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正文

特色历史遗址更新改造策略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2-31 08:38人气:
  摘要:通过对国内既有历史遗址的改造案例解读,总结提出了历史重现、场所置换、公共利益维系三种模式,并通过既有历史遗迹进行实证设计,研究场所置换模式下的历史遗址更新模式,为历史遗址的利用模式提出一种互惠共赢的开发思路。
  
  关键词:历史遗址,场所置换,复合型开发
  
  1概述
  
  遗址保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提出[1],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很多历史遗址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历史遗址中往往蕴含着历史的结晶和过去的思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对历史遗址保护与更新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方式重塑历史遗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随着对城市遗存理念与认知的不断更新,单纯的科普式、展示式的“静态”保护模式逐步丧失吸引力。因此,为避免同质化之下对于遗址片区造成再次衰败,如何寻找更“活态”、多元化、兼顾综合型和长期性的发展模式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2]。反观当下城市综合开发过程,对环境和文化特色的要求在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优质的生态基底,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片区则具备了从观光旅游型保护向综合开发型转变的潜力。
  
  2历史遗址改造的既有模式梳理
  
  针对历史遗址的更新与改造,现阶段国内外已经有较多实践工作。综合国内外案例,可以将之归纳为三大类:以遗址为主体的历史重现模式、以区位条件为主体的场所置换模式、以公共服务为主体的公共利益维系模式。具体三类改造思路如下:1)历史重现思路下的更新改造模式。该模式旨在回溯遗址的历史,借助场所承载的过去,重新展现曾经的历史。此类更新模式下,对场所的改造、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等都是围绕遗址本身为出发点进行的,通常具有以下改造特征:新建的建筑需要与本身遗留的建筑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对于既有的遗留需要尽可能的保存,如南京普遍都会选择以特色风格建筑为切入点;基于遗址的特性,在改造过程中需要秉持真实性的原则,并需要新建部分纪念馆、博物馆等,用于同既有的遗址要素紧密结合,比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2)场所置换思路下的更新改造模式。该模式旨在重新定义历史遗址在宏观城市空间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现代城市中,历史遗址的原有功能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场所置换思路的核心是如何改变遗址的功能使其顺应城市发展。基于此思路可以延伸出多种更新改造模式:第一种是替代模式。该模式旨在充分利用既有的场所,研判与城市、片区发展最为适宜的功能与形态,并进行从功能到形式全面改造;第二种是微更新改造模式。该模式强调与城市的关系,利用城市提供的技术、人才等资源,借助原先的遗址基础植入现代都市产业,如设计、管理类产业,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机会,满足城市转型的趋势和经济的发展需求;第三种是复合型更新改造模式。作为城市中特殊的旅游资源,历史遗址具备其独特的、具有历史性的遗址景观,利用此类景观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艺术和技术等方式重构回溯历史,进行局部设计与开发,作为城市内重要的旅游节点,且兼具一定教育意义。3)公共利益维系下的更新改造模式。公共利益维系更新是指通过公共诉求,将历史遗址改造为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开放空间或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景观公园开发模式,通过深度保护与挖掘历史遗存,进行现代化的重新表达。这类公园融合了娱乐、康体休闲、运动健身等多种功能,既对工业废弃地进行了重新盘活,又为公共创造了一片具有特色公共空间。
  
  3基地历史遗址改造规划案例研究
  
  3.1研究区现状分析
  
  该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毗邻中山陵风景区,坐落在钟山之阳的邵家山脉之下,距美龄宫东南2000m,陵园新村老邮局西侧1000m。基地自然环境良好,环境安逸恬静,目前已被废弃。周边有沪宁高速、宁杭公路穿过,临近地铁站,内外交通便捷。目前建筑总体都得到了延续,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部交通系统不完善,内部混乱;植被杂乱,缺乏整治;建筑和环境缺少细节,整体品质不高。3.2历史遗址改造规划理念1)立足遗存,具象与抽象规划结合。通过对遗址的合理谋划从而再现特色文化是历史遗址改造的灵魂所在,直观或间接再现历史进程中遗址的变迁,有利于参观者了解遗存的历史,也是遗存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具象性的设计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帮助游客完成信息传达与互动,作为历史遗址的改造,雕塑、历史遗迹的还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多的采用具象的表达会使整体远去的效果显得单调,抽象化的还原历史场景能够营造深刻、引人思考的场所,但是识别性不高,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将具象与抽象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在实际处理中灵活使用。2)综合开发,贯穿整体的景观轴线。基于对现状的现状认知,以观赏为主导的历史遗迹的开发模式并非改造的最优选择,本次规划倡导综合开发模式,在保留遗存原真性基础上植入现代性功能,使场所内部更加丰富,在建设上应当兼顾游览与办公等其他功能,注重历史遗址的保护开发与服务设施引入的有机结合,并通过空间上合理的动静分区使二者相辅相成。在规划手法上利用叙事性的设计方法,营造明确的轴线串联各个节点与区域,强调历史发展的序列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将零散的遗迹有机整合一体[5]。3)融入地域,加强遗址景观的趣味性。地域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能够成为该园区改造的良好素材,该园区坐落在自然资源禀赋的钟山风景区之中,在场地规划上,应尊重现状场地地貌与植物,尽可能的减少人为的干预,保持园区独特的景观肌理以及由此衍生的植物。此外,园区应该重视对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融合利用,提升园区生态景观整体的品味与价值。
  
