆是创造场所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体现出人的主观意识与外在现实环境间的关联与互动。城市记忆将人的精神渗透进城市空间。“当城市空间具有了人文精神和内涵,空间就立即被‘场所’所取代。”[2]
 
2.4城市记忆的建构
 
城市记忆对于城市物质形态和城市文化延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城市记忆“囊括了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情感等丰厚要素,承载着世代人们生活繁衍的历史信息,反映着城市在不同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是彰显城市特色与地方性魅力的重要基石”。[9]在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可以通过对城市记忆的建构,使城市更好地延续历史文化、形成城市的地方认同及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内涵,以重拾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情感依赖及身份认同。本文以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在安阳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中进行城市记忆建构的思路及策略。
 
3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的城市记忆建构
 
3.1项目概况
 
安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早期中国文明的中心,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具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及500年建都史,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中源远流长。位于安阳东部的城市中轴线从2000年以后开始规划营建。整个中轴线北起邺城大道,经中华路,南到安林南高速公路立交,全长约12.5km。[10]中轴线上布置了重要的行政、文化、商业设施,由北至南有易园、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政府、安阳市博物馆、万达商务区及拟建的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尽管安阳作为都城的历史距今比较久远,建筑遗存较少,但通过城市中轴线延续了安阳中轴对称的城市空间布局,严整的布局和传统都城的意向非常贴合,中轴线及其上的重要建筑形成壮美的空间秩序,彰显出了安阳作为“七朝古都”的恢宏气象。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选址为安阳城市中轴线南段,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将对城市记忆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图1)。
 
3.2规划设计
 
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整个规划旨在体现安阳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及城市记忆。设计延续强化城市中轴线,体现出位至中正、恢宏气象、龙形水系、开放空间、以意造象、文体大成的特点。文化中心位于北侧,体育中心位于南端,中部为配套服务设施,龙形水系从用地中央蜿蜒穿过(图2)。
 
3.3城市记忆建构策略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名城通过重要城市空间建构城市记忆,可以更好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加强当地人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精神内涵。在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记忆建构中,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通过延续城市肌理,依据安阳城市文化特点及城市特色确立端庄、厚重的城市总体意象;通过开放空间的塑造,形成城市磁场,成为人们精神文化寄托的家园;通过积极的设计引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之与原有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以体现文化资源的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具体来说,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通过如下几个策略进行城市记忆的建构。(1)协调城市肌理,延续城市记忆设计依据城市空间格局肌理建立衔接原有城市的空间秩序,唤醒城市精神,形成体现城市场所精神的城市公共空间。安阳市城市中轴线汇聚了大量重要的行政、文化、商业建筑,安阳的城市轴线,灿若金线,重若脊梁,是城市发展的脊柱和标杆。作为中轴线的一部分,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如何与城市原有轴线衔接融合,如何延续承袭城市轴线,便是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通过开放、秩序、对称的建筑手法,形成端庄、严整的城市总体意象,体现了安阳厚重的文化底蕴。方案采用“位致中正、恢宏气象”的设计理念。设计以安阳城市中轴线为轴,成中轴对称之完型,谓之“中”;整个区域轴线与城市轴线完全对应,谓之“正”;主要建筑都布局在城市中轴线上,通过延续强化城市中轴线来协调城市肌理,梳理空间秩序,展现中华文化的恢宏气象(图3)。(2)结合市民参与,形成地方认同在构建新的记忆场所的过程中,设计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开辟,营造出凝聚人气的活力区,促进城市空间的市民参与,加强地方认同。城市公共空间通过自身的功能、文化吸引力及开放的城市空间,将人们大量聚集,成为市民愿意光顾的公共场所。文体艺术中心的开放城市空间沿着龙形水系次第布置。龙形水系东侧为群众休闲广场,水系西侧为户外运动场地。轴线中部结合下沉广场设置地下商业。轴线之上设置中华文化长廊室外景观,展现中华文化俯仰天地、气贯长虹的气魄。中华文化长廊中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公共艺术品,不但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具有讲述城市历史、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城市记忆的传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体现精神内涵,塑造空间特色记忆场所的营造,除了与环境的物理特点对话,还要集中体现建筑所在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建筑象征。关注当地特有的人文历史氛围及传统元素,努力体现地域传统文化,注重表达时代精神,是这类公共建筑重要的设计切入点和创新点。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然而殷商时期距今年代久远,殷商时期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建筑形式也无从深入探究。因此建设不应该也无必要模拟某个古代建筑,而应从城市特有的殷商文化元素和文化特点等方面体现城市的特质。殷商艺术的风格主要体现为崇高的、雄健的、拙朴的美。[11]因此设计从“以意造象,超以象外”出发,从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展现出崇高、雄健、拙朴的特征,抽象地延续都城布局严整、秩序井然的空间特点。以期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和恢宏气象。文化中心端庄恢宏,采用九宫格的平面布局形式,取意九宫八卦,象征易学文化;体育中心典雅厚重,建筑纹饰取材于青铜纹饰,彰显殷商文化特色(图4、图5)。“以意造象,超以象外”的记忆场所,使人们为安阳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所感召,从而加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与共鸣。
 
4结语
 
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兼顾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这个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安阳文体艺术中心的设计以城市记忆建构为切入点,整个设计延续了城市肌理、塑造出了安阳特有的建筑文化特色、设置了开放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通过城市记忆的建构营造出体现城市文化主题、形式新颖的高品质空间;另一方面,承载了城市记忆的空间场所也加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希望通过安阳市文体艺术中心设计形成的记忆场所,既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又可以留下魂牵梦萦的乡愁。
 
参考文献
 
[1]陆邵明.拯救记忆场所建构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04-12(23).
 
[2]于波.城市记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HALBWACHSM.Lescadressociauxdelamèmoire[M].Berlin:WalterdeGruyter,1976.
 
[4]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BOYERMC.Thecityofcollectivememory:itshistoricalimageryandarchitecturalentertainments[M].Massachusetts:MITPress,1994.
 
[7]李凡,朱竑,黄维.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J].人文地理,2010(4):60-66.
 
[8]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9]周玮,朱云峰.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3):2-10,104.
 
[10]高长海.安阳城市中轴线变迁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J].中国名城,2013(11):50-52.
 
[1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作者:孙彦亮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