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日期:2020-07-13 10:06人气:
一、小学英语课堂的现状
小学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兴趣、思维发展、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固化,教学课堂过分看重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填鸭式讲解、机械化练习,轻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学的最大作用并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培养懂思维、会独立思考的人,也就是为思维而教学,这就是英语学科素养的要求。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所创情景脱离学生认知实际
基于情景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而忽略了创设的情境是否贴切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否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好的情景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情”不是真情,而是假意,将使情景教学黯然失色。在情景教学法下,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有效。研究表明,实施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是教学新知识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一味的使问题生活化,而去生硬的创设问题情境,但是由于考量不够,缺乏情感目标,只重视了认识因素,导致创设的情景失去原本趣味,景也变得不再生动,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当
课堂提问中教师最容易忽视对学生回答结果的反馈。不当的反馈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对学生打击羞辱、批评贬低。当学生无法正确回答教师问题时,意识到自己表现不佳,内心紧张,焦躁不安,学生试图从教师方得到提示和帮助,这时教师却表现出消极的反馈态度,指责学生回答不当,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抗心理。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忽视、不予评论。当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渴望得到教师的回应,期许教师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时教师态度冷漠,忽视学生的答案,不予评论,学生无从得知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对自己的答案持怀疑态度,从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质疑。3.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单一。当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回答时,教师的反馈形式机械单一。例如当学生挑战高难度问题,并回答正确时,教师仍仅仅用Yes或Good等简单的反馈语句,会降低学生的成就感,影响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单纯运用上述话语进行反馈,则学生只是确认答案,而得不到任何答案以外的信息。
(三)学生的主体性弱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两者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是重中之重。而大多数教师直接讲授,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这也就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缺失。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在运用讲解法时一味强化自己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致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老师讲解而缺乏自身思考能力的坏毛病。
(四)学生课堂讨论参与度差距明显
在课堂讨论活动中表现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参与讨论思考的程度远高于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导致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更多提高个人能力的机会,而成绩稍落后的学生停步不前。从而加大“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背后的原因
(一)课堂情景脱离实际、机械单一
语言源于生活。小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因情景创设脱离实际或机械模仿单一情景,从而导致语言学习超出学生认知水平或不能引起情感共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英语学习中语言的有效输入输出。案例:以一五年级老师讲解小说UncleTom’sCabin为例,该板块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关于提升学生对人权平等,爱与和平的情感目标的认识。该老师在导入时首先播放了JohnLennon的Imagine以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老师向学生提问:“what’syourfeelingsaboutthesong?”学生反应淡漠,未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老师不得不用中文解释,学生勉强理解。这种脱离学生认知的情景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理解,甚至误导学生。分析:此案例中学生的表现出乎老师意料,小学生理应对歌曲很感兴趣,为何此情景中他们反应淡漠呢?教师以为学生对歌曲Imagine很了解,但实际学生根本不知道这首歌,且歌曲单词、句式超出其认知范围,学生当然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是兴趣,淡漠的情感态度严重影响语言输入输出,这种脱离实际的情景创设是不恰当的,费力却徒劳无功。
(二)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
不当反馈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导致学生会产生以下的不良心理状态,详细分析如下:1.焦虑。焦虑是当人们的自尊或已有习惯受到挑战时出现的特殊心理现象,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回答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这时学生的关注点在于教师对自己的印象是否受到负面影响。这种担忧极大地影响学生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同时,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焦虑心理,给出错误的反馈,让学生备受煎熬,加剧焦虑心理。2.自卑。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自信。这样导致学生失去思考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渴望回应而无所得,无法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判断,进而导致学生即使回答正确,也会产生回答错误的错觉。教师忽视这种心理变化,长期以往,学生易产生自卑倾向。3.倦怠。倦怠是一种疲乏懈怠的心理状态,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表现为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参与度的降低。对于不同层次的问题采取简单机械的反馈语句,学生解决高于自身水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失去思考高难度问题的驱动力,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比较于之前积极参与课堂,而如今却乏于思考问题,对教师的提问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此时,如果教师不重视改变这种现状,会加剧学生对参与课堂活动的倦怠。
(三)教师的主导性过强
讲授法作为古今中外沿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且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现今英语课堂教学中,讲授法很容易出现教师单一使用讲授法或讲授法运用时间不当的问题。小学生身心发展有其阶段性特征,对注意力的集中也有一定时间限制。枯燥单一、长时间的讲授很容易使英语课堂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探讨、思考、接受、反馈的机会,学生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被动化,对英语课堂产生厌恶、反抗情绪。
(四)小组成员机械组合
小组讨论理应为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过程,但由于机械组合,小组讨论仅局限于表面,流于形式。1.教师方面:层次搭配不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选择同桌,前后排的小组搭配方式,教师未能考虑学生性别、性格、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这种搭配方式虽然节省课堂时间,方便快捷,但分组随意,缺乏科学性。2.学生方面:组内分工不明。在小组讨论中,缺乏组织者,组内成员自我角色定位模糊,导致任务分配不明确,参与度不均。通常情况下,小组内优等生或积极主动的学生积极讨论,占据主导地位,而后进生或一些不太积极的学生往往被忽略,甚至一言不发,成为旁观者。
四、埃里克森视野下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
(一)结合情感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创设趣味化情境
小学生年龄大多在7岁~12岁,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其心理状态正处于第四阶段即勤奋—自卑,该阶段的学生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相应问题情境的同时,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创设符合他们生活体验的趣味化情境,避免产生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应当注重情感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结合,创设出知、情、意、行融为一体的问题情景,加强英语语言学习的有效输入、输出。
(二)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给予正确反馈
结合埃里克森理论中学龄期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勤奋感。“罗森塔尔效应”强调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激励的重要性,这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积极的反馈消除学生焦虑、自卑、倦怠的消极心理,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勤奋感获得
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注意力难以超过22分钟,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课堂注意力最集中,表现最佳。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该心理特点,抓住运用讲授法的黄金时间段,达到讲授法教学的最佳预期效果。埃里克森曾提及:“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例如,在讲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也可设置问题,通过适当而有趣的“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探究之心。教师心中应当有一把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抛出的问题应当是带有一定难度,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其潜能,但又不能过分超出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打击学生信心,导致自卑感的产生。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是适当而又有趣的,以便学生顺利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四)教师优化分组,确保组内分工明确
埃里克森针对7岁~12岁处于学龄期孩童的研究表明,此阶段的孩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业,促进勤奋感的获得。优化小组和明确分工可使得学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由此获得勤奋感。1.教师方面:优化分组。教师在分组时,应考量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能力,并统筹诸多方面。首先,组内兼具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使得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全组成员主动热情的加入小组讨论。其次,由于男女差异,男生女生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不一样,对于不同的讨论话题,男女成员合理搭配,互补认知领域。最后,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优带弱,共同进步。如此优化分组使得班级内部展开公平的良性竞争,有效提高班级整体水平。2.学生方面:明确分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82%的学生表示如果在小组合作中担任小组长的角色,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会更加活跃。教师完成分组后,学生小组形成,此时小组内需要一人承担组织者的角色,即小组长。组内小组长的工作主要是促进决策,分配任务,督促任务完成,以此达到组内各成员分工明确的目标。学生个性发挥各司其职,提高小组讨论效率,高效完成任务。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优化分组、明确分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促进共同进步。
上一篇:男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舞蹈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下一篇:舞蹈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