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9-25 20:19人气:
摘要: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其定义和分类均有所不同,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今,市场经济时代对“人才”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问题的研究成为人力资源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人才问题研究的主要课题。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效益,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得方向发展,理工结合、文理结合,人文、社会已经成为整个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成为未来专业改革的趋势。因此,高校教育的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着重培养复合型、适应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人才。
关键词:舞蹈,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一、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舞蹈人才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需求,舞蹈人才的培养与其它学科专业一样,都必须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必须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立在科学理念基础之上并经过现代科技武装的一代新人,应该拥有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中,教育与培训是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接受教育与培训的过程,知识经济的飞快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与培训方式、内容、手段、侧重点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的世界正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状态中,实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具有高度综合的创造才能。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单一性的专业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当代的系统化教育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变单一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当代中国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在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专一能的“专才”。基于这点来看,舞蹈专业所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呈现出一派和谐气象
另一方面是审美需求,就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要求以及社会作用来看,舞蹈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艺术家以其敏锐的触觉捕捉生活,并通过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生活,让人们在对其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并通过这一审美方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此外,在民族传统舞蹈中还常常真实地再现各种传统民风民俗以及生产生活与劳动知识,这类舞蹈所体现出的原生态文化是植根于本土而不掺杂任何艺术修饰的民俗传统文化瑰宝,它与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相比,传达给人们的是对生活的本质的另一种审美感受。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审美方式均缺一不可。因此,在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就必然表现出一些特殊性,一方面涉及到高、精、尖的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服务于社会的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在这些舞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体现艺术价值又必须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由这一特殊性而产生的问题势必与当今市场需求存在着某些冲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冲突并不是不能缓解的。这里,所谈到的市场需求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指的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的需求。任何生产都是为了需要,任何市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和分配而形成。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和市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运行的一般规律。物质经济是如此,文化经济也是如此。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文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的本质的一种自我确证,文化需求又是人的自身发展的必然表现形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多,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带来的物质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在实现了物质生存欲望的同时不断的追求精神的发展和人的文化自我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现代化,文化需求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要。而文化需求量的大小和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已经成为一定文化区域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一定文化需求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而且可以改变人们的文化环境,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另外,我们在了解到文化需求的基本概念后还必须看到文化需求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下形成的结果,既有经济的、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历史、社会、家庭、心理、环境、宗教等因素,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影响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人文化们文化需求的宏观走向。审美的意义在于以社会整体的引导个体的价值定向,从而培养合乎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因此,文化需求是一种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多元结构。其中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消费群都会对文化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结合前面谈到的舞蹈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我们在对舞蹈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结合文化市场的不同需求,即要培养高精尖的职业舞蹈人才,又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出作用面更广泛的服务于社会的非职业舞蹈人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又会发现在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上会出现专职于舞台的表演人才和专职于教育的师资人才的不同培养方向。首先,当我们以专业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要求时,这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专业水准、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其次,就专业素质来讲,前者更注重的是肢体的艺术表现力,而后者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素质、语言表达、研究能力等等。结合市场需求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种局面,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是有一专多能的通才和多能一专的专才。从这一角度上讲,就两者而言,在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已经能够做到和市场需求挂钩,并且开始注重人才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在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往往因为需要从作品出发,为作品服务,所以暂时在多种能力的培养方向上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能解决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就是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创作出有一些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艺作品。
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关于舞蹈人才培养的另一方面,即服务于社会的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就是普及型教育。比如,艺术教育的普及型师资培养、业余舞蹈培训中心、少儿舞动培训等等,面对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时,我们可以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来对非职业舞蹈人才进行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水准的专业技能,使他(她)们发挥其优势去接触最广泛的消费群,另外,由于职业舞蹈人才逐渐加入到舞蹈工作当中,对于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也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总体来说,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正在蓬勃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与品质逐步提高,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及型舞蹈人才的教育将有利于推动社会群体对舞蹈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意识。
再次,我们我们还应关注到在经济转型的当今时代,当代人在被现代文化充斥太久之后又想要追寻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返璞归真的文化意蕴,一些地区结合市场,利用当地资源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由此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而舞蹈文化的发展则成为旅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以云南为例,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往于云南各地,旅游业对云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云南原生态的本土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由此推动了本土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关注的是从事旅游文化的舞蹈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从事旅游文化工作者多是来源于本乡本土的民间艺人,在他们身上保存最多的是传统文化中原生态舞蹈的痕迹,而职业舞蹈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陌生的概念。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以保护原生态舞蹈文化为前提,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使其具备最低限度的专业舞蹈知识以及基本的专业技能,加强肢体的表现力,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比如,云南艺术学院为云南山林文化公司培养的中专班,舞蹈演员实践演出与接受教育相结合,既保证了演出工作,同时通过专业的教学,提高了《云南映象》剧组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实践结果就表明,这种非脱产的办学模式有其可取之处。
三、学校教育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对艺术类师资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此前提下,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向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过渡,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改变学生“搬运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并且取得阶段性推进,比如,云南安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次探索性的学科改革,对于舞蹈教育、编导、表演等不同专业方向,从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验收标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区分,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细化,真正体现各专业的个性才能。脱离了以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解放肢体为中心的的单一培养模式、以专业文艺团体为主要就业空间的单一渠道。全面结合当今社会对舞蹈艺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改变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市场需求,既要注重舞蹈人的肢体表现能力,更要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综合技能,知识全面的舞蹈人将有利于普及和推进国民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进一步和谐、良性的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为社会输送学有所用、知识全面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
