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省心的选择!—— 无忧期刊网
帮助中心
期刊发表
您的位置: 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人文生态背景下的小型墓园空间环境设计——合阳烈士陵园设计教育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50人气:

张 伟

摘要:自古以来,墓园建筑就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我国现代墓园建筑由于起步较晚,不被重视。使得目前我国现代墓园的发展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缺乏根基的症状。本文人文教育论文以工程实践中的思考为基点,探讨了对于在人文生态背景下,城市小型墓园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小型墓园 空间环境

论文引言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日趋成熟的今天,墓园的形制不再是今天唯一要深入研究的论文主题,而它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要表达的城市意义已日趋重要。尤其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浪费严重,城市绿地和城市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的现状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要关注墓园建设,让它作为城市的节点,城市绿地空间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满足教育、祭奠的功能需要,同时也能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场所空间。

现以合阳烈士陵园的设计为例,对墓园空间环境设计中人文教育进行的一些列思考进行解析。

1.项目设计背景

陵园基地位于合阳市天河广场内,占地5254M²。基地内现存烈士墓118座,新建的幕园区需安置至少125个墓室。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在于此烈士陵园是位于城市的公共开放绿地空间内,区别于一般的烈士陵园设计,所以它必须融入到整体公园环境之中,因而在其建筑形式、材料、交通流线及周边环境的处理上都要充分考虑 (如图1) 。



广场内已建成的景观构筑物有:金塔、碑亭、吊脚亭及佛阁等。形成了一定的景观序列,这也就要求陵园的设计应与这些建构筑物存在呼应的关系,在整个环境中能达到统一和协调。因此要求陵园的设计在功能上要满足烈士骨灰安葬和凭吊活动的进行,同时也不能和广场游憩休闲观光的主基调相冲突,能够形成整个广场中一个寓教于乐的景点。

2.设计中的思考和纪念性空间的营造

2.1 设计中的思考

1) 考虑在整体的环境中怎么融合,采用何种方式融合;

2) 应满足当下对于墓园建设的新要求,成为绿色生态墓园;

3) 在空间上考虑,建筑怎样布局可以满足墓园的凭吊活动及人们的心理需求;

4) 在造型上怎么处理能让其成为一处广场内的游园景点,同时还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5) 在细部上的考虑(对于墓志铭、墓碑以及凭吊物品放置的考虑);

6) 在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考虑。

7) 对进行悼念活动人群的场地考虑,在设计中体现对弱势人群的关怀。

2.2 纪念性空间的营造

一、 空间布局

为了寻求与广场及周边环境的深层联系,使陵园设计融入到广场的整体设计中且能够达到提升广场景观品质和丰富广场空间层次的目的。所以设计时有意将陵园本身的设计轴线和广场原有的景观轴线重合。

由于天河广场是供市民日常休闲、游览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使陵园既能融入广场的整体环境,同时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对其视线关系进行了分析。对陵园内部的场地也进行了高程设计,以满足陵园内外的功能及视觉要求(如图2)。陵园由入口区、雕塑广场区、墓室及悼念区、外围绿化区四个部分组成。



1) 入口区

入口区分为南北两个,分别连接广场的南北出入口,也是从广场各景点进入到陵园内部的过渡区域。其中北入口为陵园主入口,与碑亭,吊脚亭,金塔围合成入口主广场,可以在此举行较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并在入口两侧各种两棵胸径在35cm左右的国槐,形成主入口空间的标识和引导。

2) 雕塑广场区

位于园区南北中轴线上,连接陵园南北入口。广场采用青石铺地,两侧设置L形长条石凳,供人休憩、缅怀。正中放置纪念主题雕塑,雕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正面为玻璃钢仿制的烈士的头像,背面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下端为红色花岗岩饰面的基座,上置玻璃钢仿铜花圈。这里是举行小型悼念仪式的场所。

