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1-02-07 08:56人气:
【摘要】高校是各种思潮汇聚交锋的重要场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传统思想系统学习少、西方思想接触早、对各种新知反应敏捷、发散性思维较强、专业学习创作受意识形态潜在影响巨大等特征,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更大。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促进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的高等学校具有社会主义办学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担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校艺术类大学生是承接党和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梦想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政治意识尚在萌芽,政治认同还不牢固,政治觉悟有待提高,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影响,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关系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关系着国家合格人才的培养,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考验,同时也是艺术院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应对的巨大挑战。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源起及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西方虚无主义文化为理论内核,进而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现实性和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自近代传入中国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全盘西化的旗号,对国人历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埋下了“虚无”的祸根。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成为时代潮流,不可否认也催生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使得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泛滥,呈现出各种样态。如有以“错误历史”为名者,直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是错误的历史,公开宣扬现代化只能是西方化,妄图以这些预设的价值观念重写历史,甚至虚构、丑化真实的历史;有以“还原历史”为名者,不究意义一味片面、割裂地“考证”事实和挖掘文献,利用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作为手段对历史重新评价和认识;有以“重评历史”为名者,在评论革命领袖、英雄人物时以偏概全或者无限放大其缺点,以“私人回忆录”等噱头编纂不实内容的文字材料诬陷革命领袖等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强力催酶,各级各类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相互配合,寄生于青年一代广泛接受并深度融入的新媒体,通过文学、艺术、舆论、新闻等形态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悄然侵入高校意识形态引导传播渠道,持续输出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反政府主义和反权威等弊端和消极内容,侵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其实质就是“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2]。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指的是在艺术院校(含综合院校的艺术院系)就读美术、设计、音乐等艺术类专业(领域、方向)的大学生,他们既具有新时代普通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如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较薄弱的组织观念、学习生活网络化程度高等,也具有许多特有个性,比如相对而言他们对传统思想的系统学习少、接触西方思想早、对各种新知反应敏捷、发散性思维较强、专业学习创作受意识形态潜在影响巨大等。同时,由于中学课程学习安排和高考文化成绩录取要求的不同,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政治鉴别力偏低,因而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他们较于普通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影响。目前,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元而深刻的。多元指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依附的载体、传播的内容等广泛而多样;深刻指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影响、造成的冲击等持久而深远。因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开展全程把廓清历史虚无主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立足青年大学生的共性特点,重点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之产生的主要影响逐一分析,逐一解决。
(一)渗透隐匿性侵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根基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时常蒙着“文化创新”的面纱,在与文化虚无主义相互交融中侵蚀艺术类大学生。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学术研究的合法性,利用学术研究活动歪曲历史事实,将一些攻击和丑化革命、曲解社会主义、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观点植于学术问题和专业作品之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足,政治辨别力较低,难以辨别什么是学术之争和什么是意识形态之争;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不断拓展传播方式,由于渐成艺术类大学生主力的“00后”,有着“网络原住民”称号,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获取过分依赖于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把理论观点植入影视剧、艺术作品赏析、学术讲座课件和视频、评论分析文章等,潜移默化地冲击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虚化和侵蚀,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限于技术、时间、精力等原因难以做到及时跟进并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就可能迷失于网络世界、动摇个人信仰甚至逐渐丢失民族自尊。
(二)价值欺骗性迷失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时常喊着“民主自由”的口号,在与政治虚无主义一唱一和中欺骗艺术类大学生。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的观点,更加注重于历史细节而非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以支线支撑主线,以“解密”“创新”等字眼博取青年大学生们的眼球。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还通过培植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热门公众号”等来牵动网络舆论的走向,对社会热点、群体性事件等做出暗藏强烈指向性和针对性的错误引导,直接或间接地抹黑国家政府、贬损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由于历史知识系统性的缺乏和较为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对历史虚无主义散播的信息感到新奇,在一知半解的认知状态下进而模仿或参与传播,“甚至有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其主要传播者”[3]。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歪曲和欺骗,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和介入,开展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就可能走向思想政治的歧途,甚至丧失政治信仰、背弃党的领导。
(三)思想破坏性弱化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还会打着“重塑价值”的旗号,在与价值虚无主义相互勾联中侵染艺术类大学生。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渗透、侵蚀是无孔不入、潜移默化的。如以网络视频、漫画、动画、配音、篡改歌词等与艺术专业相关、艺术类大学生参与广泛的休闲娱乐方式,对革命英雄、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进行戏说和恶搞,丑化、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英雄、权威等理解上产生偏差和误解,心理上产生疏离和同一性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逐渐弱化,进而对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困惑;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从极端功利角度出发,强调实用主义、推崇浮华享乐、否定美好价值追求,主张以西化推进现代化,变相地传播灌输西方的价值观。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需要接触西方思想较早,他们中的少数人未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来对西方价值观的糟粕进行有效抵御,而出现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文化消费恶俗、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烦和抵制情绪。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持续渗透和兜售,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就可能深陷价值困境、产生价值危机。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艺术院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政治定力,从讲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性;增强政治自觉,从育新人高度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任务;加强能力建设,从强本领高度切实提高育人全过程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
(一)抓好思政课程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好其主渠道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抵挡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实效性。首先,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通过系统地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近代中国历史的事实真相,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定力。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特点及“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计划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新闻热点评述、身边人身边事感想、主题艺术创作体会分析等多形式多渠道融合,深入浅出地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真谛并力求内化于心,切实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科学理性、主动甄别错误思潮的个体能力,避免陷入错误思潮的陷阱。其次,增强授课方式的吸引力。对于如何把思政课的“有意义”讲得“有意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八个统一”,强调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创造性地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开展启发式、参与式和情境式教学,借助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多元的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全媒体”的大背景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挖掘艺术专业自身特性,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效需求与之耦合点,并积极利用融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把传统媒体、课堂教学、专业素养提升与移动互联网终端互为整合利用,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优化、功能拓展和价值附加,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成效,避免他们在浩如瀚海的各种思潮中猎奇、流浪乃至沉沦。