  3.3空间结构
  
  规划将整个园区的总体空间结构概括为“两轴三区”,“两轴”是指两条景观轴,根据从“南—北”按“动—静”来进行功能区划,这样既能保证办公空间适度安静的环境,又减少对园区的干扰,两条景观轴以特色文化为基础,以历史遗址的复兴为景观特色进行规划,将破旧的园区进行整合,形成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景观路线,实现园区整体功能上的整体性。“三区”是指园区内规划的主要三个片区,分别是商务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区。文化展示区以观光展示为主,对旧址的历史等进行介绍与展示。商务区以办公为主,营造出一种在幽静氛围的办公环境,以建设办公空间为主。休闲区以宾馆、餐厅等旅游服务设施为主,侧重营造休闲的氛围,公共的休闲空间使游客与办公人员能够体验户外活动、交流聚会,在办公工作之余,享受到休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放松。
  
  3.4发展策略
  
  1)综合发展,办公与游览结合。根据对该园区的整体发展定位,规划将历史遗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将历史遗址的利用途径引导向游览休闲,在此基础上引入高档办公空间,在自然环境中工作交流,并同周边的旅游景区形成差异化发展,以期对历史遗址的保护方式与转型起到示范作用。2)分区明确,快游与慢游兼顾。基于发展定位与该园区所处的地形与周边环境,规划将根据南北来进行动静的分区,园区南部临近公路,南部以文化展示、休闲观光区为主;北部较为安静,规划以办公区为主,依据地方特色,打造商务区与办公区,使人们能在幽静的环境中进行办公,南北之间有景观轴相连接,动静有别,相互呼应,相辅相成,构成更加多元的体验,又兼顾了办公与游览的不同需求。3)因势利导,地形与景观一体。根据地形来规划景观轴线,绵延起伏的地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正如《园冶》所论“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基地位于风景优美的中山林脚下,地势高低起伏正如《园冶》所论:“高方欲就平台、低洼可开池沼”,园区改造遵循原有地形,凸显原有地形的高低变化的优势。低洼处挖低做水景,高处架高做观赏性栈道。其中走廊设计采用历史时期建筑的构造手法,采用水泥预制和特定历史时期常用的纹样,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厚重感,体现了场所历史特色内涵。4)重构遗址,造景与服务多用。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首先是景观上的重构与再次利用,打造具有基地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更重要的是营造可观可游的体验式景观。同时,还应该采用休闲娱乐与办公作业功能相匹配的方式,满足整个园区的整体功能需求。在此处原先有一个遗留下来的遗迹,如今已废弃,树木密集且能够鸟瞰整个园区,原有的功能已经不存在,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前提下,把功能进行置换,结合原有的遗址做成一个水景,游客能够在其中交谈、观赏遗迹。围绕遗迹设计一圈栈道,栈道架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原先景观的改变,栈道一侧有休闲设施,能够观赏景观,呼吸新鲜空气。
  
  4结语
  
  优秀的历史建筑与遗址除了历史文化价值外,还能够作为一种城市发展资源,通过挖掘历史遗址、特色传统文化与建筑从而探索南京特色历史遗迹综合开发途径,不仅解决了历史建筑、遗址在保护资金方面的困难,更是一种符合当下城市发展进程的历史遗址与文化的保护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空间更新与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大,多元的改造方式正在不断被尝试,在未来以生态修复、传统文化复兴为主的案例同样将会逐渐增加。
  
  参考文献:
  
  [1]黄光宇,李和平.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8(3):43-45,63.
  
  [2]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5):58-63.
  
  [3]齐康.环境的建筑创作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5.
  
  作者:尹霓阳 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