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论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50人气:
[摘 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以育人为宗旨,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怕苦、怕累、怕难的心理,克服不良个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素质 运动健康 意志品质培养
近年来,在校生中独生子女人数明显增多,可他们的意志品质较之于七八十年代青少年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课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怕苦、怕累、怕难的现象,对此我上体育课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及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花圃中那一朵朵或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花的海洋中有几棵“无精打采”或“半枯半萎’的小花。是任其自然,还是多费心思去探究如何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有学生无精打采,是认为体育课总是跑啊、跳啊的,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枯燥乏味而又厌烦;而“半枯半萎”则主要由于有的学全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课有害怕恐惧心理,从而缺乏动力。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就要对症下药,我通过向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家和老教师们的学习和从体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就要在课中多添加新生事物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动起来生龙活虎。
一、尊重和爱护学生、多给学生鼓励与关心 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也知道感情交流。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冷淡,学生情绪会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多激励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他们。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和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中学生特别需要鼓励关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比较难的动作,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可以用“勇敢些”、“放松些”、“你能行”等话语激励学生,增强信心。例如,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若一名学生没有越过,并不表示这个学生无能,而只不过是他没有掌握技巧而已。这时,教师如对他产生不满甚至轻视,就会挫伤其练习积极性,使之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反之,教师如加强保护和帮助,提高和改进练习方法,多鼓励关心学生,就会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动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最后还有注重相关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让其明了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人一生健康的关系,让他们学习一些与身体练习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使他们的体育锻炼与运动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从而产生运动激情和热情,为正常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真正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如给学生们带广播操时,在没有音乐伴奏时,教师就可以用哨子代替口令,这样学生既感觉新鲜,又感觉到很强的节奏感。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失败是经常出现的,教师应在学生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详细分析失败原因,可以把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也可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的模式,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每完成一次动作后逐步得到提高。
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在教授“鱼跃前滚翻”时。通过组织教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以及互帮互学的能力。上课时问到,我已经提前到场,并且用挂图讲解本次课教学目的、要求、学习顺序和场地安排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还特意精选“流血流汗不流泪”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接着,我安排了游戏项目——校囝苗族板凳健身舞(教师组织、口令,学生练习),接下来安排徒手体操,带领学生做热身练习。从头部运动、踝腕关节运动、腰腹背部运动到各种压腿活动,学生们情绪高涨。配合默契。接着我安排了专项练习“低头含胸团身抱腿练习”和“蹬摆前上跃练习”,大家做的真用功。在练习时,我不时地巡视指导,并利用表扬鼓励,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心理品质。最后以游戏“开火车”愉快地结束了本堂课的教学。在课堂小结时说:本次课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在练习过程中,许多同学遇到了困难,可并没有因此退缩不前,在同学们的帮助及自己刻苦努力下。勇敢战胜了困难和自我,取得了成功:这也是同学们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我希望大家把他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勇于面对,敢于挑战困难,形成自己优秀的品质,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教师运用言语进行适宜刺激
在教学、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准确肯定的评价,或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的幅度,并能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树立信心,把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完成动作的速度、力量、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时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教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韩玉宾,文兰细.浅谈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中国学校体育,2005(1):59-60.
[2] 朱训展.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2005(4):12-13.
[3] 王耘,席夫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5(12):58—59.
[4]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65-78.
[关键词]心理素质 运动健康 意志品质培养
近年来,在校生中独生子女人数明显增多,可他们的意志品质较之于七八十年代青少年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课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怕苦、怕累、怕难的现象,对此我上体育课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及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花圃中那一朵朵或小蕾初绽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花的海洋中有几棵“无精打采”或“半枯半萎’的小花。是任其自然,还是多费心思去探究如何让他们融入花海中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认真仔细的揣摩学生心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有学生无精打采,是认为体育课总是跑啊、跳啊的,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枯燥乏味而又厌烦;而“半枯半萎”则主要由于有的学全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课有害怕恐惧心理,从而缺乏动力。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就要对症下药,我通过向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家和老教师们的学习和从体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就要在课中多添加新生事物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动起来生龙活虎。
一、尊重和爱护学生、多给学生鼓励与关心 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也知道感情交流。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冷淡,学生情绪会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多激励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他们。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和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中学生特别需要鼓励关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比较难的动作,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可以用“勇敢些”、“放松些”、“你能行”等话语激励学生,增强信心。例如,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若一名学生没有越过,并不表示这个学生无能,而只不过是他没有掌握技巧而已。这时,教师如对他产生不满甚至轻视,就会挫伤其练习积极性,使之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反之,教师如加强保护和帮助,提高和改进练习方法,多鼓励关心学生,就会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动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最后还有注重相关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让其明了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人一生健康的关系,让他们学习一些与身体练习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使他们的体育锻炼与运动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从而产生运动激情和热情,为正常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真正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如给学生们带广播操时,在没有音乐伴奏时,教师就可以用哨子代替口令,这样学生既感觉新鲜,又感觉到很强的节奏感。另外,在体育活动中失败是经常出现的,教师应在学生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详细分析失败原因,可以把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也可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的模式,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每完成一次动作后逐步得到提高。
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在教授“鱼跃前滚翻”时。通过组织教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以及互帮互学的能力。上课时问到,我已经提前到场,并且用挂图讲解本次课教学目的、要求、学习顺序和场地安排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还特意精选“流血流汗不流泪”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接着,我安排了游戏项目——校囝苗族板凳健身舞(教师组织、口令,学生练习),接下来安排徒手体操,带领学生做热身练习。从头部运动、踝腕关节运动、腰腹背部运动到各种压腿活动,学生们情绪高涨。配合默契。接着我安排了专项练习“低头含胸团身抱腿练习”和“蹬摆前上跃练习”,大家做的真用功。在练习时,我不时地巡视指导,并利用表扬鼓励,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心理品质。最后以游戏“开火车”愉快地结束了本堂课的教学。在课堂小结时说:本次课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在练习过程中,许多同学遇到了困难,可并没有因此退缩不前,在同学们的帮助及自己刻苦努力下。勇敢战胜了困难和自我,取得了成功:这也是同学们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我希望大家把他带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勇于面对,敢于挑战困难,形成自己优秀的品质,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教师运用言语进行适宜刺激
在教学、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准确肯定的评价,或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的幅度,并能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树立信心,把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完成动作的速度、力量、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时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教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韩玉宾,文兰细.浅谈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中国学校体育,2005(1):59-60.
[2] 朱训展.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2005(4):12-13.
[3] 王耘,席夫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5(12):58—59.
[4]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