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给排水规划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我国市政给排水规划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给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对策
市政给排水设施,是保证城市地面水及时排除,防治城市水污染,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我国排水工程建设初创于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视,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市政道路排水设施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如防洪排水能力不足;平坦地区的排水管渠的坡度偏小,易淤积,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成系统,易形成内涝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设计不合理,日常管理不到位,自然条件变化等。通过对许多工程设计的总结,我们认为,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能否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做到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受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影响较大。
一、市政给排水规划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据报道,目前全国城市水源只有30%符合卫生标准,全国七大水系有50%以上江段被污染,流经42个大中城市的44条河流中有93%被污染。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提高供水质量的多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探讨便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的超长期性、投资的高沉淀性、技术上的继承性以及水在自然属性上的易流性和随机性,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特别关注长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社会性问题。我国现阶段市政水系统规划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和规划方法明显落后,不关注工程因地制宜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多目标化。污水管走向的杂乱,部分管段走向的不合理,部分次干路、支路辐射的管道埋深较大,无法接入主干道敷设的管道;个别路段的雨水管直接排入外河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现了出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规划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城市的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科学依据不足
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以及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指标为参考,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得到。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很多国家的城市己表明了明显的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发展的Kuznets曲线进入下降区,1995年全球实际取水量仅为30年前预测的一半。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的技术在近十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冲水龙头的技术发展已经可以实现低流量供水,从过去的9.38升/分钟降至1.875升/分钟,通过安装节水型冲水龙头就可以轻易地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但是,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均缺乏对各种用水器具,用水工艺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和把握,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结构性分析手段和方法。所以发展科学的预测方法和分析方法是市政水系统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排水体制不合理
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但是,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所带来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现有的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并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暴雨污染负荷问题。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战略研究》中指出,即使我国未来50年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的水平,城市废水排放的COD总量也仅可以控制在当前水平,水质型缺水将在相当长的时期无法有效解决。另外,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中不能盲目选取排水体制,必须根据当地的降雨、水文和地质情况。经过详细的经济和技术比较后才能确定。特别是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应对各种因素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制定因地制宜的合理的改造方案,包括污水,暴雨和溢流污染负荷的长期和瞬间变化,暴雨负荷对污水厂的冲击,城市管理和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暴雨径流负荷的影响,当地的降雨特征和地质条件等,因此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永危机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三)“造水”、“冲水”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以来,尽管政府已经三令五申强调“缺水”、节水”,可是“水景”热度不但丝毫未减。“水景住宅、“亲水住宅”仍然是房地产市场的“主力招牌”,开发商们也在挖苦心思的“开沟铺渠”,不亦乐乎的花大力气打造人工水景。无论是房地产基于市场需要的“造水”,还是用于城市大规模“生态环境”的“造水”,大部分都是只强调局部的景观效果,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其生态功能以及水体本身对城市或流域内水循环的扰动。这就使得大规模的所谓的“生态用水”进入城市,但并没有发挥其生态的功能,反而增大了城市的需水量。还有一些地区,在解决城市污水问题时,并不从污染本身入手,而是引水冲污,使得本身已经紧缺的水资源还要完成额外的任务。这种盲目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造水运动”或“冲水运动”已经造成了水资源需求量的不合理增加,严重浪费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城市的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危机,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利用已经提到了日程之上。城市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依赖,而是需要接耦,不合理的“造水”势必会使城市与水资源的关系脱钩,最终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在进行供水规划时就慎重制定用水定额,明确生态用水的定义与影响,从规划入手,杜绝城市水系统出现盲目的“造水”工程。
三、几点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市政给水与排水的统一性,以水的综合利用作为规划的基点,统筹规划市政给水与排水工程系统。
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服从这一过程。在水循环过程中,给水与排水是人类向自然界“借水”和“还水”的两个程序,为了不破坏这一循环,给水和排水不可偏废。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只使用而不处理,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就会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从而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给水排水设施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市政给水应尽可能少“借水”,减少水处理和输运的费用,使用上要对水“物尽其用”,以减少污水量和污水处理费用。江河湖库等水系是整个流域中市政用水的供体与受体。只有整个流域上做到“好借好还”,才能保证全流域水的正常使用。
(二)树立前瞻、动态的规划思路,合理进行规划分期,提高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应变性、连续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运行将使城市规划实施的环境变得不稳定,规划客体和实施主体变得复杂化,投资方式、建设进度、土地使用模式,运行管理方式等条件变得日益纷杂,规划实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当大的变化。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属于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下若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规划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改变以前市政给水排水规划期用最终蓝图的表示方法,应在论证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可能阶段,合理进行规划分期,每一规划阶段的内客应体现相应合理性与完整性,使规划富有弹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使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分期开发建设与下一阶段的继续开发建设紧密联系,保持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动态开发。
(三)深入研究水的相关问题和水对城市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市政给水排水规划的建设目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布局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
我国进行的大多是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围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利用、污水的合理处理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统筹考虑。结合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对水源水质预测、水源水质保护、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废水和降水的综合利用、河道的整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措施、洪捞灾害的治理等方面都应作深入的研究。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建设目标和规划,保护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良好状态。此外,规划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技术新动态和新材料发展,将有利于开拓规划思路,解决以往困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l]邵益生.城市水问题与城市水战略【N】•中国建设报.
[2]聂梅生.生态区水环境系统规划【J】.给水排水.
[3]GB503l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S】.
