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艺术课教学艺术发展路径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它包括机智、幽默、热情等情感因素。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学习创造、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
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及实行可谓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处于自身的兴趣还是对学分的需求,大学生们选修公共艺术课的热忱高涨。在学生们的眼里,艺术课是“快乐的天堂”,但要成为学生们的“快乐伙伴”,特别是在一百多人的大课堂里,我们教师的言行必须散发出教学的魅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对教师的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进行审视,比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师的语言、仪表、教态等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教学气氛。那么具体该怎样设计语言呢?
一 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特点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教师要用自己的言教,激发、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等。比如,在学习《动漫中的音乐》时,古典音乐大师们的作品编配了精致的画面,以插画、漫画、卡通、摄像等美术手段形象地“画”出了音乐美的旋律,在这乐画合一中,古典音乐不再曲高和寡、晦涩难懂,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使学生们很自然地进入音与画的情境。欣赏结束时,不要问好不好听、好不好看之类的话,教师说:“如果是你,这段音乐你想用什么画面来表达?”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艺术课堂是一个享受美的殿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艺术的意蕴有时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特别不喜欢教师的宏篇大论、一览无余,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比如,欣赏乐曲前教师常常会把乐曲的背景和内容都讲得很详细,学生的想象力无法发展,抑制了学生想听的欲望,这样对音乐欣赏的再创造就是一句空话,。如果让学生先听后发表感想,最后教师简要分析,这样岂不更好?所以,艺术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是减法,尽可能少讲。
二 从情感出发,在“自在”中重视审美体验
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
首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艺术教师要想语言能感动学生、必须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充满感情。我们曾在汶川地震周年的纪念日,在课堂上教师朗读一封灾区孩子写给全国人民的信,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无需讲其中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把自己当作是“灾区的孩子”。教师用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语言,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其次,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学生能自信的面对问题。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另外,鼓励时的语言要富于变化。对待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表现,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学生会感到教师真正注意到了自己,应注意“以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基点。www.17net.net 论文网
三 以学生为主,在“自由“中鼓励艺术创造
“自由”、“创造”这些名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就没那么轻松了。到底怎样说,才能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呢?
首先,以学生为主角进行语言设计。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我们的语言能凸显其主体性。比如在《语言表演艺术》课的“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的课堂上,理论讲述后,随即进行课堂实践,由同学朗读例句,问学生:“你认为这一句的重音应该在什么地方?”、“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等等,接着说:“试一试好吗”?学生在经过“自由”的选择后朗诵起来会更加自信和从容。
其次,创设自由的空间。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讨论等,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比如,在分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也可场外组织,语言上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能大胆地参与讨论和表现,完全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
下一篇:浅论当代大学教育理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