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10人气:
当前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着眼于农村发展,围绕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以民主管理为基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在为民服务中实施民主管理,在民主管理中体现为民服务,在社区活动中推进服务与管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社会协同、农村居民参与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深入。
一、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我办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制定的“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建设全面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敢想、敢为、敢当的“三敢”精神,扎实推进加大投入年、城乡建设年、环境建设年“三个年”活动,千方百计促投入、促调整、促发展,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办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2009年全办完成社会总产值113.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2.6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6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801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5.84亿元,引进办外资金11.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411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745万元.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工作定位,确定发展思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支撑基础,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城镇化、居民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农民不仅想实现安居乐业,也想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城镇化、居民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农民不仅想实现安居乐业,也想共享城市文明成果。
二、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系统工作
推进农村社区设,首先要对农村社区划分进行定位,进而确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农村社区的划分不同于城市社区划分。农村社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居住范围、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要因地制宜。具体做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积极稳妥,在规划和引导农民上实现破题。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利民工程,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坚持群众自愿,以群众满意为基本标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该镇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宣传发动、基础设施配套,对社区群众进行补贴激励、建立社区管理组织方面的作用。在社区建设初期,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在每月的5号议政日上,相关领导和包村干部都要到条件成熟的村庄与群众探讨交流,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探讨社区建设的可行性。村干部及群众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个别条件成熟的村庄,如韦家、前城、后城村,干部群众主动要求街道办事处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政府主导行为,聘请专业规划机构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群众的广泛支持,为政府推进社区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典型带动、分类指导,在树立典型、探索建设模式上实现破题。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也是一个新兴事物,无成熟的标准模式参考,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黛溪办面积大,各村自然条件、习惯风俗不尽相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别,该镇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东尉社区为典型的,两种模式共存的社区建设格局。一是村企联合模式。如北关社区、黛溪社区。该模式依托大工业企业,富民强企,转移劳动力,空置出土地,在国家土地政策范围内使用,实现土地的增值。第二是多村联合模式。如该镇规划建设中的永安社区、东关社区。此模式将自然地理方面相近的村庄合并,建立新的聚居社区,也就是合村并点,合村后进行整建制,做好原有集体财产、基层组织建设的管理和分配。该模式能大量节约村庄建设用地,空置大量空闲土地。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在资金运作、社区管理上实现破题。社区建设,资金、人力需求极大,单靠村集体收入和政府投入难以保证建设的顺利平稳进行。该镇积极吸引民间资本、企业资金及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与管理,采用BT、BOT等运作模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元化投资建设农村社区。社区建成后,积极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社区管理,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发挥物业的最大功能,使其保值增值,并为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创造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同步增长。
(四)强激励硬约束,在设施配套、后续管理上实现破题。为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并使广大普通群众愿意进社区,住的起,有保障,无后顾之忧。黛溪办政府承诺,群众进入社区并拆除原宅基地上附着物的,享受购房优惠价格,楼房价格每平方米不高于900元,并且政府在10年内视财力情况每年给予补贴。大力推行设施配套“十个一”工程,包括一处便民超市、一处为民服务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社区文化中心、一处文化广场、一处设施齐全的体育活动场所、一处社区公开栏和宣传栏、一套完善的环卫设施,满足群众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迫切愿望。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收入低的群众和五保、低保户,则通过廉租房、敬老院等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切实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在转移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破题。该镇在加快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土地经营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相对集中到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种植能手手中;同时,探索合村并点后空置出的土地用于土地的增值性使用,将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由就业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继而实现从农民到城镇居民这一身份的转变,真正将社区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社区。
三、几点思考和启示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稳步实施、综合协调。
(一)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不断解放思想,认识和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群众经验,充分发现群众的愿意和要求,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政策,使之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要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过社区建设,把资金、项目、人才、文明、福利、社保等带进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农民的富裕文明程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和谐发展。
(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城镇社区建设规划。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基础。要依法规划、科学规划,特色规划。规划要适度超前,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复建设。布局要合理,配套设施要完善,社区托幼机构、敬老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商业机构及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及时跟上,充分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缺乏的问题。同时要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严禁朝令夕改。
(三)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全面考虑各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即便在同一村中,群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也存在差别,因此要量力而行,区别对待,根据发达村与欠发达村等的不同情况和现实条件,以及农民的承受能力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农村社区建设是一新兴事务,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规划和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四)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夯实农村社区持续发展基石。产业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核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是社区发展动力和后劲。黛溪办利用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全镇有2.5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工业企业安置就业,全镇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了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达70%以上,土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加快社区建设时,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把社区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培育主导产业,使其迅速形成规模;推动产业集聚,搞好小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社区集聚,为产业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体,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知情权、建议权,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要坚持依靠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让利于民,让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我办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制定的“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建设全面小康邹平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敢想、敢为、敢当的“三敢”精神,扎实推进加大投入年、城乡建设年、环境建设年“三个年”活动,千方百计促投入、促调整、促发展,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办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2009年全办完成社会总产值113.