[4]邵益生.我国城市水可持续管理的战略对策,中国水工业科技与产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对策
市政给排水设施,是保证城市地面水及时排除,防治城市水污染,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我国排水工程建设初创于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视,市政给排水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市政道路排水设施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如防洪排水能力不足;平坦地区的排水管渠的坡度偏小,易淤积,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成系统,易形成内涝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设计不合理,日常管理不到位,自然条件变化等。通过对许多工程设计的总结,我们认为,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能否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做到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受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影响较大。
一、市政给排水规划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据报道,目前全国城市水源只有30%符合卫生标准,全国七大水系有50%以上江段被污染,流经42个大中城市的44条河流中有93%被污染。城市将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提高供水质量的多重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对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探讨便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的超长期性、投资的高沉淀性、技术上的继承性以及水在自然属性上的易流性和随机性,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特别关注长期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社会性问题。我国现阶段市政水系统规划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和规划方法明显落后,不关注工程因地制宜的多样性和设计的多目标化。污水管走向的杂乱,部分管段走向的不合理,部分次干路、支路辐射的管道埋深较大,无法接入主干道敷设的管道;个别路段的雨水管直接排入外河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现了出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规划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已严重威胁到城市的水系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科学依据不足
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以及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指标为参考,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得到。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很多国家的城市己表明了明显的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发展的Kuznets曲线进入下降区,1995年全球实际取水量仅为30年前预测的一半。提高城市用水效率的技术在近十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冲水龙头的技术发展已经可以实现低流量供水,从过去的9.38升/分钟降至1.875升/分钟,通过安装节水型冲水龙头就可以轻易地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但是,我国不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层次上均缺乏对各种用水器具,用水工艺和用水行为的详实系统监测,缺乏对新型用水技术替代规律和扩散规律的基础研究和把握,缺乏对多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结构性分析手段和方法。所以发展科学的预测方法和分析方法是市政水系统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排水体制不合理
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但是,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所带来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现有的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并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暴雨污染负荷问题。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战略研究》中指出,即使我国未来50年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的水平,城市废水排放的COD总量也仅可以控制在当前水平,水质型缺水将在相当长的时期无法有效解决。另外,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迫使人们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中不能盲目选取排水体制,必须根据当地的降雨、水文和地质情况。经过详细的经济和技术比较后才能确定。特别是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应对各种因素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制定因地制宜的合理的改造方案,包括污水,暴雨和溢流污染负荷的长期和瞬间变化,暴雨负荷对污水厂的冲击,城市管理和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暴雨径流负荷的影响,当地的降雨特征和地质条件等,因此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永危机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三)“造水”、“冲水”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以来,尽管政府已经三令五申强调“缺水”、节水”,可是“水景”热度不但丝毫未减。“水景住宅、“亲水住宅”仍然是房地产市场的“主力招牌”,开发商们也在挖苦心思的“开沟铺渠”,不亦乐乎的花大力气打造人工水景。无论是房地产基于市场需要的“造水”,还是用于城市大规模“生态环境”的“造水”,大部分都是只强调局部的景观效果,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其生态功能以及水体本身对城市或流域内水循环的扰动。这就使得大规模的所谓的“生态用水”进入城市,但并没有发挥其生态的功能,反而增大了城市的需水量。还有一些地区,在解决城市污水问题时,并不从污染本身入手,而是引水冲污,使得本身已经紧缺的水资源还要完成额外的任务。这种盲目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造水运动”或“冲水运动”已经造成了水资源需求量的不合理增加,严重浪费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城市的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危机,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利用已经提到了日程之上。城市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依赖,而是需要接耦,不合理的“造水”势必会使城市与水资源的关系脱钩,最终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在进行供水规划时就慎重制定用水定额,明确生态用水的定义与影响,从规划入手,杜绝城市水系统出现盲目的“造水”工程。
三、几点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市政给水与排水的统一性,以水的综合利用作为规划的基点,统筹规划市政给水与排水工程系统。
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给水和排水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对水的使用应服从这一过程。在水循环过程中,给水与排水是人类向自然界“借水”和“还水”的两个程序,为了不破坏这一循环,给水和排水不可偏废。在用水之后,必须对水进行再生处理,使水质达到自然界自净能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否则,只使用而不处理,累积的大量污染物将超过水环境的容量,就会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现象,从而破坏水的良性循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给水排水设施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市政给水应尽可能少“借水”,减少水处理和输运的费用,使用上要对水“物尽其用”,以减少污水量和污水处理费用。江河湖库等水系是整个流域中市政用水的供体与受体。只有整个流域上做到“好借好还”,才能保证全流域水的正常使用。
(二)树立前瞻、动态的规划思路,合理进行规划分期,提高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应变性、连续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运行将使城市规划实施的环境变得不稳定,规划客体和实施主体变得复杂化,投资方式、建设进度、土地使用模式,运行管理方式等条件变得日益纷杂,规划实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当大的变化。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属于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下若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规划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改变以前市政给水排水规划期用最终蓝图的表示方法,应在论证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可能阶段,合理进行规划分期,每一规划阶段的内客应体现相应合理性与完整性,使规划富有弹性,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使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分期开发建设与下一阶段的继续开发建设紧密联系,保持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动态开发。
(三)深入研究水的相关问题和水对城市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市政给水排水规划的建设目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布局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
我国进行的大多是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围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利用、污水的合理处理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统筹考虑。结合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对水源水质预测、水源水质保护、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废水和降水的综合利用、河道的整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措施、洪捞灾害的治理等方面都应作深入的研究。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建设目标和规划,保护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良好状态。此外,规划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技术新动态和新材料发展,将有利于开拓规划思路,解决以往困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l]邵益生.城市水问题与城市水战略【N】•中国建设报.
[2]聂梅生.生态区水环境系统规划【J】.给水排水.
[3]GB503l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S】.
[4]邵益生.我国城市水可持续管理的战略对策,中国水工业科技与产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规范管理消防部队营房建设
下一篇:浅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
下一篇:浅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