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等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50人气:

李振财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影下,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初等教育论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起到启蒙引导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生物教学 能力 培养
在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旧模式已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传统初等教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重视传授,重视结论,轻视探究轻视创新,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势将传授式教学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往旧的教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些新型的教学观念与行为。经过在教学中的摸索,我对初等教育生物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能力作了如下思考:
第一、应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学习、成长、创新的能力,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与发展的前沿,因此“学到老,用到老”更具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1.动脑能力。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学,只要上课听、下课背就行了,不用费太大的脑筋。这是长期初等教育传统教育形成的固有模式,它已经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改以前的 “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就应多问“为什么”、“怎么办”和“怎么样”。例如:你如何验证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如何预防传染病?等。
2.动手能力。以往学生只有在实验课上才有动手的机会,其实,除了实验课以外课堂上也尽量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一些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去做,另外,有些活动也可以伴随着课堂同时进行。例如:讲”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植物的实物,边进行探究边总结相关知识。讲“花的结构”时,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边实验边进行探究总结。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
3.动嘴能力。学生除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外,还可以向老师发问,也可以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及进行讨论。例如:初一第一节课“致同学们”,把教师平等的放到学生中去,师生共同发表言论,阐述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学知识、生物发展史、生物学的前景等,这样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迈进了生物乐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或参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同学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这样一方面锻炼自己的动嘴能力,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动脑能力和分辨能力。
第二、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的能力
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是对实验现象或实验标本的观察,往往缺乏一定的目的性。为避免这种情况,我就提前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看什么、怎样看。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我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蚯蚓运动时,它全身的肌肉是怎样变化的,它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在粗糙的硬纸面上运动速度有何差异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蚯蚓的运动是肌肉与刚毛相互配合的结果,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分析,既节省了时间,又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2.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是否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这需要学生在实验中做好记录,随时分析实验结果。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分析,又要重视查找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目的的原因,如“制作酸奶” 实验,我布置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做了这个实验。期间,有的同学回来报告,酸奶制作没成功,我帮他回顾分析他的制作过程,结果是没密封容器口。这样找到失败原因不比他喝到酸奶更有意义吗?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做实验,得出结论,分析交流,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努力,同时也明白:要酿一杯生活的美酒必须付出一些努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他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新一代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是教师的“言堂”,以教代学,传授的知识注重结论、轻视过程,课堂教学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经验式教学为研究性、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动意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发展,改变以往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而且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会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到位。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讲究教学艺术,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情感冲动中,变“让我学,逼我学”为“我要学,渴望学”,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在探究草履虫趋性的实验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草履虫是怎样向前或向后运动的?为什么?2.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3.为什么要在载玻片上放些棉花丝?4.做过此实验后。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5.如何自行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探讨、比较、评价实验方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得到了满足的同时,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几棵极其难得的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样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糟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学生会发现,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培养了创新的意志。
第四、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当今时代,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而我们以往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现在采用一种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分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要求小组成员间相互支持、配合;每个成员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能够做好以上几点,合作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相互交流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使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配合、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合作性学习时要注意恰当地组织和引导,还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综上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走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下去,通过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课堂,积极参与进来,动手、动脑,团结合作,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