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19:50人气:
摘要:健全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而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全人格;培养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压力较大的社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各异,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时代弄潮儿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大学生要么无所适从,要么盲目随从,甚至有一部分青年学子不堪重负、人格扭曲,不但成不了社会栋梁之才,还可以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要造就更多顺应时代的弄潮儿,拯救大潮中的落伍者,消除社会不良隐患,推动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应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一、人格的涵义
人格一词涵义非常广泛,最初直接指角色面具。现代“人格”一词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社会学上表示个人行为物质的统一性和固定的配合形式,在法律上指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心理学角度,人格和个性含义相同,指的是一个人在漫长的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是全面整体的人。它是对人的整体的描述,而不仅是对人的某一方面的描述,反映了人的整体性,既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又包含人的外在行为实践,具有表里的统一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格是具有主观世界的人,其主观世界既有可变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人格的内在品质和行为具有相对的一贯性。人格是有特色的个人。人格是一个内在动力组织,人格结构不只是一个素质结构,也是一个动力结构。它具有能量,决定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的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也是人在行为实践中遭受挫折,产生疾病的内在原因。人格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结果。人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体育与人格的关系
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体育能促进学生生理发展,为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又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对学生而言,要想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强健的体魄,尤其是以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为基础。所以我们说,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的首要前提。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所体现,这对学生切实认识自身是一个契机。同时,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更能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激烈的特点,有些项目甚至是高强度、强对抗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作风,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勇于抗争等优秀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促进个体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和文化人格。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可见体育的人文价值趋向已清晰展露。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较深的层次上看,相对于传统理论上的体育教育,现代体育教育的人文性显得更为突出。
多年的基层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活动的目的。道理是明显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并不简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的结果”。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对自己身心进行自我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人格的一个过程。
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各有特色,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看似凌乱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所有体育运动的精髓,每个学生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这种对自身人格精神的塑造实行上的就是一种从单纯的生理上的体育观向人文的精神上的体育观的转变,也就是实现体育教育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四、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思、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应创设和保持一种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持续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自律进程,把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过去体育教学的一些模式,实施民主施教,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
3、发展社会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人是社会的一员,人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育运动是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本质,打开一个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与全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的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
4、积极参与,自强自立,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运动中无论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要求个人的积极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力投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的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矮小的机动灵活,高大的强打硬拼,诚实的稳扎稳打,聪慧的富于变化。比赛场成了天经地义的竞争场所,在规则的方圆中让学生得以尽情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
5、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责任心和正义感
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个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准就要受到规则的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健康文明的活动,要从小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道德,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充分表现和发挥水平。不斤斤计较,不以牙还牙,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体育教学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体育比赛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作风正派、行为高尚的人格精神。
6、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体育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既是技术、战术的对抗,也是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学会靠真才实学、靠自身实力、靠智慧技巧去战胜对手,去争取胜利。要让学生学会在健康文明的比赛和竞争中,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品尝丰富多彩的体育乐趣,追求人的身心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总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应真正认识到健全人格的价值与魅力,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
[2]任晓静,陈英柏,李强.高校体育教育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3]孙斌.浅谈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J].苏州工职院,2007,(6).
[4]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全人格;培养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压力较大的社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各异,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挑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时代弄潮儿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大学生要么无所适从,要么盲目随从,甚至有一部分青年学子不堪重负、人格扭曲,不但成不了社会栋梁之才,还可以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要造就更多顺应时代的弄潮儿,拯救大潮中的落伍者,消除社会不良隐患,推动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应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一、人格的涵义
人格一词涵义非常广泛,最初直接指角色面具。现代“人格”一词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在社会学上表示个人行为物质的统一性和固定的配合形式,在法律上指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心理学角度,人格和个性含义相同,指的是一个人在漫长的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是全面整体的人。它是对人的整体的描述,而不仅是对人的某一方面的描述,反映了人的整体性,既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又包含人的外在行为实践,具有表里的统一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格是具有主观世界的人,其主观世界既有可变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人格的内在品质和行为具有相对的一贯性。人格是有特色的个人。人格是一个内在动力组织,人格结构不只是一个素质结构,也是一个动力结构。它具有能量,决定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的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也是人在行为实践中遭受挫折,产生疾病的内在原因。人格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结果。人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二、体育与人格的关系
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体育能促进学生生理发展,为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健康的心理,又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对学生而言,要想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强健的体魄,尤其是以健康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为基础。所以我们说,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的首要前提。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所体现,这对学生切实认识自身是一个契机。同时,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更能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健全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项目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激烈的特点,有些项目甚至是高强度、强对抗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作风,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勇于抗争等优秀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促进个体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和文化人格。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可见体育的人文价值趋向已清晰展露。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较深的层次上看,相对于传统理论上的体育教育,现代体育教育的人文性显得更为突出。
多年的基层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活动的目的。道理是明显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并不简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的结果”。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对自己身心进行自我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人格的一个过程。
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各有特色,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看似凌乱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所有体育运动的精髓,每个学生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这种对自身人格精神的塑造实行上的就是一种从单纯的生理上的体育观向人文的精神上的体育观的转变,也就是实现体育教育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四、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思、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应创设和保持一种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持续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自律进程,把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过去体育教学的一些模式,实施民主施教,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
3、发展社会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人是社会的一员,人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育运动是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本质,打开一个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与全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的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
4、积极参与,自强自立,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运动中无论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要求个人的积极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力投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的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矮小的机动灵活,高大的强打硬拼,诚实的稳扎稳打,聪慧的富于变化。比赛场成了天经地义的竞争场所,在规则的方圆中让学生得以尽情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
5、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责任心和正义感
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个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准就要受到规则的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健康文明的活动,要从小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道德,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充分表现和发挥水平。不斤斤计较,不以牙还牙,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体育教学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体育比赛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作风正派、行为高尚的人格精神。
6、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体育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既是技术、战术的对抗,也是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学会靠真才实学、靠自身实力、靠智慧技巧去战胜对手,去争取胜利。要让学生学会在健康文明的比赛和竞争中,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品尝丰富多彩的体育乐趣,追求人的身心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总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应真正认识到健全人格的价值与魅力,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
[2]任晓静,陈英柏,李强.高校体育教育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3]孙斌.浅谈体育教育与人格教育[J].苏州工职院,2007,(6).
[4]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上一篇:谈快乐学习的体会
下一篇:加快教育改革,拓宽就业渠道——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难谈起
下一篇:加快教育改革,拓宽就业渠道——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难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