(二)抓好“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
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落到专业特色明显的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必然要求艺术院校狠抓“课程思政”改革,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的有机融合,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推进,以“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这一发动机的“增压器”,确保其驱力同向并产生叠加效应,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穿上“防弹衣”。一是整合艺术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艺术院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十分重视,在他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会有如外出写生、采风、专题创作、主题作品展等艺术实践活动,这恰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与艺术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将思政课程内容艺术化,分步分块合理溶解到专业实践中,更容易让艺术类大学生主动接受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从而使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并逐步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原生能力。二是整合学术资源,构建“课程思政”的文化氛围。在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中,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如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红色文化、革命历史等,将艺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结在一起,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课程思政”效果。例如在绘画课上学习和赏析《长征》等美术作品,在书法课上学习与书写红色经典爱国诗词,在影视课上赏析《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等影片……将宏大的思想政治题材与艺术专业教育巧妙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溶化而非“加塞”于专业教育,让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同时感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激发他们爱国热情和历史人文情怀,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就难以侵入他们的思想。
(三)抓好平台建设,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做好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必须与时俱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从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转向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网络课堂等,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中之重。一要创新网络平台管理机制。艺术院校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市场手段,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和运营企业,加强学校的网络安全管理,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监管,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扼杀在网络摇篮里,与全社会一起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二要打好宣传阵地的网上突击战和网下保卫战。主动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独特的表现力、感染力,致力于使网络成为宣传正能量、彰显时代精神的阵地,致力于将网上价值引领由形入心,变网络负能量为附能量;守住校内宣传文化阵地,对校内广播电视、校报校刊、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载体进行严格管理,对校内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内容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管,严防死守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拒之门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内宣传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三要狠抓优质网络思政课的建设。以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艺术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思政课课件、课程视频,以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丰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并头学习,抢占大学生思想引领的网络高地。四要积极顺应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结合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创作等创新力优势,及时跟进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前沿,充分发掘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各新媒体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建设的高度关联,实现优势叠加、资源互补、创新发展,不断革新有效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全媒体时代的潮头。
(四)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障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捍卫意识形态主阵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的重大任务。一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主导作用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经调查,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也存在由二级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负责的情况。因此要着重培养授课教师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教学执行力,使他们能够高效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并使教学成果有效延伸,就必然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要求来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抓好学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环节之一。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要构建专兼结合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根据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思政课教师、负责学生工作的专兼职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进行合理优配,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学生信息员等进行大力培养,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舆情的走向,做到内容全方位掌握,范围全方面覆盖。同时,要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政治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对国家政策、理论的认识,提高政治嗅觉的敏锐度和舆论事件的鉴别力,以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舆情此起彼伏的特点,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阵地意识,尤其是要筑牢课堂主阵地,抢占网络制高地,建设全媒体新基地。不断拔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网上暗堡,“通过信息反馈和评判机制进行监控和回击,使新媒体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利武器和有效载体”[5]。
(五)抓好社会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最佳切入方式,也是大学生弥补专业学习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渠道,丰富形式和内容,着力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就能不断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吸收,激发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内在思想免疫力。首先,通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互动项目,实现国史国情学习的教育目标。如在清明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特殊场所并结合参观内容和感想开展历史题材艺术创作,让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情境中结合专业思维进行体会、思考、总结和挖掘,激发创作灵感并将感受的历史印迹表现于作品,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党的历史的认同感,其中的优秀作品又能成为教育影响同龄人的绝佳载体。其次,通过有组织的对地方、企业和场馆等考察体验,让艺术类大学生具体感受国家建设发展历史、党的成长历史,加深对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情况的了解,体验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工程等具体措施在基层执行的巨大成果,发现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实际原因等,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及深入的思考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再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实践,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建设,如结合校内外党建、文创和环境营造等具体工作需要,以艺术类专业特有的创造能力和优势,以专题绘画、海报设计、教育教学资料编制、产品设计、墙绘等主题艺术创作形式,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增强大学生对集体、社会、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在灵魂深处自发形成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强大免疫力和自洁力。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导致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误导、历史认知产生偏差、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的错误倾向,艺术院校应立足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巧妙融党史、国家发展史教育于专业教育,以主题艺术创作推进艺术类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危害。
[参考文献]
[1]黄刚,姚雪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述评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55-60.
[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20-128.
[3]李蕴哲,张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17-20.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曾宁,苑晓杰.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43-45.
上一篇:银行卡盗刷民事诉讼举证探讨
下一篇:民法规范对行政法的适用性
下一篇:民法规范对行政法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