3) 墓室及悼念区

此区分为两部分,分别位于雕塑广场的东西两侧,其间通过缓坡种植带作为过渡。悼念区为下沉式,比外围地面标高低1M,分可由踏步和坡道进入。下沉步道外侧为烈士悼念墙,悼念墙呈折线布局,沿行进方向高低起伏。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浮雕,内容为合阳的名声古迹和秀丽山水。下部分为墓室口,题刻烈士的墓志铭,其内为墓室,用于安葬烈士骨灰及遗物。悼念墙和步道之间设置一道凹槽,可供前来悼念的人放置祭品、鲜花等。

4) 外围绿化区

位于陵墓区与周边园路间,在两侧悼念墙外围墓室上方的退台土坡上种植槐树,其作用为保护墓室覆土和隔离视线。占地约2727M²。

二、 空间序列

设计中以陵园的南北轴线作为游览的行进路线,形成了陵园空间单元展开的空间轴向。通过“起、承、升、接、终”的设计,构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如图3)。



1) 起——入口广场

设计时,有意利用原有建筑物形成的半围合空间,形成陵园的入口区。通过铺地的设计以及乔木的种植形成由较开敞的公共广场进入到较封闭的墓园空间的过渡区,形成空间上由开到合。

2) 承——悼念区至雕塑广场

在墓园北入口处设置步入两侧悼念区的踏步及坡道,考虑到残障人士和小孩的使用。以围合的斜坡种植带将空间近一步收缩,此部分连接入口广场和中心的雕塑广场,作为烘托雕塑广场空间氛围的前奏。

3) 升——雕塑广场

此部分为整个陵园的中心,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在空间的水平维度上豁然打开,形成宽敞的活动空间,可供人休憩,眺望斜坡下的悼念墙。也可举行小规模的爱国教育宣讲活动等。在垂直维度上,因为雕塑的存在,也形成整个墓园空间的重心和视觉焦点。同时空间序列在此也形成了另一个轴向——向东西两侧的悼念墙形成空间序列的延伸,更加丰富了空间层次。

4) 接——雕塑广场至南侧入口

同北侧通道设计一样,设置步入两侧悼念区的踏步及坡道,以围合的斜坡种植带将空间进行收缩。承接雕塑广场的纪念性氛围过渡。

5) 终——南侧入口至休闲长廊

整个陵园的空间序列以环形的休闲长廊作为结束,从形态上与平面形式形成呼应,同时在垂直维度上刚好也形成雕塑广场的背景。

整个空间序列有收有放,高低有序。在平面形态和视线上都做了不同的分析和对比。

三、植物景观营造

陵园设计中,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广场的特质,因而乔木采用不同胸径的国槐和毛白杨,植被为早熟禾。

其中陵园主入口处,两侧各种植两颗胸径较大的国槐,起到引导和凸显空间的作用。在两侧折线形悼念墙之后的退台土坡与周边园路之间,大面积种植国槐。其作用为保护墓室上方的覆土以防游人踩踏,同时也能遮挡墓园外围的游人视线,保证墓园空间的相对封闭,以烘托陵园的肃穆氛围。

而陵园内,在雕塑广场两侧的斜土坡种植区种植白杨树,由于白杨树形的特点,分枝点较高,能形成视线的穿透同时丰富墓园的空间层次。让人在雕塑广场就可以看到悼念墙的浮雕,吸引人们前去观赏、凭吊。

3.论文总结

在整个墓园设计过程中,综合了很多的因素,包括现场地理人文教育条件,墓园空间布局与序列的研究,特别是当下对绿色墓园新理念的倡导,以及人们的情感及纪念方式的改变等等,把它们统统作为设计首要解决的矛盾进行推敲和分析,终而形成一个认为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以期通过此案例中的思考,能够达到举一反三之效,对相同背景下的设计中能有所帮助,对城市建设有更多的关注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 布鲁诺•赛维著.建筑空间论[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 章俊华.日本城市绿地空间[J].中国园林,2001.06

[4] 纪铮.彼得_卒姆托_超越世俗的呼唤[J].世界建筑, 2005.10

 

在线客服:

无忧期刊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专业发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