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2.6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6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801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5.84亿元,引进办外资金11.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411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745万元.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找准工作定位,确定发展思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支撑基础,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城镇化、居民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农民不仅想实现安居乐业,也想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城镇化、居民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农民不仅想实现安居乐业,也想共享城市文明成果。
二、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系统工作
推进农村社区设,首先要对农村社区划分进行定位,进而确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农村社区的划分不同于城市社区划分。农村社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居住范围、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要因地制宜。具体做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积极稳妥,在规划和引导农民上实现破题。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利民工程,也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坚持群众自愿,以群众满意为基本标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该镇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宣传发动、基础设施配套,对社区群众进行补贴激励、建立社区管理组织方面的作用。在社区建设初期,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在每月的5号议政日上,相关领导和包村干部都要到条件成熟的村庄与群众探讨交流,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探讨社区建设的可行性。村干部及群众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个别条件成熟的村庄,如韦家、前城、后城村,干部群众主动要求街道办事处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政府主导行为,聘请专业规划机构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群众的广泛支持,为政府推进社区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典型带动、分类指导,在树立典型、探索建设模式上实现破题。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也是一个新兴事物,无成熟的标准模式参考,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黛溪办面积大,各村自然条件、习惯风俗不尽相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别,该镇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东尉社区为典型的,两种模式共存的社区建设格局。一是村企联合模式。如北关社区、黛溪社区。该模式依托大工业企业,富民强企,转移劳动力,空置出土地,在国家土地政策范围内使用,实现土地的增值。第二是多村联合模式。如该镇规划建设中的永安社区、东关社区。此模式将自然地理方面相近的村庄合并,建立新的聚居社区,也就是合村并点,合村后进行整建制,做好原有集体财产、基层组织建设的管理和分配。该模式能大量节约村庄建设用地,空置大量空闲土地。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在资金运作、社区管理上实现破题。社区建设,资金、人力需求极大,单靠村集体收入和政府投入难以保证建设的顺利平稳进行。该镇积极吸引民间资本、企业资金及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与管理,采用BT、BOT等运作模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多元化投资建设农村社区。社区建成后,积极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社区管理,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发挥物业的最大功能,使其保值增值,并为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创造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同步增长。
(四)强激励硬约束,在设施配套、后续管理上实现破题。为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并使广大普通群众愿意进社区,住的起,有保障,无后顾之忧。黛溪办政府承诺,群众进入社区并拆除原宅基地上附着物的,享受购房优惠价格,楼房价格每平方米不高于900元,并且政府在10年内视财力情况每年给予补贴。大力推行设施配套“十个一”工程,包括一处便民超市、一处为民服务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社区文化中心、一处文化广场、一处设施齐全的体育活动场所、一处社区公开栏和宣传栏、一套完善的环卫设施,满足群众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迫切愿望。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收入低的群众和五保、低保户,则通过廉租房、敬老院等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切实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在转移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破题。该镇在加快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土地经营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相对集中到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种植能手手中;同时,探索合村并点后空置出的土地用于土地的增值性使用,将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由就业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继而实现从农民到城镇居民这一身份的转变,真正将社区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社区。
三、几点思考和启示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稳步实施、综合协调。
(一)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不断解放思想,认识和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群众经验,充分发现群众的愿意和要求,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政策,使之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要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过社区建设,把资金、项目、人才、文明、福利、社保等带进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农民的富裕文明程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和谐发展。
(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城镇社区建设规划。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基础。要依法规划、科学规划,特色规划。规划要适度超前,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避免无序建设和重复建设。布局要合理,配套设施要完善,社区托幼机构、敬老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商业机构及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及时跟上,充分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缺乏的问题。同时要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严禁朝令夕改。
(三)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全面考虑各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即便在同一村中,群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也存在差别,因此要量力而行,区别对待,根据发达村与欠发达村等的不同情况和现实条件,以及农民的承受能力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农村社区建设是一新兴事务,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规划和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四)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夯实农村社区持续发展基石。产业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核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是社区发展动力和后劲。黛溪办利用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全镇有2.5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工业企业安置就业,全镇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了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达70%以上,土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加快社区建设时,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把社区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二三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培育主导产业,使其迅速形成规模;推动产业集聚,搞好小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社区集聚,为产业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体,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知情权、建议权,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要坚持依靠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让利于民,让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