王国宾(主编)《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月
关键词:舞蹈,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一、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舞蹈人才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需求,舞蹈人才的培养与其它学科专业一样,都必须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必须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立在科学理念基础之上并经过现代科技武装的一代新人,应该拥有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中,教育与培训是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接受教育与培训的过程,知识经济的飞快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与培训方式、内容、手段、侧重点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的世界正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状态中,实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具有高度综合的创造才能。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单一性的专业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当代的系统化教育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变单一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当代中国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在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专一能的“专才”。基于这点来看,舞蹈专业所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呈现出一派和谐气象
另一方面是审美需求,就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要求以及社会作用来看,舞蹈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艺术家以其敏锐的触觉捕捉生活,并通过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生活,让人们在对其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并通过这一审美方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此外,在民族传统舞蹈中还常常真实地再现各种传统民风民俗以及生产生活与劳动知识,这类舞蹈所体现出的原生态文化是植根于本土而不掺杂任何艺术修饰的民俗传统文化瑰宝,它与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相比,传达给人们的是对生活的本质的另一种审美感受。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审美方式均缺一不可。因此,在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就必然表现出一些特殊性,一方面涉及到高、精、尖的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服务于社会的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在这些舞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体现艺术价值又必须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由这一特殊性而产生的问题势必与当今市场需求存在着某些冲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冲突并不是不能缓解的。这里,所谈到的市场需求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指的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的需求。任何生产都是为了需要,任何市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和分配而形成。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和市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运行的一般规律。物质经济是如此,文化经济也是如此。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文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的本质的一种自我确证,文化需求又是人的自身发展的必然表现形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多,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带来的物质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在实现了物质生存欲望的同时不断的追求精神的发展和人的文化自我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现代化,文化需求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要。而文化需求量的大小和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已经成为一定文化区域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一定文化需求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而且可以改变人们的文化环境,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另外,我们在了解到文化需求的基本概念后还必须看到文化需求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下形成的结果,既有经济的、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历史、社会、家庭、心理、环境、宗教等因素,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影响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人文化们文化需求的宏观走向。审美的意义在于以社会整体的引导个体的价值定向,从而培养合乎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因此,文化需求是一种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多元结构。其中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消费群都会对文化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结合前面谈到的舞蹈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我们在对舞蹈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结合文化市场的不同需求,即要培养高精尖的职业舞蹈人才,又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出作用面更广泛的服务于社会的非职业舞蹈人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又会发现在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上会出现专职于舞台的表演人才和专职于教育的师资人才的不同培养方向。首先,当我们以专业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要求时,这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专业水准、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其次,就专业素质来讲,前者更注重的是肢体的艺术表现力,而后者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素质、语言表达、研究能力等等。结合市场需求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种局面,时代的发展所需要的是有一专多能的通才和多能一专的专才。从这一角度上讲,就两者而言,在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已经能够做到和市场需求挂钩,并且开始注重人才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在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往往因为需要从作品出发,为作品服务,所以暂时在多种能力的培养方向上往往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能解决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就是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创作出有一些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艺作品。
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关于舞蹈人才培养的另一方面,即服务于社会的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就是普及型教育。比如,艺术教育的普及型师资培养、业余舞蹈培训中心、少儿舞动培训等等,面对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时,我们可以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来对非职业舞蹈人才进行培训,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水准的专业技能,使他(她)们发挥其优势去接触最广泛的消费群,另外,由于职业舞蹈人才逐渐加入到舞蹈工作当中,对于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也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总体来说,非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正在蓬勃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与品质逐步提高,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及型舞蹈人才的教育将有利于推动社会群体对舞蹈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意识。
再次,我们我们还应关注到在经济转型的当今时代,当代人在被现代文化充斥太久之后又想要追寻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返璞归真的文化意蕴,一些地区结合市场,利用当地资源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由此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而舞蹈文化的发展则成为旅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以云南为例,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往于云南各地,旅游业对云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云南原生态的本土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由此推动了本土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关注的是从事旅游文化的舞蹈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从事旅游文化工作者多是来源于本乡本土的民间艺人,在他们身上保存最多的是传统文化中原生态舞蹈的痕迹,而职业舞蹈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陌生的概念。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以保护原生态舞蹈文化为前提,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使其具备最低限度的专业舞蹈知识以及基本的专业技能,加强肢体的表现力,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比如,云南艺术学院为云南山林文化公司培养的中专班,舞蹈演员实践演出与接受教育相结合,既保证了演出工作,同时通过专业的教学,提高了《云南映象》剧组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实践结果就表明,这种非脱产的办学模式有其可取之处。
三、学校教育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对艺术类师资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在此前提下,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向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过渡,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改变学生“搬运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并且取得阶段性推进,比如,云南安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次探索性的学科改革,对于舞蹈教育、编导、表演等不同专业方向,从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验收标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区分,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细化,真正体现各专业的个性才能。脱离了以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解放肢体为中心的的单一培养模式、以专业文艺团体为主要就业空间的单一渠道。全面结合当今社会对舞蹈艺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改变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市场需求,既要注重舞蹈人的肢体表现能力,更要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综合技能,知识全面的舞蹈人将有利于普及和推进国民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进一步和谐、良性的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为社会输送学有所用、知识全面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
王国宾(主编)《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月
上一篇:舞蹈文化观念与舞蹈本体意识
下一篇:浅谈跳好藏族舞蹈的三个环节
下一篇:浅谈跳好藏族舞蹈的三个环节